三国时期的曹操墓与曹丕墓,一在安阳、一在洛阳,但有一个共同点

《盗墓笔记》等网络小说让人们对于"盗墓"这个行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摸金校尉"这个由三国曹操专设的官职也被许多人熟知。不过,曹操、曹丕父子的墓地却让众多考古学家、盗墓贼摸不着头脑。

先说曹操,在临终前一年,曾在《终令》中谈及自己的陵墓,"(以)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也就是说,曹操将自己的寿陵设立在安阳西门豹祠以西,不修神道、不立坟头、无需植树。而在临终前的《遗令》中他更是提到,要穿着平常的衣服入殓,墓地中不陪葬珠宝。

这样的做法与汉代以来的那种"厚葬"的风俗格格不入,有人说可能是因为之前设立过"摸金校尉",害怕自己的墓葬被盗,尸骨无存,但更大的可能性是曹操一直以来贯彻的那种实用主义精神。

纵观曹操的一生,的确是将实用主义发挥到极致的一个人。在政治上,曹操提倡"唯才是举",挖掘有用之才,旗下谋臣猛士云集,文有荀彧、荀攸、程昱,武有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张郃、乐进等人,奠定了代汉立魏的基础。

经济上,曹操是当时最早实行屯田制、着力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政权;

在财政上,曹操不惜自污其名,设立"摸金校尉",通过盗墓来解决财政短缺的问题……

而作为曹操的继承者,曹丕不仅从他老子那里继承了"好人妻"的基因,也同样是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人。通常而言,作为一个朝代的开国帝王,其陵墓总有一定的讲究,但曹丕则不然。实际上,曹丕即位的第三年(黄初三年)就开始在洛阳东边偃师首阳山营建自己的陵墓了,但对于自己的后事专门做了《终制》(即遗诏):

他说,"安葬父母的遗体,使他们的魂灵永远安而无危,这是最大的孝顺。自古及今,没有不亡的朝代 ,没有不被发掘的墓冢。董卓乱国以来,东汉皇帝们的陵墓没有不被盗掘的。冢墓一经发开,撬碎棺木,掠走金玉珠宝,骸骨散乱狼藉,像受肢解的刑罚一样,岂不心痛!……如果你们违背了我的诏书,随便改变我薄葬的意愿,到后来我尸体就会碎了又碎,等于死了多次。蔑视君父生前的遗训,就是不忠不孝,若死者有知,在阴间也不会保佑你们的。"他认为,人死后就是黄土一堆,搞那些花里胡哨的陪葬没啥卵用,只有实用才是硬道理。

曹操父子的陵墓既没有帝王的规制,又缺乏其他地表特征,就出现了所谓的"曹操七十二疑冢"等历史悬疑事件,着实令后人们费尽心机。

Hash:27dcbca5ba807ed73761e3f2207dee430b2e559d

声明:此文由 文旅融合研究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