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墙齐长城,无声地诉说着那远古的故事……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么处在黄河下游的齐鲁大地所孕育出来的海岱文明,则是这摇篮中的出色代表。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几千年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那些叱咤风云的千古风流人物俱被风吹雨打而去。而在他们的身后,却留下了一道延绵千余里的长城巨防。像一座巍峨耸立的丰碑,无声地诉说着那远古的故事……

(千古一墙)

这条长城就是比万里长城还早几百年,在中国大地上现在最古老的——齐长城。齐长城西起源于长清孝里镇广里村附近的东障村,东至青岛黄岛区徐山之北东于家河村,全长618.9 公里。

章丘区域内,据1978年4月齐长城考察队测得的数据 ,由垛庄泰安蒿滩东山向东沿七星台天锣顶向东至官庄霹雳尖山出境,60040米,历经192座山头,其中有明显遗址者49825米。其中垛庄 32680米,经四角城天锣顶、岳滋、官营、射垛、南麦腰、东麦腰、邵庄、南峪、桥子、十字口、上秋林、下秋林蒲黄十余个山村。至曹操峪顶全长约32.68公里,占齐长城章丘段总长度的54.43%。

有关齐长城路红老师在《揭开千古之谜——齐长城考察纪实》中这样描述:“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天下的产物,它始建于公元前555年,后经齐灵公、齐威王增修,至齐宣王时基本完成,随后又进行了全面整修,前后跨越四百余年”。

齐长城的修建,为巩固齐国国防,称霸诸侯发挥了巨大作用。《战国策.秦策》中有这样一段:“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这里的长城巨防就是齐长城,它与海岱河济共同筑成了齐国边境坚不可摧的防线,君不见从古至今,多少隆隆战车在这里折羽斩翅,多少将士的鲜血洒遍原野,多少人间的悲喜在这里上演:齐桓公葵丘之会,北杏之盟,齐鲁长勺之战,晋之联军伐齐,齐楚咸阳之战……一幕幕刀光剑影,一场场腥风血雨纷争,当年的雄图霸业,虽早已灰飞烟灭,但那金戈铁马,鼙鼓鏖战的场面却在这里留下了永恒的回忆。

齐长城在垛庄境内有两大关五小关。自西向东在麦腰鸡爪顶山垭口设有天门关,在铜鼎与阎王鼻子山垭口设有北门关两大关。在天罗顶、南竖山子顶、上梯子、阎王鼻子、曹操峪顶山垭五小关。在鸡爪山顶、铜鼎、曹操峪顶各有烽火台一处每隔二到三公里建有一处兵营。

(雕栏山)

(铜鼎)

齐国,齐鲁交界所处又有泰沂山脉相隔,具备修筑长城的自然条件,故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加强防御而修建了长城。齐长城的建筑利用山险替代长城的作用,又能节省人财物。城墙是长城的主体齐长城的建筑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山上以石垒砌,城墙选在分水岭山脊阳侧,陡坡处开挖少量土方,垒成宽1.5-2米的单面石墙,墙的背面填土夯实,形成阳面高五至六米。在墙的上面就形成了较宽阔的行道,便于卫兵快速行动防卫。

烽火台多设在山岭的高颠之处,是军事设防传递信号的设施,而关塞和防门设在低谷 (兵营遗址)地段是出入必经之地 。兵营设置在齐长城阴侧避风便于机动的地方屯兵防守,一般是设置在修齐长城时开山取石取土后窝场里,在兵营不远的高处一般离兵营三到五米 视线较好的地方还建有一个小石屋便于观察。

齐长城的修建使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了一个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历史时期。使得齐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也导致了军事力量的强大,因而出现了长达几百年大规模兼并战争。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扩大国土、增强势力,故而出现了春秋五霸争雄和战国七雄称雄争霸的局面。到了清代咸丰十一年(1861年),皖寇捻军进入莱芜,准备北上章丘,章丘人防守齐长城,邑境免得于难。捻军退后,章丘知县易州陈来忠应县民请,启动重修齐长城的工程立碑告竣。《章丘县修筑齐长城石墙记》碑原址在长城岭上,为了加强保护已移至章丘区博物馆保存。碑文如下:

