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建筑丨东古城城楼

东古城城楼,位于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内。明清时期修建。古代张掖城东、西两边有两座古城,为东古城和西古城,清代曾在两座古城内设有两个驿站,东为仁寿驿,西为沙井驿,其中沙井驿已被风沙掩埋,仁寿驿即今东古城。今人研究认为,东古城城址源自汉代,属古张掖郡辖十县之一屋兰县,屋兰当为乌犁(匈奴)部旧居,降汉后,以其地置屋兰县。《甘州府志》载:“城东五十里,今仁寿驿,俗称古城是也,汉张掖郡屋阑县,东汉及晋作‘屋兰者’即此……”东古城的修建时间早于张掖,民间有“先有东古城,后有张掖城”之说。明清时期,东古城是一座完整的古城堡,城周长约 2 千米,城垣黄土夯筑,筑有内外城,东西两面正中辟门,无瓮城,俗称“算盘城”。城内有东西向主干大街,修建众多的寺庙、牌坊等。后来,城垣、庙宇均毁,仅存城门楼(西城门)及西面部分城墙遗址。2003 年,张掖发生地震,城门楼受损。2006 年,甘肃文物局、甘州区人民政府拨款予以修复,将原夯土墩台改为青砖包砌。

修缮后的城门楼建于夯土砖包墩台上,墩台平面呈方形,断面呈梯形,下大上小,底边长 13米,顶边长 11 米,高 12 米,墩台下面开东西向砖砌拱券门洞,门洞宽 4.8 米,高 6 米,东、西两面门洞外两侧各砌筑一马面墙,平面呈方形,断面呈梯形,底边长 2 米,高同墩台。墩台南面有砖石铺设的登临台阶 40 级。墩台顶部四周砌筑女儿墙,高 0.8 米,门楼为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前出抱厦结构,建于高 1 米的砖石基座上,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三间(7 米),进深四间(11 米),通高 7.5 米,前廊深 3.2 米,四周檐下施五踩花牙子斗栱,正楼东面装木槅扇门,其他三面均装木槅扇墙。屋面覆盖黄色琉璃瓦。正面檐下悬挂 1997 年仿明人书“张掖锁钥”木匾。城门西侧残存夯土板筑城墙,墙基宽 12 米,夯层厚 0.12 米。

2003 年,东古城城楼被公布为甘肃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代为汉、明代)。现由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负责管理,竖立有文物保护标志碑,保存有历次维修档案资料。

Hash:f78291014313dd9057ca876b3d14d174dcdbee12

声明:此文由 发现甘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