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潞安、平顺、高平和晋城四县的古建筑

晋东南潞安、平顺、高平和晋城四县的古建筑

《文物参考资料》 1958年03期 古代建筑修整所(原文模糊,错别字多,请批评指正)

一九五六年四月,中央文化部与山西省文化局联合组织山西文物普査试验工作队,有各省、市的文物工作者参加工作,选择了晋南闻喜、曲沃、安邑和夏县及晋东南潞安(包括长治市)、高平和晋城等县,进行文物普查工作,其中仅在晋东南四县中,就发现了极丰富的古代建筑,计有各时代的木构建筑73座,砖石塔20座,桥梁4座及经幢、石窟等20余处。木构建筑如晋城的靑莲寺、崇寿寺;高平的开化寺、定林寺;潞安的正覚寺和平顺的天台庵等都是较有价値的,对于中国建筑的科学硏究又增加了一批可贵的参考资料。这些建筑在结构手法上,虽与豫北一带作风有些类似,但在其他方面都有着更加浓重的地方色彩。兹就我们调査所得和粗浅体会,试把此地区古建筑的共同特征及一些殊异之处写在下面;同吋把比较重要的建筑逐一介绍给读者,供作参考,幷希给予批评指正。

布局寺庙中的主耍建筑一律放在中轴线上,而主体建筑则多在轴线的最后面。早期寺庙多用前后两个殿座,晚期者常常只有正殿和山门。(当然殿座的多雰还取决于地形情况和财力条件等因素)规模大的寺庙,多在正殿之前建造一座“乐亭”。大寺庙内东西两面是配殿和廊庑幷用,小寺庙则仅为一般的廊庑或斋舍。在主殿的两外侧,多用尺度较小的三间小柴殿作陪衬。明清寺庙中的山门,几乎全部是一个面阔三间重楼悬山顶的建筑。它的底层,明间是寺庙的主要入口,两次间内侧开门可供居住;上层即戏台。一些大村落往往拥有两三个这样的戏台,可见它们和人民的生活是有密切关系的。这种戏台现已成为农业社社员们进行文娱活动的主要场所了。钟鼓楼一般是两个砖造髙楼,建置在山门左右两翼,幷与山门同在一个横向轴线上。

清代寺庙主殿前面的月台上,常常建造一个面阔与它相同,而进深仅一间的卷棚式悬山瓦顶敞厅,有的敞厅与主殿隔有一定距离而独立存在更多的实例是它与主殿牵连在一起。

单体建筑平面有方.形和长方形两种,早期佛殿多用方形。以面阔三开间者为最常见,五开间的较少,七开间以上的大建筑很少发现。通面阔最长也未超过20米。柱子的排列方法多采用“减柱造”,或减前内柱或减后内柱,二柱通梁或其他不规则的排列极为罕见。

台基踏道 等台基一般都不髙,多用大靑石块垒砌。在主殿的台明或月台之前,多施一路踏道,也有连施二路或三路的。踏道做法除各地常见的一种外,有的将垂带石和象眼部分共享一整块石料凿成。

宋营造法式卷三踏道项中有“……至平地施土衬,两头安望柱石坐”。在潞安县,我们会经几次看到了“望柱石坐”,它是安置在踏道两垂带之前的两个方柱体的石墩子,高度约30-60厘米不等,考究一点的每面幷施以浮雕。

门限(即下槛)也多用靑石做成,其表面多阴刻各种花纹。

柱 建筑物普遍地使用石拄,用木柱者仅限于北宋早期建筑及以后各期的个别建筑;也有在一个建筑物中木石柱幷用的情形。最常见的石柱断面多为方形小抹角和方形小混棱两种。金元建筑多用前一种,而后一种则见于明清建筑。石柱本身从底部到顶端有十分显著的直线收杀。前檐两平柱的正面常雕刻龙、凤、各种卷草花纹或几何图案。

内注较檐柱一般要高2-3材;前后檐柱有时由于斗栱出跳的不同也不等高。明以上建筑都有侧脚和生起的做法。早期建筑的檐性高一帔都不超过明闇间广,明清建筑则多数髙过间广,个别晩清建筑,其檐性高达间广的二倍。

柱础 金元以上的建筑多用方形素平拄础,其尺寸多为柱径之倍;间有用复盆莲瓣柱础的。明清建筑的柱础很高,种类式样极其繁多。最常见的是整个柱础分上下二部分,下部雕成方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等叠涩须哧座,每面雕镂龙、凤、鸟、兽及各种卷草花纹;上部为一鼓石,其周边雕鼓钉或莲瓣。这种住础以潞安县为最普遍。高平和晋城二县的明清建筑柱础,雕成方形“葢顶”状,其四角雕以善面或各种带纹,上面或用鼓石或不用鼓石。气涙大一点的清代建筑,其前檐两平柱或四柱的柱础,是雕刻精细的石狮子,柱子是放置在狮背上的鼓石或莲座之上的。一些晚清建筑的柱础只是简单而低矮的素鼓石。

斗栱早期建筑(包括一部分明代建筑)不用补间铺作,只在补间分位的拄头杭上隐刻翼形栱、梭形栱和一斗三升栱。这种隐作在一些明代建筑中仍在袭用,明清建筑各间用补间铺作一朵。

悬山顶建筑,后檐不用斗栱或比前檐减跳,泥道栱上的柱头杭仅有二到三层,很少用压槽枯。除了几处北宋建筑的换弯分瓣外,金元以后建筑,-一律不分瓣。掳斗和小斗都有极显明的欹吨。讹角槌斗和瓜棱形的圆掳斗也都是这一带所习用的。

早期斗栱的比例大而雄厚有力。在令栱之上用替木承托撩檐祐或撩风樗。下昂多为眞昂,式样有琴面和批竹两种,昂下施双卷瓣华头子。如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其耍头多斫为下昂式样。

把令桃、瓜子桃等横栱两端看面抹斜,是这里金代以后的普遍做法。

清代斗栱比例小,繁纔纤弱且多装饰性的雕饰。在槌斗和交互斗上多伸出45。斜桃。横栱(壁间者除外)雕镌三幅云、如意云等各种花纹式样。耍头和华栱常斫成龙首。昂嘴也多卷起如意头或象鼻子;在嘉庆与道光之间的建筑,昂嘴断面作五边形,昂面有极大的讹杀。

普柏枋和阑额的断面均作丁字形,但明清建筑中的普柏枋厚度较大。

梁架建筑物的梁架,绝大多数是彻上露明造。早期建筑举架平缓,出檐较长。六架椽屋,四椽袱对乳袱用三柱与四架椽屋,牵梁对三椽袱用三柱,是最通用的两种型式。梁楸的搭接简洁合理,其做法是把乳袱或牵梁伸过内注斗栱的一端斫为长樯头,以承托四椽楸或三様袱,使两交接材相互制约而不易发生脱节折断等弊病。这种做法可能是因石柱的应用而产生的。

除了北宋遗构外,一般梁袱都不够平直,加工粗略。明清建筑的梁椎断面矮而肥,呈原木形态。梁架中大都有蜀柱、叉手、合措、丁华抹姮栱、替木及攀间等构材,驼峰不多见。早期建筑的攀间做法与宋法式中的“樽缝攀间之制”大体相同,但也有差异之处。现举六架椽为例:脊樽缝多为两材攀间,用瓜子栱、攀间板及替木,攀间就隐出慢栱,但不用"隔间相闪”的做法;上平榜缝用“捧节令栱”和替木;下平搏缝或与上平樗缝同,或用足材樯头栱(实拍不用斗)和替木。在各间各缝的攀间方中央隐出翼形栱或棱形栱。