(章丘县修筑长城岭石墙碑记)

候补知府暑济南府知府大兴吴载勋撰文

同知衔济南府章丘知县中牟苍景长书丹

今夫保界之术,非地利不足以与为守也。章丘之南有长城岭焉。鸣乎,其可谓地利也已。

辛丑春,皖寇入东境,扰及于莱芜。章之人相与守此岭以御之,贼不得入。然古墙已坏,基址仅存。寇即退,遂请于邑章而修之。垒石筑土,高高下下,凡山径之可以出入非常者,皆墙而堵之。自仲夏迄仲秋,三阅月而工始竣。谋既佥(qian)同,成资众志。鸣呼,其亦可谓人和也已。是役也,邑宰陈君为之倡率,而神耆等分董其事,财输甲户,力效子来,暑雨栖栖,虽劳无怨。故足见章人风俗之厚。而董事诸君提纲挈领,图度经营,遂以保障全境,贻庥永久。诚所谓思患豫防一劳永逸者矣。矧(shen)夫长城之起也,西自榆山,东渐海表,索带各邑,千有余里。固而皖寇遂得狼奔豚突,肆掠而去。而章之士民独有志于设防扼险,力保身家,非因乎人和,恃乎地利,何以能此?以视乎流离颠沛转徒四方者,相去何如也。独是今天子体立极,四海维新,弄兵潢池之徒行且翕(xi)然向化,而章之人方惶然曰修我坦墉,寇将至,不且讶为多事乎?然而,先王之教民也,惰者策之,恐其逸而忘劳也;昏者惕之,恐其安而忘危也。绵之诗曰,捄之陾陾,(reng)度之薨薨,(hong)削屡(lou)冯冯(ping)百堵皆兴,鼛(gao)鼓弗胜。盖言勤也。《鸱鸮》之诗曰,迨(dai)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you)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盖言豫也。章之士民有焉。查南去山口凡几十处,各有承修村庄,一律完整。是举也,自章城以南广袤数十里,皆于其事焉,捐资出力,罔不踊跃。若以力抵资,相准核计,所费悉啻(chi)鉅万。厥后南贼屡次觊觎,终不敢入。而章人凭城以守,尤易为力。乃知此城之修,其所保全者大矣。虽章人好义,亦邑令陈侯有以作兴之也。陈侯劳心民事,德政甚多,此其端云。

同治甲子九月李恩绂记。

总理工程同知衔,章丘县知县易州陈来忠,员外部衔兵部主事李恩绂

章丘县教谕高密付仲笃,李世墉

章丘学训导峄县王缄 候选训导邑人马纯叙

章丘县氶大学李鈖 监生邑人韩光烈

章丘县典吏宛平 陈大本 候选知县邑人高岱武

分任劝捐嘉祥训导李维尊 户部主事李锡泽 监生康成浩

驻工督修庠(xiang)生马国华 监生李勉

捐款、善人、村庄、略

承修村庄;

第一段,大道迄东一百七十二尺。

第二段,大道迄西一千八百二十四尺。

第三段,接第二段往西,计一百零二尺,甘泉庄承修。

第四段,接第三段往西,计五百一十尺,三德范庄承修。

第五段,接第四段往西至山顶,五百九十五尺,青野、黑峪、大寨子、田广、三槐树龙洞、蒲黄、石子口共八庄承修。

第六段,(垛庄)接第一段往东至山顶,东字乡一口十里

明字二里口六里共十里分公修。

大清同治三年岁在甲子九月吉日补立

齐长城的重修举全县之力,中部广大富庶地区勇捐巨资,南部齐长城沿线村庄以力抵资。体现了组织者的人性化管理智慧,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如此浩大的工程在三个月竣工。再现了齐长城能攻易守的屏障雄姿,使得章丘固若金汤。

