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塔(俗名青龙塔)为何建造,耒阳的你知道吗?

耒阳县城附近马阜岭下的耒水河畔,有一座雄伟的七层宝塔高高耸立直入苍穹,与对岸的鹿岐峰遥遥相望,形成对称之势,此塔就是有名的凌云塔(又叫青麓塔,俗名青龙塔)。它建成于康煕五十八年(即公元1719年),近三百年以来,一直是耒阳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景点。这座塔的建造者就是当时的耒阳县令张应星。

张应星,字台三号鼓山浙江钱塘籍江南休宁人氏,贡士出身,康熙四十八年四月来到耒阳,当县令达十四年之久。这人颇具文才且治理有方,非常重视对百姓的教化,因而政绩十分突出。

他在任职期间,针对当时耒阳的实际情况,大力倡导“兴文教而振民风,黜恶习而崇古道”, 并且搞了不少公益性的建设:建起了文庙,修缮了杜墓庞祠,修葺了城楼,还四处修路架桥方便交通,可谓是百废俱兴。这些善举不但使民风得以淳化,还改变了县城的环境面貌,使之出现了繁荣兴旺的景象。

一天,他外出行走来到马阜岭上,登高远眺,见耒水顺地势缓缓北流,而上游碧水中间的鸭婆洲高出水面,对岸的鹿岐峰更是身姿挺抜耸入云霄,觉得马阜岭这边虽有群山簇拥但地势太低,相形之下显得极不对称;这样的风水极不利于耒阳县的兴旺发达,他便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在河边建起一座百尺高塔,使之跟对面的鹿峰相对应,就可以弥补马阜一带地势低矮的缺陷,促使山水和谐,让耒阳这地方风调雨顺兴旺犮达。他认为这想法很好,当即移步走动察看地形,在拨开荆棘杂草进行考察时,不料在草丛里发现一块石碑,碑上的文字记载着,明朝时期有个姓曾的人打算在此建造高塔,因为缺钱而不能兴工。张应星建塔的想法竟然与明朝的曾公不谋而合。这就更坚定了他的意志,一定要把宝塔建起。

张应星当然知道,要修建一座高塔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呀。但是决心已下,只要对耒阳百姓有好处,不论困难有多大,不论花费多少人力钱财,都一定要把这塔建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筹集了资金、准备了材料,工程终于启动了。辛苦了一年时间,宝塔刚刚建成,不料就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宝塔坍塌了下来。建塔失败,白费了许多钱财和人工;并且民间有传说是有妖孽作怪所致。然而张应星并不气馁,他带上工程技术人员来到工地认真查勘,找出坍塌的原因是塔的基脚没打扎实。于是他再次筹集财物,在废墟上重新再建。又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宝塔终于胜利竣工。

张应星发现耒阳这地方虽然读书人很多,然而真能在考场上得意高中的为数甚少。为了对耒阳学子寄以厚望,希望他们具有凌云壮志,发愤读书,在科举的道路上取得优异成绩,并希望通过这宝塔的建造改变这一现状,把宝塔定名为“凌云塔” 。塔的每层门口都写有激励上进的横额,第一层“云梯初级” 表示登高刚刚开始;第二层“更上一层” 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之意;三层“禹门春浪” 即龙门。指科举试场。宋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词:“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四层“明达境界”, 表明到了高层就会心境明达志向高远;登上五层,望得更远就快要进入仙境了,所以横额是“蓬莱不远”……总之,都是为了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奋力攀登,可见这位县令用心的良苦。

凌云塔建起以后, 一直矗立在耒水河边,目睹奔流不息滚滚北去碧浪, 见证了几个世纪的人世沧桑。 如今, 他虽然已经苍老, 经过修缮仍然焕发青春,还是耒阳一张名片。 当我们驱车在高速公路联络线上, 望着高塔魁伟的身姿时, 一股豪情不禁油然而生,应该感谢张应星县令,感谢那些为耒阳做过贡献的先贤。(倪介江)

来源:耒阳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平台按各网站网帖推送的任何图文言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责由原发帖人自负!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望告知,联系本平台处理。

Hash:37d278a0d053882f3e50621a32bcf76b8c4eaaf3

声明:此文由 耒阳快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