明末或清的梁架中,各樽缝下喜用两根组合材料,其断面作丁字形的“平材”和“立枯”,幷从其上垂下雕莲柱。如果建筑物的门窗是安装在内柱缝(即金里安装)时,其前檐明间两平柱之间阑额下更加由额,幷斫作月梁形,两端各垂下二至三根菠柱。当地匠人把这一组装饰物称为“月梁、喉口和滴溜牙”。就是在一些民居中的大门门额下也可见到它。

屋顶及瓦饰在已发现的建筑中,以单檐悬山顶建筑占绝对多数,歇山次之,硬山又次之。屋坡上一般都复盖布瓦,间有用琉璃剪边或在前坡中央以琉璃组成“方胜”图案。主要建筑一律用筒版瓦,配房余屋等附属建筑则用阴阳版瓦。脊、鸣吻和人小兽以及其他脊饰等,除了极少数晚清建筑外,均用琉璃。正脊两看面饰以不同姿态的行龙,以牡丹和西蕃莲等花卉夹配其间。脊中央置小楼阁或狮子宝珠等,其两端为相背的“吞脊吻兽”(高同脊筒子),且常在正脊上按等距离置许多小跑兽和力士。琉璃以黄绿二色为主,孔雀兰、紫色等次之。釉质鲜艳光亮,雕工细致,形象生动。其质量之高,S不是今天北京琉璃窑的产品所能匹敌的。

雕饰采画此地区建筑极好雕饰,清代建筑尤其如此。砖刻如照壁、山墙、墀头等;木刻如门楣、窗格及悬鱼惹草等;石刻如柱础、狮子及抱鼓等,种类多,内容丰富。如在潞安辛庄三唆庙正殿内的壁帐”,就—件极具匠心而精细灵巧的艺术品。彩画多为明、清两代作品。据当地彩画艺人讲,这里一向沿用五彩装。根据金线、墨线及颜色画工的繁简可分上五彩、中五彩和下五彩三种做法。其特征:上五彩,沥粉贴金,鉴退见细,相当清式的和玺;中五彩,只就心、池子用金线亦作寥退活,相当于清式旋子彩画大小点金的做法;下五彩则只刷染颜色,轮廓线路掬黑,概不用金,相当于清式雅伍墨。一般来说,正殿多用上五彩;配殿、两庑多用中五彩或下五彩。画题以卷草纹和铺纹为主,间画龙、凤、云、鹤和人物,画旋花图案的很少。图案结构比较灵活,如林心、箍头、藻头、池子的划分,多不拘泥程序,极富变化。而且采画的范围不限于梁枝大木,如斗栱椽飞部分也都普遍施以彩画。有时更在两山墙画出梁架结构“影作"各种彩画。

晋东南地区所以会保存着如此丰富的古代建筑,据我们的体会是由于以下几种因素形成的:

(1)地理环境靠近太行山,盛产煤鉄,燃料充分,烧制砖瓦、琉璃和石灰等手工业非常发达,特别是琉璃窑几乎各县都有,同时因靠近山岳,木材和石料的资源也比较丰富,因此就给建筑工程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2)这一带是上党盆地,地势高爽,气候干燥,因而建筑物的寿命较长。同时,因偏处山区,交通闭塞不便,古来很少遭受战火摧毁,因而可以避免许多人为的破坏。

(3)这里在过去,封建迷信的统冶势力很大,因此每一个村鎭都能看到寺庙建筑。比较繁盛的村鎭往往是“庵、观、寺、院”无一不备。

由于历史上有过长期的宗敎建筑活动,不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建筑遗产,同时富有创造才能的劳动祖先更给我们积累了无比丰富的技术经验。今后为了提髙工程技术水平和发扬民族建筑的优良传统,我们认为应该重视这些文化遗产,幷要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科学硏究工作。(杜仙洲、李竹君执笔)

潞安县

1.正覚寺在县城西南二十里的看寺村内。当地老多呼为大寺”,明天啓三年碑记:“敕修正覚寺其来旧矣。是寺也,东拱行山,西席漳水。前后大殿二座。廊庑僧房两院。以墙垣则増然四周。……现况与碑中所叙大致相合。据县志记载是“唐太和间建”(827—835),现存建筑中,虽以后殿较为古老,但也不是原物了。

后殿:平面长方形,面阔五间,通长18.33米,进深六架椽,四椽楸对乳楸前后用三柱。单檐悬山顶,复盖筒版布瓦,正脊和酝吻用黄绿二色琉璃。檐柱有显著的生起。内柱均为方形小抹角石柱,柱子本身从下到上有很大的收杀。柱底径为43x45厘米。现殿只在前檐明间新辟一小门,次梢间各开一小高窗。

殿内外檐柱头均用斗栱,但不施补间铺作,外覗朴实而雄壮。前檐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栱计心造。下昂为琴面演昂,昂下用双卷瓣华头子。泥道桃上用柱头就三层,上无压槽捞。第一、二两层柱头楼隐出慢栱和令桃,在补间铺作分位,第一层隐出翼形栱(明间和梢间)或梭形供(次间),上置小斗一枚;第二层临出令栱,上置小斗三枚。外檐令桃之上施替木承托撩檐杭,此种做法曾见于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敎藏殿的壁藏和应县木塔,是此地区早期建筑中通用的手法之一。耍头斫造为下昂的式样,与正定隆兴寺和朔县弥陀殿等处所见一样。斗栱后尾出三跳华栱,均偷心,后檐斗栱的外跳部分包在墙内,后尾只出一华栱上承一揩关。

'各类栱的栱弯都作圆弧形而不分瓣。掳斗和散斗都有欹曲。单材22x14厘米,约近三与二的比例;契为9.5x7厘米,较宋法式的比例稍大。梨的厚度在宋辽金许多实物中,都和法式所定相差甚远,独此殿的梨厚较接近于法式。

梁架结构:在平梁上施侏儒柱,叉手和合楮等。各樗缝下用攀间契、令栱、替木、枪头桃以及各种隐刻桃。平梁与四椽楸之间木用驼峰而代之以蜀柱及合楷。梁拡加工粗略,乳楸与四椽瞅的搭接方法极为简洁合理,是此地区梁架结构中最显著的特征。 ,

此殿究竟建于何蛆?没有文献可稽考。若从它的梁架和斗栱等做法与特征来看,很有可能是宋中叶或金代重建的。

建筑物保存得比较完整,但前后檐斗栱的檐外部分,被新砌砖墙所包盖,前檐头一部分飞椽折断,雨雪已经危害到撩檐枕等构件。(李竹君执笔)

2.东岳庙在县城东南二十里的定流村北部高地之上,有正殿、山门及东西配房廿十余间。山门面阔三间,为重楼悬山顶建筑,底层中央一间作为过道,上层为戏台,它和东西配房都是明清之间所修建,为村里迎神演戏的地方。

正殿面阀五间,进深八架椽。单檐悬山筒版布瓦顶,施以琉璀正垂脊和鹏吻小兽。檐柱的生起和侧脚都极明显。用方形小抹角石柱(包在墙内的檐柱和内柱无抹角,加工粗糙)和方形素平柱础。柱底径48x48厘米,柱础每边长94厘米,约为柱径的二倍。前内柱各间都安六扇长榻,现只剩咽框。长槁上部有横窗,其窗格至为别致。

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耍头也斫成昂的式样。柱头纺和塁汉祐都与补间铺作相应的构件连桃交隐。后尾第一跳出华栱,第二跳为华头子后尾伸出之足材杭,搭于前内柱斗栱的掳斗上,隐出华栱。下昂和耍头后尾俱压在乳楸下。

