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名无名烈士长眠王英王文村

王英镇王文村的虎头山,长眠着206名无名红军烈士。

26日傍晚,在村支书王义江等人的带领下,今日阳新记者一行来到虎头山,一座无名墓碑出现在大家眼前。

墓碑上的八个大字“红军战士永垂不朽”,在夕阳余晖下,耀眼夺目。“那场战役惨不忍睹。”今年61岁的村民王能才打开了话匣子,向大家转述了他岳父倪世开曾亲身经历的那场战役。

8名青年参军只2人回来

以前,王文村叫王文驿,属于通山县管辖。

1933年,中共鄂东南道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以湘鄂赣军区独立三师为基础,与赣北独立师河北指挥部合编为红十七军。当年8月1日,红十七军在湖北通山县横石潭成立,下辖一、二、三师。张涛任军长,方步舟任政委,叶金波任副政委、参谋长兼所辖红三师政委。

倪世开父母在战争中牺牲,成为孤儿的他,和村里其他7名热血青年,赶到横石潭参军了。这一年,倪世开16岁。

“我岳父读了九年书,在当时算是有学识的人,被叶金波选去当了传令兵。”倪世开说,另7人被分配到了其它师。

1934年12月,红军第十七军在江西失利后,与河北师赣北师被迫转移到鄂东南,召开各师部负责人会议,决定组成敌前总指挥部,张涛任总指挥,叶金波任副总指挥。同时,部队一路南移,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木石港(现在的木港镇)守敌,恢复周围革命苏区。

1935年1月中旬,红十七军在木石港地区与敌人打阵地战,以重大代价取胜。“两千多人的红三师经过燕夏、木石港战役后,伤亡过半,只剩下一千余人了。”王能才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我岳父事后讲给我听的。”

木石港战役结束后,红三师在原地休整了7天,准备南下瑞昌。然而,此时敌军对此地形成了包围圈,叶金波率红三师原定南下瑞昌,因此受阻,只好回师通山黄沙铺。

除夕夜,红军三师行至王文驿时,遭到了伏击,除机枪连突出重围外,余下的红军溃散,大部分红军壮烈牺牲。

“那一仗打得很惨,倪家垣那里尸体到处都是,村民把红军伤员和烈士遗体背到比较隐蔽的三槐寺旁的虎头山下,当时条件有限,又不知道这些烈士姓名,只好就地掩埋。”王能才转述岳父的见闻时仍激动不已。

因为担架不够,村里20多个村民加入转移伤员和牺牲红军烈士的行动。在那个战乱年代,这些烈士大多是村民自发去收拾遗体掩埋的。

当时,少数当地及周边参加工农红军的烈士被相继认领,遗体被安葬在各自的祖坟山里,其余这些无人认领的工农红军烈士共有206具。

至此,医治无效和当场牺牲的共206名无名烈士,被当地村民掩埋于王文村虎头山下。

1935年,倪世开、倪世英拿着通行证,回到村里。“8个村民参军,只有2人幸存。”王能才感慨,“我岳父经常向我讲述那段历史,并让我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

倪世开活了88岁,2003年去世。

民政部门出资建起烈士陵园

解放后,王文村一直把这些无名烈士当成自家祖坟祭拜,并专门成立了“无名烈士祭管小组”。

“我从记事时起,每年清明节,父辈就带着我们给这些红军烈士扫墓。”王能才说,虽然,这些无名烈士的遗骸几经迁移安葬,但从未落下一墓。

2010年,村民们在无名红军烈士墓冢入口处立了一块碑文,上面记载了那段不为认知的历史。去年9月3日,国家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后,王文村全体村民集体呼吁为那些长眠于虎头山的无名红军烈士立纪念碑

“他们为革命作出牺牲,至今都不能魂归故土,是我们欠他们的!”老党员提议后,村委会决定为无名烈士建陵园。

2013年,在县民政局的资金支持下,当年9月份,陵园开始动工,仅用1个月时间,一座占地近4亩的烈士陵园便建成了。

建陵园期间,村民自发每天步行去监工,206座土坟包全用水泥加固,陵园外建起了围墙,入口处,一座5米高的烈士纪念碑十分醒目。

“不管这些英雄来自哪里,在这里,我们全村都会把他们当亲人对待,只要我们村在,我们都会像对待自己先人一样,希望他们的灵魂在这里安息。”王义江说。

红军医院保护完整

离烈士陵园不远处的三槐寺,就是当年的红军医院。寺庙的格局与以前一样,只是进行了修复,目前仍是寺庙。

采访当天,记者在这座曾经救过红军生命的寺庙里还看到不少村民前来拜祭。“寺庙之所以还保留原样,是为了纪念。”王义江说,它不仅有着历史意义,更有着象征意义。

“当年,很多红军伤员都是在这座简陋的寺庙里接受医治。”王义江说,“王文村四面环山,寺庙比较隐蔽,敌人很难发现,这一定程度上救活了伤员的性命。”

一晃时隔战争80多年了,王文村也早已归于宁静,但村民时常在山上砍柴或挖山,还能挖出些尸骨。“我上山砍柴,就发现过尸骨。”王义江说,看着这些尸骨,让我很难平静,就会想起曾经父辈们时常讲起的那次战役。

为了让下一辈记住曾经的历史,王文村委会在2015年向相关部门申请了爱国主义基地,但至今没有结果。“时间车轮在向前行驶着,曾经的历史如果不加以干涉,会被遗忘,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记住这段历史。”王义江说,每年清明节,村里会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学生到烈士陵园对红军烈士进行扫墓、献花,并请了解这段历史的村民来做解说。

目前,还有20多名有名字的红军烈士在村里的其他山上埋葬。“我们希望政府能出资,把这些烈士都移到烈士陵园里埋葬。”王义江说。

来源|今日阳新报记者 石振华 文/摄

编辑|今日阳新新媒体

Hash:6de7fdd6bd6d96a9381624209cc545cf582ba526

声明:此文由 今日阳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