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潭细石器遗址发掘经过

黑龙潭细石器遗址发掘经过

作者:陶东

蒙山区是我国古文化发源地之一。早在几万甚至几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沂蒙地区人类社会灿烂的文化,留下来许多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遗迹。黑龙潭细石器遗址便是其中的一个。

黑龙潭遗址发现于1982年。

80年代之前郯城的史前考古工作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改革开放给这一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1982年,临沂地区文管会对文物进行普查,并作旧石器、细石器专题考古调查。临沂文管会的徐淑彬和郯城图书馆的徐敏生于同年10月,在郯城县红花公社的马陵山黑龙潭附近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点,采集了数百件标本带回临沂分析研究。11月中旬,二人再次对黑龙潭细石器点进行复查,弄清了黑龙潭石器点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情况。

黑龙潭位于郯城县东南约20公里,西距大尚庄村约1公里,东与江苏东海县接壤,处于沭东丘陵的南段。

石器地点坐落在南北走向的马陵山西侧山坡上,主要分布在黑龙潭水库边缘、大涧沟以北地带及白鸡窝等处。

1958年,山东、江苏两省联合在黑龙潭附近修建了水库,将黑龙潭拦腰折断,建成黑龙潭水库,水库的西坝就筑在黑龙潭上,坝西截下的山涧沟,当地人称之为大涧沟,大涧沟南的高坡叫白鸡窝。

黑龙潭附近最古老的土状堆积是一层棕黄色粘质砂土,地质时代为上更新世,厚约2-5米,主要分布在黑龙潭水库边缘、大涧沟以北地带及白鸡窝地点。地表可见零星的一层棕黄色粘质砂土残积物,由于长期的自然剥蚀,石器暴露于地表或基岩之上。

全新世在白鸡窝地点的堆积为一层灰褐色为主的杂灰色粘质砂土,一般厚约20-50厘米,呈东高西低状,倾覆于上更新世的地层之上,海拔高度约50-60米,组成河流一级阶地。

经调查了解到,1958年修黑龙潭水库时,出土更新世纳犸古菱齿象和河套大角鹿化石

为了弄清石制品的原生层位,在白鸡窝地点开了一条2×4米的探沟进行调查,从探沟北壁剖面发现了清晰的地层关系,在上下文化层中获得了部分打制石器和石料,同时还在附近采集到披毛犀、野马、野猪、象等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牙齿化石标本。

初步观察的结果,黑龙潭地点旧石器文化遗存的时代可能处在旧石器晚期。

对黑龙潭遗址的发掘,从1984年10月中旬开始,到11月下旬结束,历时近一个月,地点选在白鸡窝,开探方15个,规格为5×5米,发掘面积224平方米,地层堆积厚度1.35-3.30米,分为三层:

第一层,黑灰色或深灰色。富含腐殖质,含砂量较多,砂的底部有成堆的石制品,其中一部分是经过细致修理的细石器。本层属全新世次生堆积,厚0.5米。

第二层,灰色亚粘土或粘质砂土。近底部出土较多动物化石和一部分打制品,成层分布在一个活动面上,本层最厚处2米多。

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再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工作的准则。黑龙潭文物开发利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文物资料的对外交流。如徐淑彬在1993年的《国立台湾大学古人类学刊》撰写了有关黑龙潭石器点的文章,扩大了郯城的知名度。

近年来,我们与厂矿企业和城乡教育等部门合作,经常组织青年工人和中小学生去黑龙潭地点参观,并结合所编写的材料向他们讲解,使广大青少年了解郯城领先其他地区的一些文明成果,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努力学习的热情和力量。

文物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正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黑龙潭石器点周围有被誉为“郯城八景”之最的“海楼朝霞”、“仙洞云壑”以及“马陵古道”,有众多的大汶口、龙山、商周和汉代遗物遗迹,因而具备了文物与旅游相结合的优越条件。1992年秋“国际马陵之战学术研讨会暨首届郯城国际银杏节”期间得到了充分展示,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厂商参观遗迹,备加称道。

Hash:2a5774b8ce65073c14f1f87bb31d19b7c4e8b001

声明:此文由 桃林微官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