前檐各间均施补间铺作一朵,用讹角栏斗,其后尾第二跳华栱之上,出蚂蚱头与翼形栱相交。外跳要头后尾斜上“挑斡”小斗,承托下平椽下的攀间W,其余部分与柱头铺作同。

后檐斗栱无补间铺作。柱头为四铺作单抄,比前檐减一跳。掳斗直接置于柱头之上而不用着拍标,泥道栱上第一层柱头纺隐出慢栱,幷在粕、间铺作分位隐出翼形栱(明间和梢间)或梭形栱(次间)。

3.法云寺在县城南部八义多的西八村内。内有元至正碑及明崇祯七年重修碑,后者载称:《兹寺创建在唐。……迄神宗末年,诸殿历来远矣,髭璧飞落,机柄颁坏,目穿星月,不蔽风雨。……于天啓元年涓吉兴工长落者补葺,颓坏者修饰……”。寺现存前后二殿及东西配房,山门已不存在,只在南围墙之中央开一小门。

前殿保存着宋或金的手法,建造在高约一米的音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四椽楸对乳袱用三柱。单檐悬山顶,两山出际颇长,脊兽为琉璃作。平面近方形,通而阔9.75米,通进深9.57米。用木柱和方形素平柱基。础石极不规则且高过砖地面6厘米多。左内拄柱身有显著的卷杀。在前檐明间装版门,两次间槛!墙上装新式方格窗。

内外檐柱头均施斗栱,不用补间铺作。柱头铺作为四铺作单昂,令栱上用齐心斗一替木承托撩风椽。泥道栱上第一层柱头隐出慢栱,在补间铺作分位,明间隐出卷叶栱”,两次间隐出《菱形栱”,上置一枚小斗。“卷叶栱”的式样,与五台县南禅寺正殿所隐刻的极其相似。后檐斗栱的某些构件似乎在后代修改过。

梁架结构与前述两处相同。平梁上用矩形合措隐出驼峰,其式样与太原晋祠献殿四像袱上驼峰属同一类型。

后殿大槪建于明代末年。是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顶的小式殿座,尺度较前殿略大,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各间檐下用朴间铺作一朵。五铺作重昂,罗汉祐上隐刻许多菱角和卷草之类,通面阔只用一根普柏枋。 (李竹君执笔)

前内柱上斗栱外第一跳即前檐柱头铺作第二跳伸过之足材,里两跳均为华桃,第二跳华栱上承楂头,上承五椽椎。

梁架用前乳椎后牵梁对五椽楸用四柱。这种柱梁结合形式在已知的实例中还未有过。平梁上用侏儒柱和叉手,侏儒柱坐于合僭上,其上部有翼形丁华抹颊栱。各椽缝下用不同材契的攀间,外侧幷用托脚,乳袱上施鸵峰。

此庙不见于记载,庙内虽有清碑两通,但都与庙史无关。从它的整体结构及其细部手法覗察,除前檐斗栱或经后代修改外,其基本构架似乎都是金元时期的遗物。

正殿之前有极宽阔的月台,幷建有一个卷棚悬山顶的敞厅,与正殿交接甚为牵强。可以看出:它是清代为了看戏而增建的。(李竹君执笔)

4.龙泉寺在县城南部南王庆山村内,清嘉庆年间增修碑云:“寺建于金大定二年……”。规模很小,只有前后二殿及东西配房。从结构形制特点来看,后殿当为金代的原物。

后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乳袱对四枚楸用三柱。单檐悬山顶,复盖筒版布瓦、琉璃脊兽。用方形小抹角石柱和方形素平柱础。柱径43厘米见方,柱础每边长86厘米。檐下和内柱头上都施斗栱,不用补间铺作。外檐柱头铺作五铺作双下昂重栱计心造。下昂都是假昂,幷斫出双卷瓣华头子,由此可知假昂的做法在金代就已经有了。泥道栱上第一二层柱头杭分别隐出慢栱及令栱,幷在补间钝作分位,隐刻翼形桃、楼形桃及一斗三升栱。令栱之上也可以替木承托撩檐杭。斗栱后尾第一跳出华桃,第二跳出措头上承乳楸。梁架的基本结构及其手法,与前述几处相同。但在脊椽下用断面作丁字形的“平材”和立方”(当地术语),从它的尺度、木色以及和其它构件衔接情形来看,显然是在清代添配的。

在股内两山墙下肩处各嵌有石造象一块。西山墙下的一块,笼门作火焰。笼内正中莲座上一坐佛,西侧为阿难伽叶和二菩萨共五尊,线条柔和,面貌丰满,极富唐风。东山墙下的那块,虽内容与前一块相同,但其线条拙笨,面象粗俗,远逊于前者。

前殿的开间及屋顶型式均同于后殿。梁架因有吊顶,无法看见。斗栱为四铺作单昂,似为明代所建。

在寺外西北角约百米处,有靑石垒积的“比丘尼首坐塔”一座。平面方形,高仅2.30米。塔身有序文、随罗尼神咒和佛象等雕刻幷有.元至正……”等建塔年月。(李竹君执笔)

5.玉皇观

在县城南部的南宋村内,是一组规模较大的道敎建筑。

视内现存建协中,计有人殿、乐亨和五风楼以及东酉配殿、斋舍、钟鼓楼等廿余间。此外,在五凤楼之前隔一空场还有戏台一座。从它的内容丰富、各个建筑体形的富于变化及结构手法等来看,它与前述几处寺庙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中西配殿和五凤楼似为明代或更早一些的建筑,其余都是清代所建,足証明清两代都曾有过较大的修建活动。

五凤楼是现在覗内中轴线上最前的建筑。深广各三间,重楼四檐九脊顶,上覆商版瓦和琉璃脊兽。石木柱混合使用。在前檐柱前约一间距离的地方,又置四根石柱(东边石柱柱身上刻有“万历四十一年新添石拄”字样),其上复一层象“雨搭”的檐,幷与楼两侧余屋的屋担连在一起,所以从楼的正立面看来是五层檐,老乡们说“五凤楼"之名即由此而得。楼的底层明间为过道,东山墙下按楼梯可以攀登到上层。楼梯是用一块巨木割锯而成,式样奇特。各层檐下祁施斗栱,其种类甚繁。楼的整体形象虽然不十分秀美,但还相当巍峨壮现。其建造年月从楼的某些细部手法来看,大有早于明的可能。

大殿五间位在中轴线上的最后面。单檐悬山顶。梁架用乳袱对四楼楸用三柱的做法,檐柱为石柱,内柱则为木柱。屋檐下施清式十一脑五昂斗栱,各间用补间一朵。明次间的斗栱,从还斗和交互斗上伸出45。斜栱,极为繁琐,一看就知道是清代的做法。

乐亭位于大殿和五凤楼之间而近于五凤楼。平面方形,用四根方形粗石柱,单檐九脊顶。屋角翘起颇高。檐下均施斗栱,除柱头外,每面用七晒三昂斗栱三朵,昂面讹杀甚大,为此地区清式斗栱常用的手法。正中一朵补间出45°斜桃。令栱之上用清式的挑檐祐及标。从脊樗下的"同治……”等字样,以及乐亭屋角与五凤楼下檐相抵触的情况来看,它是晚清时期添建的。

西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牵梁对三株拡用三柱(方石柱),单檐悬山顶。平面方形,明间的尺度几等于两次间的和。斗栱仅用在前檐和内柱上(后檐不用)。前檐明间用补间一朵。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昂重栱计心造,昂的做法与前述龙泉寺后殿全同。令栱之上置齐心斗替木承托撩风樽。斗栱后尾两跳华桃均偷心。单材18x12.5厘米,契高7.5厘米,与宋法式所定的比例大致符合。梁架的做法也和前述几处早期建筑类同。这个建筑给人的印象,似乎要古老一些。

与酉配殿相对称的东配殿,进深仅一间,单檐悬山顶。斗栱和梁架都是清代做法。(李竹君执笔)