天门关历来是垛庄通往后关独路、大槐树、下港、黄前、山口直通泰安的重要通道和必由之路。天门关的地势险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垛庄境内最险要的一大关口。恍惚间昔日穿行于齐长城之上的盔甲胄兵;金戈铁马刀枪剑戟撞击厮杀肆虐的喧嚣声;来往于天门关的商贾行人车水马龙;哭倒在长城墙下的孟姜女;都似乎穿越在人们的眼前闪现。关西沿齐长城顺山脊而上达海拔924 米的鸡爪顶山巅,向东则是雄伟壮观的雕栏山。充分显示了先人战略防御的聪明智慧。

(天门关界碑)

位于垛庄镇南麦腰村南两公里处,据老人传说天门关楼高约八米,门洞高六米,进深六米,阁楼上横额书有“天门关”三个大字。在关东阳坡上重建有城隍庙一座,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供奉的镇守城池的神祇。关南不远,就是莱芜的后关独路,意为齐鲁独此天险一条路。关北的南麦腰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在历史上曾是屯兵驻守齐国军队的军事要地。南麦腰这里也曾是大牲口、粮草、粮食、盐商的市场和集散地。

北门关和天门关一样建有同等规格的关隘,位于桥子村东南一公里的山垭口,关南莱芜区的毛家林、望米台一带村民称这里为溜桥口。

(北门关界碑)

这里为通往徐州的零九省道,途径莱芜的鹿野、狼虎岭、大王庄、寨里、杨庄直通东西贯通的泰莱路。关西面是红页岩冠顶的铜鼎山,因如古铜色像一尊铜鼎,雨雾缭绕随风飘渺的白云形似古鼎冒出缕缕云烟故称之为铜鼎。

这里还建有烽火台和兵营。关东是阎王鼻子沿山顶向东即为曹操峪顶,在曹操峪顶北侧就是巍峨壮观的五指山石林,原来有五指后来有一指崩塌,只剩四指,但与东五指山遥遥相对。

(曹操峪顶)

(垛庄境内齐长城东首东五指山)

垛庄境内齐长城的终结处,再向东就是文祖境内的锦阳关

这段古老的齐长城从沧桑的岁月中走来,见证了长勺之战、艾陵之战的刀光剑影,阅历了垛庄的兴盛与衰败,倾听过黄巢顶黄巢帅将练兵的雄壮呐喊,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从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五年,军分区司令员廖荣标率人民抗日武装依托齐长城给日寇以坚决的抵抗。关隘、城墙、烽火台、兵营这些主要组成部分在境内都有遗迹可寻。齐长城一线十二村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垛庄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既有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气势恢宏的齐长城脚下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梯田,堪为勤劳朴实的垛庄人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为养活山民创造了物质条件;

(沿山脊横卧的齐长城)

齐长城天罗顶一脚踏四县;天险鸡爪顶、雕栏山风光秀丽;疙瘩顶风光迷人;气势恢宏的铜鼎山更让人心驰神往;曹操峪顶的东西对峙的东西五指山更令人流连忘返;蒲黄、上秋林、石子口的全石结构民居,更给人留下难忘印象;独特的地势成就了沿途的丰富物产;板栗核桃花椒、海山小米、麦腰粉皮、更有美味可口手工煎饼;传统的石磨浆豆腐;沿途多处喷涌的山泉;茂密的丛林;更使得人们更加热爱这段古老的齐长城。

作者简介:

景锡银,垛庄镇北垛庄村人,生于一九五零年十二月十二日,中共党员,字号海山樵夫。

从刚刚记事起,就赶上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年代。一九七零年冬应征入伍,寒来暑往六个春秋,八百里秦川书写了无悔的军旅青春。一九七六年抓住了“社来社去”的尾巴,成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毕业后赶上了分配的末班车,分到家门口的垛庄畜牧兽医工作站,踩百家门能为父老乡亲服务是一大幸事。有机会走遍故乡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

历经风雨坎坷,酸甜苦辣,走过了四十年蹉跎岁月。每当饭后茶余话题总是穿越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总是喜欢弥补自己童年缺失的快乐时光。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故乡很多陈年往事已淡出人们的视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却失传,所以写了垛庄的故事。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垛庄,讲不完的故事”,

Hash:1b189c5fd487a48f09a40cd0c2caf1ea73ca66f6

声明:此文由 章丘新闻中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