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古八景的传说

昌乐古八景

昌乐古八景,即旧时流传昌乐境内的八处风景名胜,分别为:剧县春晴、营丘夜雨、白石飞花、黄村黍熟、龙洞云开、马山雪霁、孤峰夕照、方水朝烟,且有多首诗歌流传于世。

剧县春晴

剧县春晴是指剧县春日天气晴好的景色。剧县,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9年)置,与营陵县一起,同属北海郡。据《昌乐县志·古迹志》:“剧县故城在今县西六里”。即今县城以西戴家庄一带。此地平原沃野,丹水清清,阡陌相连,风景秀丽。特别是细雨初晴之日,春风艳阳,百花盛开,蜂舞蝶闹,鸟儿欢唱,更有门前墙边的骏马嘶鸣,绿树庭院里的秋千悠荡,还有勤劳多情的燕子,双双衔泥构筑着新巢。这是多么快乐祥和的景象,所以传奇县令于子仁为其诗曰:

剧县春晴满县花,风光浑似楚天涯

当今潘令新官诰,前渡刘郎老鬓华。

桃李门墙嘶骏马,秋千庭院隐啼鸦,

多情最是衔泥燕,飞入青帘卖酒家。

春光妩媚,快乐升平,温馨祥和,蓬勃向上,这便是剧县春晴的真正景象。

营丘夜雨

营丘,位于县城东南约五十华里。春秋称缘陵,汉称营陵,隋唐以来改称营丘。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齐都营丘即此。营丘夜雨是指营丘北阁镇武祠,传说每当入夜便发出淅沥似雨的声音,以其少见独成一景。至于此种雨声之成因,有云风摇树动所致者,有云墙壁回音而成者,但时过境迁,面目全非,细考已属不可能。其实,当时的营丘北阁子,就是当地一大景观。清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重修营丘镇南北阁记》载:“营丘……,旧有南北两阁,各建庙宇其上,北为镇武祠,南为关帝祠。祠外有墙、有磴,宽可丈余,高可三丈。登眺之际,左见白狼,右望方山,峙流并秀,带砺称雄,良一方之巨观也。由古以来,文人学士,往往诵读其间,或当雪案雨窗,程工较课,或当花朝月夕,把酒论文,吟诵之余,杂以箫管,甚盛事也。”可见真正景观,并非夜雨,而是登高望远及文人学士的聚吟诵读之事。但独居镇武祠,听夜雨萧萧,有谁不倍感凄清而感慨万千呢?所以也就有了于子仁笔下的营丘夜雨佳诗:

入夜淋漓雨未休,可怜孤枕卧营丘,

当年茅土全归汉,今日山河不是周。

鸡唱五更乡梦断,鸟啼三月故人愁,

今来古往都相似,霸楚强秦枉自谋。

触景生情,感时叹世,它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个苍凉凄清的夜晚,和那苍凉凄清夜晚的孤独游子……

这就是营丘夜雨,这就是营丘夜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夜景

白石飞花

白石飞花,其景点在今营丘镇阿陀白石庄村东,当地人称之为白石泉。《昌乐县志·山川志》载:“白石泉,即白石飞花处,为县八景之一。在阿陀以东,白石庄以东一小溪,沿溪而北数十步,溪西岸有悬崖,石淡白色,自西而东宛如卧龙,昂首崖下。一泉自石壁上出,水流虢虢,入坎急湍,四无蔽翳,仰见白石,日光射之,水光上激,错落成文,如飞花滚雪,横斜攒簇,旋起旋落,重叠万状,诚天造之奇观也。”可见白石飞花名不虚传。怪不得古人将其写得如此壮观:

岗头白石乱花攒,石上花飞缀锦斑,

初讶鹤归王母洞,恍疑羊起石城山

补天五色朝霞灿,扣角三更夜雨寒,

早晚束薪来共煮,照人光彩绚金丹。

其色彩浓淡有致,景物动静结合,真可谓灿如云霞,恍若仙景。

黄村黍熟

黄村黍熟。其景点在今乔官镇北岩黄村。据传村东一地,所种黍子年年早熟,故得为八景之一。其实真正景观并不在黍子早熟,而是丰收之后种田人的忙碌和欢乐,有诗为证:

秋风田野说嘉禾,井里丰穰九里歌,

暮雨人家蒸酿熟,日晴宫府运输多。

荆门下眠黄犬,桑枣园林晒绿蓑,

向晚一声何处笛,牛羊群队下山坡。

此是文人笔下的黄村黍熟景象。从嘉禾到蒸酿,从歌声到牧笛,柴荆们下佯睡的黄犬,桑枣园林里晾晒的绿蓑,夕阳里下山归圈的牛队羊群,交织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田园风光图。朴素、淡雅、安详、快乐,仿佛就在眼前。历史上,各县地方史志大抵都载有八景,但以人民的劳动生活入景的并不多,它体现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追求,十分难能可贵。