6.古佛堂在县城南部二十五里的东呈村左旁。堂内明成化元年碑载称"上党郡古有佛堂一所,在州之八谏多东兴都东呈村之左傍……”。又万历三十七年重修碑载诳“上党郡城乏南,八谏多东兴部路左有兰若,乃前元旧址,成化时重建,迄今历年不为不久。迩来曾灵宇稍圮,香城就废……住持僧性住云啓,再奉令旨度捐资鸠工修葺佛堂前后各六楹,南轩六楹,东西僧舍八楹以及土祠、鼓楼、山门、垣壁,咸焕然一新……”。现在除了记载中的土祠和山门不见外,其余建筑都完整的存在。

在中轴线上的南轩和前后二殿,均为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檐下施斗栱,各间祁用补间铺作一朵。后殿是六铺作单抄双昂;前殿是五钝作双昂;最

前面的南轩是五铺作双抄,用材极为规整,从其严谨端庄的体形及斗栱的处理手法来观察,应是一组明代建筑群。(李竹君执笔)

7.唐太宗庙是一个清代寺庙,在县城东南二十五里的西故县乡内,山门面对乡里集市时的一条主要干道。据嘉庆年间重修碑的记载,它是清初康熙时建造的。计有主殿、山门、东西朵殿、东西廊庑和钟鼓楼等三十余间。宾主分明,布局也较严密,是此地区内一座典型的清代寺庙。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檐下用五械重昂斗栱,幷伸出繁编的45。斜栱。外覗上庄严稳重。殿两侧各有面阔三间的小朵殿。山门与大殿相对,面阔三间,重楼悬山顶。底层明间作为过道,两次间砌以砖墙,在内侧辟门可供居住用,上层是戏台。山门南面(即席街的一面),加盖门厅,造成了比较秀丽的外覗。大殿和山门之间是一片寛敞的空地,且大半是大殿前的砖坛月台,它非常适于覗众看戏之用。(李竹君执笔)

8.炎帝庙在县南八义乡的龙山村内,现有前殿、乐亭、后殿及东西配房等二十余间。其中以前后二殿时代较早。

后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盖简版布瓦。杯:注有明显的生杞却侧冈。梁架结呙采用前乳椎对四样椎用三柱的做法。用石住及方形素平柱础,内拄与上平樗缝互不对中,是其特点。各樗缝下均用攀间:脊樗缝为一仿一障木,仿上隐刻瓜子栱,井在各间纺子中心隐出翼形栱(明间)和梭形栱(两次间)。两上平樽缝用“棒节令栱及替木;前下平搏下用楮头搏及替木,后下平樗下仅用皆木直接置于四椽楸一端的“抱樽口.内。

前檐-斗栱四钝作单昂,明间及两次间各施补间铺作一朵。明间植斗外侧出45°斜栱。后尾在两跳华祺之上,由柱头纺起宗斗上一根巨大的秤机长过两椽,直抵于上平樗下,置散斗以托替木及柳。这种做法在一些金元建筑中常常可以遇到。后檐-斗栱仅置挞斗及一*根巨火的揩头。

此殿的前檐经后世修改,将原有的六柱五间改为四注三间,从殿的结构作威米推削可能是金代的建筑。

前殿深广各三问,单,澹悬山顶。角柱有生起。斗栱五钠作单抄单下昂重栱造,瓜子,供及台栱的看而均斜拝。用琴面眞昂,耍头式样也类似下昂。各间无补间铺作,只在柱头祐上隐岀蚕杉供,置散斗一枚。此殴可能是一座明代建筑。(李竹希执笔)

9.洪福寺 在县南李功村,规模比辍左阔,由前到后有天王殿、眼光普萨殿、岁汉殿和后殿;东西有配殿及群房等十余座。大体看来还赏完整。其中以眼光菩萨殿与罗汉殿较古老。

眼光菩萨殿面临三间,逬深四像,前后用三柱,单檐歇山顶。单材18x12厘米,契高7厘米。

柱头师作用四铺作単昂(假昂),跳头上施令桃替木承撩檐私。后尾出华供两跳,均偷心,上承四椽椎。泥道拱上置柱头粉两脣,下层陷出慢栱。两山面柱头钝作的后尾仅出华桃一跳,承丁楸。明间用四舗作单抄补间铺作一架,后尾也伸出两跳偷心华栱,上而起秤杆以承平搏。其材契比例合手。法式”的标准,但各类1黄栱的长変却都聂过r法式的棍定。

此殿用方形小抹角石柱,角柱微有侧脚和生起,拄身上窄下寛有极显著的收分,柱脚下一律用素平柱础。平梁上置蜀柱、合格及叉手。檐柱之间用普柏枋与桝物、但前檐三间仅用一根粗大的额祐搁在坯头之上,似为后世重修吋更换的。

梁架、斗栱以及栱眼壁上都施彩画,尤以内檐的彩画保存得完整,色灌•鲜明。画题内容以花卉为主,桃眼壁上兼绘“博古”,线路沥粉贴金,顔色有靑、绿、米、白四色。据当地老彩画艺人谎,这是明清以来本地流行的“五彩装”,也叫“上五彩”。

按长治县志:“洪福寺在城东南四十里李功村,宋太平兴国五年建”。但寺内元至正九年碑谓至正间曾一度大修。其后明天啓间妆塑过佛象,清乾隆年间又重修过-•次。从结构特点和艺术风格上来看,次殿似为元代所建。(杜仙洲执笔)

10.原起寺在县东北六十里的新安村东凤凰山。规模很小,现有正殿三间,配房三间,僧房四间,献亭一座及八角七层的砖塔一座。除砖塔和献亭还比较完整外,其他建筑都已残破得很厉害了。山西通志卷五十七古迹考上有元熙寺在新安里,有七圣塔,令属壶关”,但未言及修建年月,而寺内唐代经幢、清康熙五十八年重修原起寺记以及乾隆间碑记等也都未曾提及,因此,寺的历史目前还不其清楚。

正殿深广俱三间,平面几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当心间装版门,前檐两次间开窗,但门窗现已全部无存。檐柱有生起和侧脚。檐柱之间以阑颊相联贯,不用普柏枋。后槽两内柱之间冈扇面墙一堵,前有佛台,塑象已拆毁。墙垣及佛台也已破损,但还可约略看出残留的壁画痕迹。

斗栱有柱头、补间和转角三种。单材17.5x10厘米,梨高11厘米,以宋制衡之相当于七等材。材的高宽为1:1.72;材梨的高为5:3.14,大于宋制的5:2。

柱头铺作用单抄四铺作,队横斗口纵横各出规栱一只,十字搭交。其上将三裱楸伸到柱头以外斫作足材华栱,跳头置替木、耍头承托撩风柳。在注头缝上,横置柱头就一层,隐出泥道栱,上施慢栱及压槽坊。两山面的柱头铺作是将丁椎出头斫为耍头,下面顺身施华栱一层,后尾雕成三卷瓣,好象晚期建成中的菊花头。转角铺作在45。角线上,也置短栱一层、角栱一层,上承递角楸,椎外端斫作耍头。时'间铺作,仅在第一层拄头彷的中心置“一斗三升”的斗栱一朵,承托上面的压槽纺。

梁架为四架様星,剳牵对三栋椎前后用三柱。梁楸断而瘦高。在前后平樗下,楸上备置巨大驼峰一只,承托上面的平梁。平梁上施驼峰、蜀柱及叉手,以支撑脊博。

平顺五曲村天台庵佛殿转角斗横

此殿虽经后世多次翻修,有些构件已非原物,但其斗栱和梁架以及跛山的做法还保存着早期木构的作风,可能是宋代晚期的建筑。

隹殿西旁的砖塔,志书上称做“七圣塔”,高30余米,八角七层,第一、二、三层正南面辟券门,但塔身内没有楼梯,不能登眺。各层檐均有砖咽额杭、斗栱和椽飞等,惟角梁则以木制。斗栱为五师作双抄,榄斗的欹嬲部分特高,雕工精美。砖墙用“淌白撕缝"砌法,砖的质量也很好。塔顶侷莲座,上安相轮、宝盖和鉄刹,上立金人七尊,公槪就是志书上所说的“七圣”。

