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县城内子路书院与城内子路祠的变迁

在《河南长垣县子路墓祠明清两代的兴废》一文中,除了叙述了长垣县城外子路墓祠的兴废,本人还提到:

正德十二年,长垣县知县陕西人张治道打算重修长垣县的千年仲子路古祠,但旧祠荡然无存,为了不加重长垣县百姓的经济负担,他想出了一个妙招。他看中了城内南街的一座佛寺,“锄其寺,立去其佛”,设子路像于内,悬河内公祠匾额。河内公是仲子路的封号,如此这般,以极低的成本重现了子路祠,规模如下:“是祠也,殿宇以间计,三;门宇以重计,二;木大小以根记,则用八百有奇;砖以个计,则用一十二万有奇。” 该工程,兴工于五月六日,次月十二日完工。结束后,张治道立碑以记。

自此以后,长垣县城内开始有了子路祠。

接着说城内这座子路祠的沿革。

在正德十二年,张治道创建子路祠(河内公祠)于长垣县南街之后。长垣县的政要再次构建建筑群来尊崇先贤仲子路,这次建造的不是祠堂,而是书院。

话说,嘉靖七年,长垣知县王懋建河内公书院于县北街,“以北僻陬临泽水,得步广一十有五,深八十有六,曰:‘学,故贵夫静也。’会督学柱史周公易、陈公讲各行建社学,立文会。曰:‘居,贵夫专也。’遂扩其制,庀财而不费,鸠工而不劳。牒符主簿智暨、训科李尚义董其役。周筑崇墉,中构层堂巍敞各六楹,列厢静密各十三楹,严关四楹。外弇内坊,院培嘉植。而堂之后殿,假土为山,旁结小亭,四窗轩豁。山之后,又列屋十余楹,乃录邑进士若干人为题名碑,及悉举人附碑阴,竖于坊之右。始以嘉靖七年十一月,落以次年十二月。”“因题门颜为‘河内公书院’,而坊表‘育贤堂’,扁前丽‘泽后静修’。”

这意味着,城内不仅有子路祠,还有子路书院。不仅如此,子路书院一直在扩建:嘉靖八年河内公书院创建之后,九年,南海刘公想修未能修,嘉靖十年,南海刘公增修,邑教谕郭三仁撰碑。

城外有子路墓和墓祠,城内不仅有子路祠,还有子路书院。子路享此殊荣,不禁让有些长垣县政要,想起了相比而言受冷落的蘧伯玉来了。蘧伯玉是长垣县人,春秋时期的大贤,跟孔子同时。

嘉靖二十六年,长垣县知县白大用在河内公祠内加塑蘧伯玉塑像,改城南街河内公祠为二贤祠

前面说到,长垣县知县白大用将张治道在长垣县南街新建的子路祠改为“二贤祠”,这让继任者感觉不妥。

嘉靖三十五年,新任长垣县知县钟崇武重修长垣县南街的二贤祠(原子路祠)。慨然叹曰:“是岂可以妥先哲之灵乎。夫蘧伯玉蒲人也,仲子蒲宰也。蘧伯玉孔子友也,仲子孔子弟子也。以分言,则蒲民不可与蒲宰并。以礼言,则弟子不可以与师之友并。使二公有知,其心必有蹙蹙尔矣。是岂可以妥先哲之灵矣乎。”乃移仲子塑像于河内公书院之正堂东,“侈地一区,为堂三楹,饰以金碧,缭以墙垣。参今时制,革去河内旧扁,匾以先贤仲子”。

就这样,嘉靖三十五年,知县钟崇武改长垣县南街河内公祠为蘧伯玉祠,另创建仲子祠于长垣县北街,以祠子路。新建的长垣县北街子路祠,西边就是河内公书院。钟崇武还认为河内公是宋代封号,于理不合,改河内公书院为求仁书院,以表彰仲子路杀身成仁的大德,后又改回河内公书院。户部郎中邑人张愉撰碑。

庆元年,户科给事郑钦,被贬官为长垣县县丞。隆庆三年,他开始重修河内公书院和仲子祠(此时子路已经被改封为先贤仲子)。“命典史劳君铭钟督理。仍捐赀,易民居地基若干间,前通大街,建仲子祠门一座,与书院并列。大都撤旧为新,易圯以整,百年之废,一旦遽举。”郜永春为之撰碑。

万历四十五年,此时书院已经倾圮无存,长垣知县浦延佑重修,名为重修,实为创建,仍复名“河内公书院”,王永光有记。

天启四年,知长垣县事新安仇梦台命主簿长洲安国督修长垣城北街仲子祠。仇梦台撰文记录。

清朝以前城内仲子祠和河内公书院的规模为:城内祠堂大门上匾“河内公祠”,后改为“先贤仲子祠”匾。进门为影壁墙,影壁墙左右各有庑一排。影壁墙后为大殿。

西侧河内公书院尤其规模宏大。大门前为影壁墙,影壁墙左右侧为石兽二,大门上悬“河内公书院”。门内凹,门内左右各有碑,大殿三进,头进上书“强圣门”,左右各有庑。进强圣门后为正大高明殿,殿左右各有庑一排。正大高明殿后为后院,后院左右各有庑一排,正中有殿,额曰“精微之室”。

城内的仲子祠,直到雍正四年,才被知县梁芑重修。

道光二十六年,知县王兰广再次重修。“谨于元旦之辰,肃将祀事于我仲夫子之堂。乃未入其门,先见其楹,墙、垣之委于荆榛者,虚无有也。未登厥庭,已窥见厥室,檐、桷之搉为薪木者,盖仅存也。及拜瞻遗像,而虫篆鼠迹蜿蜒于俎豆几案之间。询之守祠,则一蓬首黧面者,伛偻其前,职洒扫之役焉”,感慨之下决定重修,“朽者易之,卧者立之,颓者振之,故者新之。复于祠之东偏,构屋二间,以为守祠者之居。不三阅月,而诸绅以迄工来告。” 同治十一年知县观祜再次重修。

可惜,不管是长垣县县城北街的子路书院,还是旁边的子路祠,还是当年正德年间创建于南街的子路旧祠,都早已荡然无存了,甚至,子路墓也被淤泥淤到了地下,民国期间已经仅仅露出部分坟头和碑头,“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次遭到破坏,坟头碑头全无。

作者:仲聿修 录自宋广民主编《长垣文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Hash:7789ec6a85337557cd688fe9026dc6668a149b0d

声明:此文由 杏坛阅微录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