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云 | 白岩青:左云历代长城简述

“易”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有房必有围墙,筑墙之始。筑城定居是中原农耕文化的辉煌。游牧部落善骑射,居无常处,随带畜群逐水草转移,史称荐居,行国。他们“无城郭之守,沟池之用,修戟强弩之用,仓廪府库之积,上无义法,下无文理。”(《盐铁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因此,筑城防御成为保家卫国的必然。

长城的狭意是连体的城墙,广义是镇、城、营、堡、关、口、障、塞、烽、燧、金柝沙锣、虎落斥候等等,这些辉煌,保存在左云历史和现实中。

商戍

左云夏商属冀州之北,常遭游牧部落鬼方的入侵。商朝设官名戍,从事守边和征伐。戍又指边防的营垒和城堡。“尚书”记:“峙乃桢干,甲戍我唯筑。”即筑城。

周南仲城

周宣王时,游牧部落猃狁趁周朝政治动乱和大旱之机,侵掠北方边境。《诗.小雅 .采薇》记:“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周宣王命大将南仲以大同、左云为基地北伐猃狁,沿北伐路线筑城至朔方。《诗 .小雅 .出车》记:“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西周长城为单体的小城堡,配有烽火台,无墙体连接。

白羊城

春秋时左云为北狄(山戍)所居,北狄之一部白羊部落筑白羊城(古城村),故左云称白羊地。

赵长城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边界修筑长城。燕筑长城于冀州之北,赵筑长城于并州之北。赵肃侯于左云长城岭一带筑长城,并在淤泥河、十里河、大峪河山谷险要处屯兵设塞。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劂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史记 .匈奴列传》)左云属雁门郡,境内置武州塞,建中塞城于今东古城村附近,北塞城于今云冈

赵孝成王时,为了防止匈奴南侵,派大将李牧率兵驻守雁、云、代三郡、并修筑了可供报警的长城和烽火台

秦长城

中国长城创于燕、赵,集大成于秦皇。秦皇为防北方匈奴侵扰,派大将蒙恬率大军三十万击败匈奴以后,将秦、燕、赵三国北部长城连接起来“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 .蒙恬列传”)

左云属雁门郡,境内在今新高山以东筑武州塞城“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水经注”)。

汉长城

西汉王朝在武力反击匈奴获得胜利后,首先把秦长城加以修缮利用,接着又构筑新的长城和亭障、烽堠、列城、使防务加强起来。

东汉时期防御设施沿用西汉,为防匈奴修筑亭障、烽燧甚多。建武12年、 13年杜茂、 15年杜茂、马援, 21年马援都在左云建障塞。“后汉书”记:“遗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郡施刑屯北边。”《后汉书 .马援传》记:“明年(建武二十一年)秋,援乃将三千骑出高柳、行雁门、代郡、上谷障塞。”

汉长城遗址保留在左云十里河以北,由寥家堡西南上到猪儿洼,在猪儿洼村分南北两支向西北绵延。南支经张家场、田村、施家村向北延伸到宁鲁堡。北支经长城岭、小厂子、后辛庄村到达宁鲁堡与南支会合,然后五路山向西延伸,延伸部分成为明长城的基础。

北魏畿上塞图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拓拔焘准备与南朝刘宋决战,发动司、冀幽、定四州十万人,修筑环护首都平城的畿上塞图。“起上谷、西止于河、广袤皆千里。”(“魏书·世祖记”)。左云之地归畿内,在旧长城基础上,保安到二十边筑围塞。畿上塞图奠定了明代大同镇内外长城的基础。“明代长城专注于高齐、元魏之旧筑。”(“历代长城考”)明代大体上沿北面的塞围筑外长城,又沿南面的塞围筑内长城,所以畿上塞围余迹多已湮灭。

北齐长城

北齐天保六年,文宣帝高洋下诏征集民夫180万人筑长城。东起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今大同)。左云属北恒州,北恒州在榆柏墩、黄土口、黑土口、管家堡东接破鲁堡也动工修筑长城。北齐所筑长城大体和明代外长城位置相仿,其第二道防线重城依北魏南塞围而筑。

北周长城

北周大象元年,静帝宇文衍在北齐长城基础上进行了重点修筑。

隋长城

隋长城大多在原有长城基础上进行补缮的,并分内外两支,长城沿线筑堡障,屯兵设防。

唐长城

唐代没有大规模修筑长城,但却修筑了大量的烽台,并制定了严密的烽燧制度。唐代的烽火台呈圆形,白天放烟、使用地炉、上筑烟囱,通过烟囱直冲云天。左云的圆形烽火台、烟冈即为唐长城遗迹

金长城

辽、金时期修筑长城规模甚少,但对长城的关隘,城堡都曾进行过维修和利用。

元长

元朝修筑长城处于停息状态,但长城的附属军事工程诏赤(邮驿)相当发达,规模很大。

明长城

中国长城集大成于明朝,“高筑墙”是朱元璋的立国思想。建国时期朱元璋就派大同总兵徐达筹办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重要关隘筑城置塞,派重兵把守,控制要道。徐达镇守左云,在淤泥河边筑空心敌楼,人称徐达楼。其驻兵之地后形成村落,人称徐达窑。

朱元璋采取“封子弟于要地”的政策,十三皇子朱桂封为代王就藩大同。为确保代王府安全,筑内长城一道(小边),小边从宏赐堡始,由西黄土口入左云、向西经黑土口至徐达楼与外长城(大边)相合,长 4公里。

左云外长城始筑于建文年间“建文中,自宣府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明史·兵制三》)大边在永乐、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直到崇祯九年,都曾修筑或增筑过,前后延续二百余年方才完成。二百余年的筑城筑塞史给左云留下了卫城、障城、关城、屯军堡、村堡、长城城墙、敌楼、战墙、挡马墙、城楼、亭障、烽火台、斥堠、墙壕、长城窟、饮马槽、屯田地号等等,留下了巡边人治边人如年富、翁万达、王越、詹荣、周尚文、杨博、翟鹏、仇鸾、于谦、朱棣、朱祁镇、朱厚照等人的足迹,以及蒙汉和好后开放的马市、茶马古道。边关的兴亡盛衰,战争与和平喂大了中国边塞诗使其传唱到今。可见的明朝长城史很大部份保留在今成万里长城的绝唱,如崇祯十三年( 1640年)所铸的重 3000斤的镇城大炮(大将军)成国内的唯一。明朝长城正如明代山西提学副使沈钟诗中所言:

大同自古称朔方

密与胡虏连封疆

烽屯官军数百万

斥堠棋布遥相望

清长城

清顺治年间,大同地区掀起过声势浩大的反清复明的姜壤兵变,左卫、大同北西路响应。清王朝屠城大同、左卫、北西路后,为巩固边防,对长城一些城堡做过多次修筑,并按明朝旧制驻兵防守以维护边关地区的安宁。清初的长城设筑维修按明朝旧制,由地方官承修,朝廷每年下拨修筑费,叫修边银。除利用长城一些支城、塞口加以维修作为查防之外,并置税关于口塞、稽查商货出入。

康熙年间,清政府认为筑城无用,只要人心所向,众地即为城,因此决定不再修筑长城。对边外蒙古各部采取“怀柔政策”,笼络蒙古王公贵族并利用宗教进行思想统治,来取代糜费浩大的长城工程。长城虽然不再是边防前线,失去了军事防御意义,但备兵必须。清朝的讯防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的枪响。

Hash:fe9b9f1487dec5f2def051a865c7ddcb81b903b9

声明:此文由 太原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