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走读甲午威海古战场,深度认知刘公岛历史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史的重大节点。这场来自日本的入侵,打断了中华民族三十多年的近代化探索,掐灭了古老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希望,把中华民族推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灾难深渊,其负面影响延续至今。

北洋海军是古老中国近代化探索转型的最大成果,刘公岛却见证了它的覆灭消亡。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公岛是近代中国国运的见证之地,是中华民族历史波折的地理枢纽,更是中华民族的警醒之岛,是具有足够分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的双重基地。

为警钟长鸣,铭记历史,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自我加压,创新思路和方法,把业务学习的课堂拉到甲午威海古战场上,开启“全面走读甲午威海古战场,深度认知刘公岛历史地位”的系列研修之旅。

活动邀请甲午战争历史研究者高洪超老师同行并实地讲解,基本方法是携带老照片、地图、幻灯片等资料,双脚站到当年的战场上甚至是当年日军相机的机位上,原角度新观察再加现场讨论,突破历史认知的抽象,提高学习效果。

这一自发、志愿的工作研修主旨明确,那就是,帮助大家获得甲午威海之战的全面空间地理感觉,丰富大家的专业素养和积累,深刻而形象地把握刘公岛在甲午战局中的位置,为“站在为中华民族永铸忧患意识的高度,用历史眼光、现代思维放大刘公岛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综合教育优势”而准备宽厚的认知、思考背景,当好中华民族警醒之岛的敲钟人。

大家研修的第一站,选择了偏僻的远遥墩。

眺望远遥墩 时间:2011年5月21日上午11时 地点:威海高技区西钦村北遥了墩(东南向西北 高洪超 摄)

甲午年威海西,远遥墩还有炮台

3月24日,星期日。西南风吹,阳光和煦,乍暖还寒。当天上午九时前后,大家从不同的地点向孙家疃街道办事处远遥社区方向进发。

远遥一带与威海主城区一山之隔,集合的地方,大家竟不熟悉,借助导航,车还是走过了,一直开到了韩亚国际高尔夫球场的大门口,最后又调头才找到了会合地点。

远遥墩是一座海拔205.8米的石山,位于环翠区远遥社区西,紧靠环海路,东西北三面环海且陡峭,南向陆地而相对平缓。因为孤峙一隅,临海耸立,视野高敞辽阔,地理形势险要。

甲午战争时期,它是一座临时炮台,而且有三型共5门炮。

明朝烟墩—清末临时炮台

远遥墩是中国海防史的缩影

大家系列研修自学的第一站选在远遥墩,不是随意的,而是因为它的分量足够。

甲午战争时期的远遥墩临时炮台,前身是明代威海卫下辖的几座烟墩之一。两个历史时期、两种角色转换,让威海城区这座人迹罕至的野山,成了大家研修的第一站。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设威海卫,直接动因还是日渐猖獗的倭患。那时候,远遥墩还只是一个前沿哨所,相当于汉代的烽火台,山顶有木架干柴,每天由两三名士兵登临瞭望警戒,一旦观察有异,则燃火起烟,向威海卫城内传递信号,预警卫城内有所调度。

但1496年后,到1894年中国农历甲午年的秋天,古老的远遥墩却不得不变身升级为一座炮台。因为甲午战争爆发,形势越来越凶险,倭寇又打到了威海,而且这时的倭寇无论组织还是装备,都完全不同于1398年代。

对海拔205.8米的远遥墩来说,从烟墩到炮台,从警戒到战斗,这座海边孤山的角色变迁,乃是中国大陆安全形势历史性恶化的具体体现——“明代防倭烽火台,清末抗倭炮台”的角色变迁,足以让它成为中国海防史的缩影。

大家从东坡登山,这里最陡峭但距离最短,而且一步一换景,每每能从树缝中看到远遥中心渔港、棉花山脉诸峰,看到它们不同于日常视角的变化。

随着海拔升高,昔日须仰视的古陌岭、雕山、松顶,逐渐成了平视视野中的陌生,须得仔细辨认甚至指点后才能再确认。至于宽大的远遥中心渔港,尤其是那个叠垒数层的扇贝形交易市场,则成了大家俯视视野中的小小积木。

在高洪超携带上山的一张日本地图中,今天大家熟悉的葡萄滩海水浴场被标作“大口湾”,棉花山脉则被标作“大口山”。同样的山,却被不一样的命名,而且来自曾经的敌人,看着地图,大家突然陷入沉默。

相比数年前,今天的远遥墩又有了新变化。原来山腰、山脊中的战壕遗迹更不明显,有的壕段完全填平,那也是海防遗迹。

从山脚到山脊,大家的思维回溯六百年到明朝初年,再返回到积贫积弱的甲午之年,对中国海防的认知有了更广的视角,对甲午战争的思考也有了更广阔的背景。

一张老地图的蹊跷

三型5门火炮的实地分析

那张被带上山的日本老地图,由当年的日本海军军令部绘制,底本却是1890年北洋海军镇远舰士官的测绘图,而这份本来属于北洋机密的军事测绘图,却被日军缴获于一海之隔的朝鲜半岛平壤城内。

如此蹊跷而令人唏嘘的历史细故,也激发了大家的猜想——平壤为何会有威海的测绘图?平壤参战清军不是威海陆军部队,倒是有北洋海军频频前往……或者干脆就是日本海军军令部为保密而故意放出的障眼法?