据康熙五十八年“重修原起寺记”上说:“……上有圣塔,古秀绝伦,高出云端之表。金铃悬挂八角,声闻数里许,大坐空谷,有若门焉”。就现状来看,似为宋、金时代所建。

佛殿前有石雕随罗尼经幢-•座,平面八角形,下承莲座,每面各锅佛象一尊。上置屋盖及宝珠等。幢身遍刻经文,末署“天宝口年八月一日敬造佛顶幢一口”铭文一行。(杜仙洲执笔)

平顺县

天台庵王曲村,东倚高山,西疝漳水,林木苍翳,是一个景色幽美的山村。天台庵即在村南的高地上。规模很小,志书上不见著录,现只存佛殿三间,殿前是一片平台。

佛殿深广各三间,通面阀7.15米,通进深7.12米,几呈正方形。四架榛屋通檐用二柱。単檐歇山顶,盖筒版布瓦,安绿色琉璃脊兽,正脊甚短,而两山坡特长。前檐当心间辟门,两次间安直楼窗。两山和后檐包以坚厚的砖墙,柱头有圜和的卷杀,幷有生起和侧脚做法。檐柱间只用阑额而无普拍方。明间平柱高2.55米,只抵面阔7/10。殿内当心间两缝各用四椽袱一根,两山各用丁模两根。四椽袱上两端各置矮小蜀柱一根以瓦上面的平梁。平梁上施花瓣驼峰置侏儒柱,两侧用叉手。

平梁两头幷有托脚。平梁和四掾根断面比较瘦高,比例接近3:2,举折也相当平缓,据实测所得仅及1/4。

柱头铺作用“斗口跳”,将四椽楸伸到性外侧析为华栱,跳头上置替木景托撩风性柱头缝施柱头祐二层,压槽就一层。下层柱头杭隐出泥道栱,上层柱头祐I急出慢栱。转角钝作在45。角线上,将递角樵伸出柱外斫为角华栱。前檐当心间设补间铺作一朵,其形式与柱头者相同,其余各间虽无补间,但旌第二层拄头访上隐出令供,上下置散斗,形成一斗三片”的样子。单材17.5x12厘札梨高11厘米。用材比例接近3:2,但梨高的比例特大,是其特点。

此殿在建筑结陶上,有些地方近似南禅寺正殿,在风格上具有不少早期建筑的特征,可能是一座晩唐的建筑。(杜仙洲执笔)

高平县

1.崇明寺在东南三十里圣佛山东麓,东北距郭家庄约一里,现存正殿、中殿及东西房二十余间,以中殿的年代较早。

中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盖筒版布瓦,安琉璃脊兽。

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举折平缓,檐部挑出特长。檐柱有侧脚及生起。平梁之上用叉手、蜀柱及合牛沓。脊樗下用一栱一替木,上平椁下用一楮头一替木,下平樽仅用替木承托。四椽椎上置蜀柱、大斗以承托平梁,椎两端各施托脚一根。四椽椎下隔一梨的距离为一杭(顺楸串?),跨长略过两椽,两端置于前后檐柱头铺作的后尾上。柱间只用闘额不用普柏枋。两山各施丁楸一根,外端搭在柱头斗栱的后尾,内端与转角处的由昂后尾集聚于一点,置于四椽椎上。

檐下施高大的斗栱,各间用*1、间铺作一朵。柱头铺作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栱偷心造。外跳第一跳华栱偷心;第二跳头施重桃及罗汉林;第三跳下昂偷心;第四跳下昂.之上施令桃、替木以承撩风槽。

斗栱后尾出三跳,第一二两跳为华栱;第三跳斫作蚂蚱头,跳头置令栱及一层罗汉伤,与令桃相交出耍头,与罗汉仿相变者即顺椎串,泥逍桃上置柱头纺也层,第一层隐慢栱;第二层隐令栱;第三层又隐慢桃。下昂后尾压下四像拡下。补间铺作比柱头减一跳。和许多辽代实物一样,第一跳华栱与第一层柱头杨同等高度,推想原来可能还有小概斗及短蜀柱,内外侧第一跳为华栱,第二三两跳由一长材代替,出头斫作蚂蚱头。转角铺作外跳在45。角线上,出角栱角昂各二只,由昂一只。搭角瓜子栱相联幷刻作爲莺交手栱。后尾出角栱二层,摺头一只托住正侧两面补间后尾的令栱。整组转角斗栱的处理方法简洁有力。

此殿的梁架经后世翻修的结巣有一些构件已被抽换,如有的平梁和叉手等,斫工粗糙,与雄伟的-斗栱对比之下极不相称,就是明显的例証。

寺内道光六年重修圣仞;山崇明寺碑上说:“……邑之东南有圣佛山崇明寺,考诸旧碑,创修于宋开宝……第代远年湮,虽屡经修茸,而座殿及东酉两庑不无残缺。于是寺僧为之恻然,募四方积善之士以为营造。计映者神之,朴者饰之,规由旧制,或更新作。始于嘉庆二十二年正月至二十四年六月吿竣……”另有宋淳化二年碑也说寺创建于开宝年间。今就殿的结构特征与碑文记载对照来看,这座中殿基本上仍是宋代遗构。(杜.仙洲、李竹君执笔)

2.玉皇庙在高平县东十里米山鎭,有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玉皇殿、东西舞闇、东西翼楼,建筑密集,局势非常局促。现院墙的北面尙有大殿一座,可能也是玉皇庙原有的组成部分,因故未能进入了解。这一组建筑群中,从大木结构方面来看,大部皆系清代建筑,惟其中的玉皇殿和山门却相当的古朴。

玉皇殿建立在砂石须弥座台基上,深广俱三间,通面阔U.20米,通进深!1.70米,平面几呈正方形。殿前台基两隅各镌巨大的吐水螭头一个,惜已风化。殿进深六椽,装修为“金里安装”,当心间渋版门,每扇各用门钉五行。两次问安破子横窗,两山和后檐皆筑砖墙。在内柱与前檐柱所形成的屋廊内,东西两端塑龙虎神各一躯,竪人小石碑六通。至于败前月台上的敞厅,据碑刻记载是清代添建的。

斗栱:单材19x 13.5厘米,契高10厘米。材的断面为3:2.1。柱头用’五钝作单抄单下昂,第一跳华桃伦心,第二跳出批竹昂,跳关上置令栱、替木以承托撩风樗,耍头也斫作批竹昂,与晋北一带所见金代的头栱做法十分相似。惟此殿斗栱,令桃两端截成斜面以

柱头杭三层,下两层分沏隐出慢栱及令栱。后尾出华栱两跳,俱偷心,其上用楷头以承四様枇。柱头间不设补间斗栱,只于下两层注头祐的表面隐岀翼, 形栱和令栱铅一只。泥道栱长102匣米,隐刻泥道慢供长519厘米,隐刻令栱长91.5厘米。除令桃外,泥道拱和泥道慢栱的长度鄱超过了法式规定。