龙洞云开

龙洞,位于孤山西南。《昌乐县志·山川志》载:“孤山西南有穴曰龙洞,祷焉辙雨,为邑八景之一”。云开,意即云发,是地下水气从龙洞向外喷发的景象。试想,久旱不雨,旱愁漫漫,人们多么盼望天降甘霖,在虔诚祈求之后,忽见龙洞云发,沸沸扬扬,如情似梦,衬以巍巍孤峰,苍翠青山,可以想象出是何等壮美。这是下雨的先兆,是迎合了人们心情的美景,不但更得人们的喜爱,同时还给文人雅士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从而幻想出一种神话般的境界:

洞里云开洞里春,洞中多少避秦人,

蛟龙蟠处迷风雨,雷电惊时有鬼神。

泰岱千层连锦障,蓬莱五色觐枫宸,

圣恩若许归田里,拟结茅庵作近邻。

洞里春光,蛟龙风雨,雷电鬼神,泰岱锦障,蓬莱枫宸。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色,连吃皇粮的官吏也打算辞官归田做它的邻居了。

马山雪霁

马山,位于今五图街道曹西楼村北里许,据传山顶有向阳避风坡地,落雨不存,落雪不化,故美其名曰雪霁。雪霁意为雪后初晴,在此指的是马山雪后犹如天晴,冰雪初化的景色,诗曰:

连朝风雨浩漫漫,又喜新晴上马山,

幽涧结冰初破玉,断桥流水渐拖蓝。

何人访友乘舟去?此日寻梅载酒还,

却忆渭川千亩竹,夜深童子报平安

连日风雪乍晴,高兴的登上马山,深涧的冰冻开始融化,像碎玉一样,断桥下的流水也渐渐变成了蓝色……。这是初春雪后的山景,清新淡雅,给人以希望之感。

孤峰夕照

孤峰指孤山。位于昌乐城东十里。嘉靖版《青州府志·山川志》说它“峰峦峭拔,高插云霄。”上曾建有夷齐祠、龙神庙,亦有龙洞等名胜。孤峰夕照是夕阳落山时孤山悠闲的景色:

孤峰倒影大桥西,翠抹岚光望不迷,

几片落霞真画屏,半天残照好诗题。

斜坡童唱驱牛下,远树合烟待鸟栖,

二圣祠前云渐合,晚风犹动草萋萋。

在夕阳西下之际,矗立的孤峰将落日的余晖返照到了朱刘街道大桥村以西,薄薄的雾气笼罩着山野,几片渐落的晚霞,多么像美丽的画屏。余晖照耀的半边天空,充满诗意。牧童唱着歌儿驱赶着牛群从山坡上下来了,远处的树木笼罩着暮霭,等待着鸟儿栖息。二圣祠的云朵渐渐合在了一起,晚风依然吹动着茂盛的青草。浩淼博大,朴实自然。这就是孤峰夕照之景,具有通俗浓郁的诗意美。

方水朝烟

方水即方山池。位于方山庙大殿之前。据县志载:“深可六七尺”,“冬夏不溢不竭”。由于池水温度与地面温度的差异,晨光之中,常见缕缕雾气从池中升起,轻摇漫缠,依依袅袅,十分清幽典雅,故得名为方水朝烟。诗人县令有诗曰:

几缕朝烟瞑色收,水光澄澈晓光浮,

和云笼树添诗债,漾日成纹佐客瓯。

有本源通沧海润,无波神护碧天秋,

何人汲取池中水,暝与苍生洗旱愁。

缕缕朝烟驱走了朦胧的夜色,晨光浮现池水更加清澈;烟和云笼罩着山林,增添了许多写诗的欲念;日光映在水面上形成美丽波纹,陪伴着客人饮茶;山池流水归大海,大海得以成其深;水面平静是得到神的护佑,才如碧蓝的秋空一样,有谁来汲取池中的水呢?喷洒给百姓,洗却干旱的愁肠。面对如此美景,想到的却是受旱魔折磨的苍生,难道这不是比美景更美的景致吗?这是思想,这是境界,因了它的存在,方水朝烟,这大自然的恩赐,便有了灵气,当然也就更加妩媚动人了。

八景之说,各地皆有。昌乐八景,揽山川、风物、泉水、雨雪于一袂,堪为独具一格。

Hash:61340fec4adc4848d03b286e82a423fd8dff942a

声明:此文由 昌乐县旅游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