这张地图上,远遥墩被标注为“遥远墩”,最高峰西南侧的一座小山包上标注有“临时炮台”字样,这个小山包至今可以看到,在此后的下山途中,大家还特意驻足观察、讨论。

远遥墩顶东北角的一个土窝,根据大小、位置推测是当年工事的残址(2011年高洪超拍摄)

那个小山包体量并不大,而且受远遥墩本身限制,射界仅限于远遥墩西南尤其是今天的金海滩国际海水浴场,这里存在抢滩登陆的可能性。1895年2月初,从田村一带出发东进的日本陆军在远遥墩缴获了三型共5门炮——一门15厘米臼炮、一门12厘米平射炮、三门7.5厘米野战炮。按照那个小山包的体量,根本布设不开这么多装备,而且这个方向上的清军火力防御点另有丰柴顶、遥了墩、九峰顶炮台。

更主要的是,甲午战争爆发初期,1894年8月上旬,几只日本军舰停泊在远遥墩西北的远遥咀附近海域过夜,而且还拖带了几艘民船。这一动向引起了威海卫陆路防御最高指挥官戴宗骞的高度警觉,他甚至专门就此电报李鸿章,谈及威海卫后路的防御。

今天的远遥墩有了新变化,建成了一座信号接收塔,墩顶因为施工又被叠加了新的痕迹或失去了旧痕。但数年前,高洪超老师曾经与甲午战争研究学者孙建军老师、姜新生老师等人登上远遥墩顶,那时的墩顶除了两块裸露的大岩石,历历可见3个土窝,而且不浅,窝内长有酸枣、艾草、狗尾巴草,长势茂盛,余地则寸草不生。

远遥墩本是一座石山,山腰以上土层贫瘠,松树、柞树只能插根岩缝,墩顶常年风大,再加上人类活动干扰,按理说,墩顶应该存不住土,但所见却恰恰相反——墩顶北部的3个土窝内植被丰茂,这说明土窝是人力开挖、土层系人工搬运堆积而来。

远遥墩向西南,与玛伽山之间,是今天的金海滩浴场

考虑到具体兵器装备尤其是15厘米臼炮、12厘米平射炮的性能,鉴于远遥墩东有葡萄滩、西南有金海滩的地形,远遥墩这个方向上,大股日军的可能登陆点只有两个——金海滩、葡萄滩,前者有多个防御火力点,后者却只能依靠远遥墩,因此,15厘米重型臼炮、12厘米中型火炮置于墩顶、3门7.5厘米野战炮用作机动,最符合远遥墩在整个威海卫西线战场上的态势,也最利于兵器性能发挥。

克鲁伯造15厘臼炮,甲午战争缴获自清朝军(来源:日本火炮入门)

1895年1月30日威海南帮战斗打响。1月31日晚上,风雪交加中,赶在日军合围前,远遥墩守军逃散。

2月2日下午,一支日军监视部队轻而易举登上“遥远墩炮台”。2月4日上午,日本海军天龙、海门两艘炮舰驶入大口湾(今葡萄滩),派兵抢滩登陆,检查发现远遥墩上的炮械被做过破坏。

几个貌似平常的土窝子,无声却埋藏着丰富的往事,几门炮在故址上的复盘布设,让大家感受到历史不枯燥,更不抽象。

远遥墩下有羞耻

北洋鱼雷艇逃进了麻子港

活动当天有轻雾,但能见度很高,站在远遥墩顶,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金海滩浴场的粼粼波光,可以看到海边散步、放风筝的人群。

但是,124年前,这片海域是一个悲剧、一个耻辱的历史舞台——北洋鱼雷艇队逃跑、被追杀。

1895年2月7日晨,日本海军炮击刘公岛、日岛,南口战事激烈。 “左一”艇管带王平等人带领下,12艘北洋海军鱼雷艇,加上利顺、飞霆号运船,经过威海湾北口集体西逃,日本海军秋津州、浪速、吉野、高千穗等一游4舰依仗速度快,向西追击。

此后,甲午威海之战中的耻辱一幕在远遥墩下上演:配属镇远舰的“镇一”鱼雷艇、刘公岛基地勤务船“飞霆”逃进今天金海滩浴场西南角的麻子港,上岸溃逃的北洋士兵被击毙16人,被俘3人。9日,日本炮舰“爱宕”前来麻子港拖带“镇一”、“飞霆”前往阴山口锚地,“镇一”损坏严重,途中被弃沉没,“飞霆”被拖回。

看着今天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听着120多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这片海域甚至那些高楼下的甲午往事,目力所及、思绪萦绕,对比如此强烈,大家感触很深、受益多多。

听听她们怎么说

讲解员龚晶晶:作为文化教育工作者,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很重要。走进甲午古战场,脚到心到、入心入脑,这是学习提高新途径。

讲解员高倩:纸上得来终觉浅,那些关于甲午历史的纸上文字,变成现实的山川海洋,这种穿越式的体验本身是一种震撼,更是一种教育提高。

讲解员孙俪:历史并不抽象,也不遥远,用心走走甲午古战场,更懂刘公岛!(文 图 / 刘公岛基地办)

Hash:381341c539cfc7bb0629e67d6483caa95cbfdcbb

声明:此文由 爱来刘公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