檐柱比较粗缓,注高只及柱径的八倍。柱头卷杀圜和,井皆有侧脚。当心间平柱高3.40米,角柱高3.48米,生起S厘米。用覆盆柱础,浅雕卷草叙。六架欲拡,前廊用乳楸,后身用四椽椎,其上施平契、蜀柱、叉手、托冈、合樯、札牵以及攀间等构件来承托各槌标子。阐额出头斫作樯头的样子。平梁和四椽袱的断面接近3:2的比例,截割手法相当工整,犹存宋代“明楸”的作风,惟举折却比较陡峻。屋顶:歇山顶,盖筒版布瓦,两山博脊皆伸入搏风版以内,两山出际颇深,正中施木雕悬鱼,安琉璃脊兽,檐角起翘程度很大。

据砰刻记载和当地群众的传说,大殿内有宋人所绘壁画,现四壁已满涂白粉,原貌如何已无从知悉。

据大殿东侧廊墙所嵌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绘玉皇殿壁记里说:“泽州高平举义乡米山村有玉皇庙,堂宇宏壮,独绘象颇沦暗,会本县李评事覚赋性朴茂 逆发诚愿,图报神寐,乃募画工以施绘事。始于东壁,次幷西壁,皆一新之,丹应相鲜,眞仅严列……施主李覚,画匠张圮……崇宁元年岁次壬午四月一日'。可见至退在祟宁以前.就有这座"堂宇宏壮”的玉皇庙了。再据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重修玉皇庙记:。……斯庙也,盖建于宋元丰前……历南渡金元而来,至于今亦旣有年,雨淋日炙之旣久,风摧霆震所不免,其间革改鼎新,不知其几。比年以来,垣颓壁侧,栋朽楹欹,檐角挠折,丹腰剥落。里人岁时奉祀,四方来祈祷者莫不兴叹,于是欲车新之。……不半载而厥功吿成,栋宇槟题,檐楹殿壁,金碧骇人,丹望夺目”。又据康熙碑记载/寺创于宋元丰,重修于崇宁,再修于明洪武”。令証以大殿的平面布局和斗栱、梁架的结构手法,推为宋代遣构,当无多大问题。

面阔三闾,进深两问,通面阀7.50米,通进深7.70米,接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盖筒版布瓦,安蔬璃脊兽。檐柱有侧脚、生起。梁架结构为四架椽屋分心用三柱,中柱较檐性略高,前后槽楸相对,搭接在中柱的柱头斗栱上。其上置驼峰、大斗,承托平梁。脊步用叉手、蜀柱、合樯等构件。斗栱只有柱头铺作和蟀角铺作,没有补间铺作。性头用五铺作单抄单昂,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头上横置令栱、替木以承撩风樗,耍头斫成批竹昂形式。后尾出华栱两跳,偷心。在柱头缝施泥道桃,其上用柱头仿三层,细部手法与前述玉皇殿:完全一致。

惟经后世改修以后,两IJI和前檐皆砌以砖墙,当心间只开狭窄的大门一堂。门内在中柱缝上两次闇隔以砖墙,置木梯,上舗楼版。从后立面来看,似为楼房建筑。据当他群众讲为酬神演戏,因将山门改作舞台,但在使用方式上却有欠妥的地方,例如,将后檐的普柏枋弥闸额锯掉,严重地破坏了建筑物的安全和完蚯(杜仙的执笔)

3.资圣寺 在县城西南四十里,现存南北二殿及西配房。

南殿深广各三间,平面长方形。单檐歇山筒版布瓦顶,担部深通。檐注的侧脚和生起极为明显。琉璃脊兽、力士等雕饰异常精工。

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四椽楸对乳枇用三柱。梁楸断面浑圆硕大,极类原木。檐下斗栱只有庄头和转角两种。柱头用五铺作竜抄単下昂重栱造。下昂为批竹眞昂,泥道桃上置柱头纺三层,第一层隐出慢栱,第二层隐出令栱。令桃上以替木承托撩风、樗,耍头式样同下昂。外出横栱看面皆抹斜。械斗、散斗等顒度甚大。在补间分位,第一层柱头枯明间隆出翼形栱,两次间隐出梭形栱;第二层柱头彷隐出令栱,上置小斗三枚。斗栱后尾出华栱两跳及蚂蚱头一只,上承四椽楸(前檐)或乳袱(后檐)。

转角斗大部分与柱头铺作同,令栱作驾莺交手栱。山面柱头舗作后尾施丁袱,斜搭在四惭代上。

高平县志卷七:"资圣寺在县西南四十里周案村”,未曾蓍录年代,但在殿内脊樗缝攀问枕下面有这样一段题记:“龙飞大明王德元年岁次丙寅二月辛亥朔拾伍日乙丑吉时上梁本村直修南殿僧性愈……",可証该殿在明正德元年曾经落架重修。因此,如四椽楸和平梁等构件,制作手法粗糙,可能就是正德时候落架时更换。但从它的构架方法及斗栱的作风特点来看,还相当古朴,虽经明代大修,仍保有着一些宋代原状。

北殿面阔三开间,单檐悬山顶。斗栱和梁架保存得极为完整,可能是明代所建。(李竹君执笔)

4.三嵕庙 在董寨乡三王村,正殿深广各三间,通面阔9.45米,通进深9.26米。用方形小抹角石柱,复盆莲瓣性础。单檐歇山筒版瓦顶。梁架是六架像屋,四椽袱对乳楸用三任。檐姓有侧脚及生起。

周檐和内柱均施斗栱。前后檐柱头铺作,用四铺作単抄,令•栱之上用替木承撩i虱博。泥道栱上置柱头方隐刻慢栱。斗栱后尾前礼仅岀曾头上托乳楸5后檐出华栱及楮头上承四様楸。:补间铺作用四钝作単下昂,下用双卷瓣华头子。后尾岀华栱两跳及一楷头,其上托下昂后尾。横斗讹角。两山各间不设朴间铺作,只在柱头约上险岀梭形桃。

转角铺角沿45度角线上,从憾斗口出角昂和由内住斗栱外跳出一楷头承乳楸。里跳岀华供及楮头各一,上托四椽欲。傩斗左右侧,置瓜子栱及素纺二层,第一层隐岀慢栱5幷在纺子中央分位,明间隠出翼形

5.游仙寺在县南二十里的游仙山麓,距宰李村最近,初名慈敎寺。据高平县志卷五上讲:“游仙山县南二十里,金李游仙通敏读书于此,尝啓地得古钟,声彻山下数十里,后年百岁终。里人名里为游仙功,山亦各游仙山”,是为个寺名的来丿万。寺有殿宇三重,山门左右幷有群房及套院,建成物大体还很完整,一般的都是齿代小式建筑,惟前贱和中殿相当古朴。

前殿:平面深广各三间,接近正方形。殿内后槽用内柱二根,砌扇面墙一堵。前懈台明之前正中设石级四步。当心间装六抹隔扇门四扇,阑额下施横披窗一道。两次间设坎窗,装四扇四采隔扇,窗额上装障日板。后檐当心间亦装隔扇一堂。檐柱有侧脚和生起。单檐歇山顶,盖筒版布瓦,安琉璃脊兽,出枪相当深远。梁架是六架椽屋,四椽袱对乳楸用三柱,彻上露明造。四椽袱和平梁皆用草袱做法,施有驼峰、蜀柱、叉手和丁华抹须栱等。

外檐柱头铺作:用五铺作单抄单下昂,第一跳伦心,第二跳跳头上横施令栱以承托桃权仿及挑檐标。耍头斫成批竹昂形,令桃两端井截成斜面。后尾出华桃两眺,第一跳华栱之上用令栱,第二跳头上出植头以柔四核袱。;补间节作:五渤乍用双抄,第一跳偷心。后用出华栱四跳,第一三两跳偷心,第二跳华栱之上用令栱及枕一层,第四跳华栱之上用翼形桃。翼形栱上坐小矮柱,柱头置小斗托替木和下平樗。柱头中缝上横施泥道桃及柱头械三层,压槽枝一层。林子表面隐刻慢供和令横(皆为建桃交隐)。

中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椎对乳楸用三柱。平梁上用蜀柱,合梏和叉手。斗栱只用在前檐,各间有补间一朵。柱头用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单栱计心造,令栱两端抹成斜面,上承挑檐纺及挑檐标。檐柱之间用普柏枋和阑额,普柏枋厚度甚大。补间铺作除据斗讹角外,余均同柱头铺作。

这两座殿宇,从结构手法上来宥,前殿:可能为金代遗构,中殿可能是明代早期建筑。

此外,在寺东山坡上有砖塔一座,是八角七级单层出檐塔。底层檐下施砖雕斗栱,以上各层皆用条砖叠涩出檐。门额嵌方石一块,刻:“大朝至元七年庚午五月十三日”等文字。(崔淑贞执笔)

6.二仙宫 在县南西里门村的二仙峰上,内有后殿、中殿、山门以及东西配房多间,其中以中殿年代较早。

中殿深广各三间,单檐麻山筒版瓦顶。通而阔9.90米,通进深9.35米,平面呈正方形。用方形石柱及覆盆莲瓣柱础。梁架是六架椽屋,四株楸对乳楸用三柱。四依上用平梁,有蜀快、叉手及合桔等,出橹深她举架和缓。装修安于前内住缝,当心间装板门,两次间于坎墙上窗。

柱头铺作五钝作:汉贝电栱造。用琴面昂皆系假昂。泥道供上第一层柱头桃隐出慢栱。令栱之上施小斗三枚,以承昏木及撩风樗。耍头式样同下昂。斗栱后尾出华栱两跳及樯头一只,上承乳袱。前檐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一朵,五能作双抄,掳斗讹角。两次间的补间分位,仅在第一层柱头枕上隐出翼形桃,上置小斗一枚。后檐当心间补间分位的皆隐刻梭形栱。角线上伸出角华栱、角昂及由昂各一层,正身的做法与注头一样。

内柱斗栱从逮斗左右侧置瓜子栱及素方两层,第一层隐岀慢栱,外跳出一只楷头枉着乳袱,里跳出一华桃-寸沓头上承四椽楸。在素方中心明次间皆隐刻翼形桃。

宫内有金碑一通,明清裨各一通,因吋间所限,•亲及详察,从建筑结构的特点推断,此殿可能是金代遗构。(崔淑贞执笔)

7.定林寺 在县东南十里的大粮山南麓,山峦叠翠,泉流潺潺,环境十分清幽。寺是随着山势而建的,殿闾廊应高低错落,前后共有四进院子。中轴经上有山门、雷音殿、三佛殿及七佛殿等主耍建筑,连同东西配股及群房等不下五十余间,是一所规模比破宏阔的大寺院。现在停殿堂的门窗和塑像已大部毁失,仅屋顶墙垣尙较完整。在这一组建筑中,绝大部分都是明清时代的小式建筑,其値得重点介绍的首推雷音殿。

雷音殿面阔三间,迎深六椽,平面略呈正方形。殿内后槽两内坯之间砌扇面墙一堵,前面垒须弛座佛台一座,砖块质地光洁细密,制。束腰部分雕壶门,内镌海马、精美,可惜塑像已毁。

前后檐当心间各装版门一堂,排,石制下临和门枕。两次间在坎墙之上辟直堰窗。檐柱为八角形石座,有生起及侧脚。用素平柱础。殿前设方形月台,正面垒石级四步。歇山筒版布瓦顶,安琉璃脊兽。檐下施硕建夹朗的斗栱。

殿内彻上露明造。’六架椽屋乳楸対四椽袱用三柱。前槽四椽袱外端搭在檐柱铺作上,后尾搭于内柱铺作上。后槽乳楸外端伸出柱头斗栱外斫成耍头,后尾则伸过内性以外削成楷头以承四椽搭尾。平梁之上用蜀柱,合樯和丁华抹颊栱等支托脊樗,蜀柱两侧施叉手。在上平柳缝与柱头缝之间,楸上置缴背,上坐大斗以承下平樗,幷用札牵一根与后面的蜀柱相连。

前檐柱头用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自据斗口出华栱一跳,跳头横施令桃及一层罗汉柱i,与下昂相交。下昂用眞昂,昂咀斫成瘦高的琴面,昂身下垫以华头子。第二跳上出下昂形的耍头与令栱相交,上置替木以承撩风樽。令栱两端截成斜面。后尾出华栱两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头上横畳翼形栱一只与楂头相交,承托四様楸。前述昂式的耍头,在晋北一带的金外遗构中是常用的手法,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金)及山西朔县崇福寺弥陀殿(金)也郑是这种做法。 '

在柱头中缝上,从捻斗口内横出泥道栱,其上置住关彷三层,第一二两层柱头坊的表面皆隐桃形,形成三屑段亍重叠的形式,这种做法在晋东南的占建筑中是屡也不鲜的,当地建筑工人称它做“三栱造”。

后檐拄头斗栱的做法与前檐不同,用五叩作重昂,出假昂两层:第一跳跳头置令栱及罗汉方:第二跳跳头置令栱、替木以承撩风椁。耍头系乳楸出头斫成。后菱出偷心华栱两跳承托乳楸。各间皆不设补间诵作,只当心间在策一、二两跳柱头械的表面隐出泥道重桃,上下用散斗相隔。

外檐普拍杭、阑额、柱头、斗栱、皆木和搏等皆施五彩装彩画。栱眼壁画沥粉行龙,颜色已大部剥落褪色。殿内所有梁楸椽樗皆刷土黄色,用朱笔画木理纹,就是所谓“云秋木”的做法。

此外,月台前面还有两座八角形经幢。下部用仰复莲瓣的须弥座,现腰部分雕伏狮,幢顶施宝盖、莲座、仰莲和宝珠等,通高约4米,幢身八面俱刻经文,一为太平兴国二年所制弥勒出生宝幢,一为雍熙二年所制,均完整无缺。

据高平县志卷七所载:“定林寺在县在南十里大粮山,峭石塞泉,清幽绝俗",又据大定二年大金泽州高平县定林寺重修善法罗汉二堂幷郭幺施功德记上讲:“……不知源流,唐长兴年间有曾道能重修,皇统八年又有僧法兴重修,至正隆改元,住持辉洪福艾扬敎法,诱化贤良,四众输财,前后共建一新……”。送是金代正隆年以前的情况。殿后檐门枕石上有一段元人的铭刻:“延祐四年(1317)四月二十日记”,为寺内仅存的元代文字资料。从殿的结构手法如斗栱、梁架及歇山的做法看,都具有比较侬厚的元代风格,可能是元代建造的。(杜仙洲执笔)

8.圣姑庙 在县城西北的上董峰村,又名万寿宫,规模较大,计有牌楼门、三敎殿、“玉宇”.仙姑殿及东西配殿、配房套院等大小约四十余间。庙内各处散立元牌五通,明清等碑十七逝。

三敎殿单檐歇山顶,深广各三间,平面呈正方形,通面阔11.39木,通进深11.00米。周檐用方形小抹角石柱。殿内后槽用内柱两根,系木柱,直径约60厘米。两内柱前砖砌神台一座。前檐当心间装双扇版门,两次间的坎墙之上安破子楼窗。石门砧很高,在门框以外部分离成狮子,俪犀上有明万历年间的铭刻。两山砌砖墙,其下肩甚矮,系磨砖干拶做法。后檐紧连舞厅三间,为清代添建。

梁架是六架椽屋,四椽楸对乳楸前后用三柱,彳放上露明造。下梁及牵浆皆斫成“月梁”,两山丁楸用弯梁。各樗缝下都有擧间库木等做法。

周檐和内柱均施斗栱,补间备间只用一柔。前后澹柱头用五师作竜抄弟昂。泥道栱上置柱头枯两层,下脣隐岀慢栱,昂为琴面假昂,刻出双卷瓣华头子。各栱.之上用替木及撩檐纺,耍头式样同下昂。斗底有显著的欹海。前檐后尾岀华栱一跳和一蝉吐形的樯头,上承四梯袱,

明间补间沛作由俪斗及交互斗内备伸出45°斜栱,耍头斫为龙头。后尾的令桃上'崖小斗挑起秤杆,以承托下平樗下的攀间栱。两次间及山而补间用讹角矿斗,第一跳出华栱,上施华头子承托第二跳的下昂。斗栱后尾出华栱两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头上施翼形栱与蚂蚱头垂直相交,承下昂尾。下昂后尾作禅鞅》。耍头后尾做成秤杆,托着下平搏缝的攀间枯。转角铺作的由昂上置角神,由昂后尾穿过一圆形垂拄,出头雕成龙头。

内柱斗栱臆斗坐在普拍纺上,左右侧置瓜子栱及素祐两层。外跳出华栱一层,其上置悟头承四椽楸里跳只出一跳华栱上承乳楸。

殿内两山墙下尙有残存壁画,画人物山水,有康熙、乾隆时游人题字甚多,从壁画中的破裂处可看出,画下还有壁画幷且相当完整,估计是明或元的遗迹。

雍正泽州府志高平县条:“仙姑庵在.县西四十里董峰山。元时马仙姑蜕此,今庵有石廓。”据碑刻记载,庙首创于元初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复经明清两朝数次修葺,但从殿的整个结构来看,为元代早期的建筑。

后殿又称做“仙姑殿”,似为明代建筑。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装修系“金里安装”,明间装板门,两次间砌坎墙,上开板凄窗。前檐当心间,甚为须阔,两晋柱不与内柱对中,柱头乏上施一根硕长的“担额额下不用阑额,而代之以祈作楷头的“绰幕方”。殿内靠后墙处置木制神笼一座,笼内须弥座上,塑马仙姑睡象一躯,头东足西,合目而眠,姿态端撬,比例匀称,塑工可与晋祠塑象媲美。

殿前檐台明上又加石柱两排共十二.根,上施斗栱及屋檐,与殿的檐部巫为一体,把原来的悬山顶改为现在的歇山顶,幷且给殿造成了极深的屋廊,可能是清代所低建。(李竹君执笔)

9.仙翁庙在县北伯方村,规模宏大,-是县内一所著名的寺庙。当地群众流传着这样一段谚语:“伯方庙,市望塔,丘子台,城隍岭的好挑角,。庙的前部有山门和钟鼓二楼,内有乐亭、正殿、东西配殿和走廊,大小建筑约有五十余间。

正殿面阀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债,六架稼屋,六椽袱逋檐用二柱。现有的后桔内柱可能是后加的。平梁.之上用蜀柱一叉手及丁华抹烦栱等构件。檐下施斗栱,柱头铺作用五钝作单抄单昂。泥道栱上置柱头纺•四层,第一层隐岀慢桃。第一跳华桃头上用重栱,第二跳昂上用令栱替木以托撩檐樗。后尾出二跳华栱及一摺头上托六椽椎。第一跳华栱之上用瓜子栱及罗汉杭,第二跳华栱之上用翼形桃,剧斗均讹角。后加的两内柱头上,置讹角掳-斗,前后岀椿头以承六依楸。各闾都不施补间錬作,但在第一层柱头祐上,明间和两梢间I&刻翼形栱,两次间隐刻梭形栱。第二层柱头纺上险刻令栱。后檐被砖墙所掩,斗栱的结构情况不明。

在屋脊的玻璃正吻上发现有明嘉靖十七年的盗刻,从殿的结构手法及作风来看,应是清代重建。(崔淑贞执笔)

10、开化寺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舍利山阳,群山环抱,林木苍翠,景物优美,寺初名清凉寺,宋改开化禅林,今名开化寺,现存建筑有大雄殿、中层楼、演法堂、东西配殿、延宾舍、讲肄堂、维摩净室、视音阁、禅堂偏院,井有碑碣十几通。

重修开化寺覗音阁碑载:"……距口城三十里,有舍利山,建开化寺,盖武平二年创也,……”记寺内沿革最详细的,为重修三大士碑记:“……考邑城东北隅,山名舍利山,藏古刹,肇始有唐,号清凉,缘起大愚上人,就山腰穴室,更着降魔表文上唐昭宗,因得期紫卓,……”,又据申禁化城土木裨记上说"……故此地盛于唐,龙纪大顺年间建清凉兰若,再盛于宋元祐,绍圣中改开化禅林……",后经金、元,明、清,几次修葺;除大殿和大愚禅师塔,仍为早期建筑外,其余如中层楼、演法堂、现音阁、延宾舍等,已非原来建筑。

大雄殿,歇山九脊顶,复筒板瓦,用琉璃剪边,坡度平缓。檐下斗栱疏朗,当心间隔扇门现已无存,两次间设彼子]灵窗,檐柱有侧脚生起。

殿面圈三间,进深六椽,平面方形,后糟用金柱两根,股内的扇面墙砖台佛像,现已无存。

补间铺作,系在注头彷上,影作一斗三升,下用梭形栱垫托,为晋东南古建筑的地方手法。

柱头铺作,五钝作单抄单下昂重桃计心造,自盗斗口出华桃一强,跳头上置瓜子栱、慢栱各一层,第二跳出下昂,后尾直抵四桜楸底。跳头上置令栱替木,以托撩权樗,耍头砍作批竹昂形,与晋城靑莲寺,高平米山鎭玉皇庙等同一作法。柱头中线上,置泥道栱一层,上安甘头仿三层,斗栱后尾出华栱两跳,俱伦心,上托顶丿、的措头,垫在昂的后尾下。

转角钝作的两侧与拄头纯作同,45°勺角后上,伸出角华栱一跳、角昂两屑,以汝角梁。

梁架是六架椽屋,乳楸对四椽袱用三注,彻上露明造,四椽楸上前后作用知柱一根,立在令樯之上,以承平梁。平梁上立侏儒拄叉手,与攀间相交承斉博。

殿内梁仿斗栱彩画,紬古践绒、海石榴花和龙牙蕙草等,与营造法式彩画作内的花纹有些相似,其中以栱眼壁影画为最隹,壁画佛像,笔法流幅,而容清秀,可惜经后代重绘残坏甚重,但上有金天会十五年题记。

宋大观四年泽州舍利山开化寺修功徳乱。……“以元祐壬中正月初口,绘修佛殿,功德迄于绍圣口子重九,灿然功已,又崇宁元年夏六月五日……”,其梁架结构与晋城二仙说、靑莲寺,高平米山玉皇庙亦多共同之点,我们初步断定它是宋俄建筑。

大愚禅师塔,位于刃化寺东南隅,一全部石造,平面方形,通高4米,每边宽1.70米,塔座下施扁平的须弥座,每面雕刻狮子,其上塔身南面辟方形火焰门,门旁雕刻武士像,与河北省袜水县水北村腐塔相似。塔身上出叠流檐,檐下雕出檐椽和飞棣,上刻筒板瓦垂脊垂兽,作盘顶四坡脊,但因年久风化,细部花纹已不可瓣。正脊上置:较大的UI华蕉叶,上置方形住,柱身雕刻四佛,柱上用覆妹一层、仰莲两层,上立桃形宝珠。塔的后壁刻大房舍利山禅师铭记略谓:“禅师姓刘,法号大愚,潞城人也……同光三年岁次乙酉辛卯建造'。(朱希元执笔)(待续〉

Hash:378c0a87f987bf59a5813632e0820e4e8bf19808

声明:此文由 考古快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