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寻宝!龙口这几处遗址要开始啦!

日前,根据山东文化旅游厅部署,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从渤海湾沿海滨州为源头,开始对 东营潍坊烟台依次进行2021年“ 山东省古港口调查项目”工作。

7月11日,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组织杨小博老师带队,一行6人来到龙口开展调查工作。 龙口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全程协助对省级文保单位龙口港栈桥码头龙口市级文保单位黄河营古港遗址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这次启动水下考古调查,为龙口有史以来里程碑式,尚属首次开展工作。

在龙口港栈桥码头考古调查时,杨小博老师冒雨仔细查看了栈桥的保护情况及周边附属建筑日本居留民会、龙口粉庄旧址等文物点。在《建国方略》中,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明确指出:“在北方奉天、直隶、山东三省口岸,应设五个渔业港,龙口是其中之一。”

龙口港栈桥码头自1919年10月5日建成以后,船舶量陡然倍增,商贾开始云集此处,声誉日隆。至20世纪30年代,往来于此的外国定期轮船达二三十艘,来自江浙地区的帆船更多达数百条,中外航线一下增至70多条……龙口港栈桥码头一下成为了渤海南岸区域客货运输的枢纽港:龙口粉丝、黄县长把梨、神香、沙粉等大宗货物常年经此出口;南北器物,域外洋货等舶来品从这里大量登陆上市。

龙口海运进入了开埠以来的鼎盛时期。

从1862年同治元年清政府在烟台设立东海关的龙口分关时算起,便陆续有山东老乡通过龙口码头乘船远赴东北那些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地方开荒打拼。直到民国初期,走海路去东北闯关东的山东人数陡然激增。1921年,龙口港栈桥码头对东北地区的客人输送量达10万余人。1927年到1928年,短短两年,山东闯关东的人数高达188万人之多。占到了全国移民东北总人数的87%还多,移民人数达到了历史顶峰。而纵观晚清到民国的80年间,累积有800余万人次移民东北,其中山东人占了绝大部分,从龙口港栈桥码头起航进入东北地区的山东人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人数。

1945年9月到11月间,在全面完成抗日战争之后,人民军队根据中共中央机关指示,山东部队和干部渡海挺进东北解放东三省。龙口港栈桥码头是距离东北最近的一处规模化港口,此时发挥了“军港”的作用。彼时,胶东军区在龙口设立了运兵指挥部,许世友任总指挥,联合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前后率领近五万名干部战士分批次从此地进军东北,为东北全面解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龙口港栈桥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一处繁荣的商港,这里也是见证了百年历史风云的地方,还是涂满红色记忆的地方。

“龙口港栈桥码头,历经战火的洗礼,其设施丢失,码头因此荒废。新中国成立后,龙口港栈桥作为辅助码头整修利用,用于泊靠舢板装运岸沙。1964年9月,租给中国石油公司龙口分公司使用,作为机帆渔船加油的专用泊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栈桥码头停用。”逄伟如是说。

杨小博老师一行6人,顶着入伏雨后的烈日酷暑,又驱车半小时的路程,沿着滨海观光大道阅尽龙口的风土人情。在车上,给杨小博老师简单介绍了黄河营古港遗址周边烟台市级文保单位东羔遗址及黄水河流域发掘出出土文物概况。然后来到黄河营古港遗址的黄水河入海口,在龙口滨海度假区工委副书记唐鸣毅的陪同下,遍地走访村民,对黄河营古城墙旧址进行测量考古斟测。省水下考古保护中心杨小博老师说:“黄河营古港遗址,是渤海湾沿海滨州、东营、淮坊考古调查之后,目前来到烟台发现一处西周时期古港口遗址,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没有真正意义上古港口的空白,对保护研究全国古港口遗址,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黄河营古港遗址,位于龙口滨海度假区黄河营村东北的黄水河入海处。此港自古为中国对外交通口岸和海防要地。2200多年前,秦齐郡黄县徐乡方士徐福以入海求仙为名,率领数千名童男女及五谷百工由此起航东渡日本,成为中、韩、日交往第一人和世界航海史上杰出的航海家。

昔日黄河营港水深腹阔,地理条件优越。它北临渤海,东南距秦代黄县城20余公里,水陆交通发达。此港为一天然良港,在黄水河入海口处,拐了一个大急弯,形成了一个口小腹大的港湾。由于河水入海时受海浪冲阻而被迫缓缓回流和四周河坝、树木的屏障作用,致使港内风平浪静,犹如一处内陆平湖。据实地勘察和出土文物证明,古代的黄河营港区范围很大,北至渤海南岸,南到东羔村村东,长约3000米,占地面积约2000余亩。由于上世纪初港口淤塞被废弃和70年代整修黄水河道,古港湾面积大约缩小了一半,仅剩下约1000余亩。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证明,黄河营港历史悠久,为上古时代全国六大名港(碣石、黄、腄、琅琊、会稽、番禺)之一,在中国航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远古时代,定居在此地的莱夷先民以黄河营港为基地,从事近海捕捞和海上航行活动。他们造出科学的不沉之舟,并借助庙岛群岛与辽东半岛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西周至春秋时期此港是莱国的重要海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广泛。战国时期,燕将乐毅率兵从此登陆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秦始皇北伐匈奴时,将黄、腄、琅琊负海之郡的粮食由这里转运北河前线。公元前210年,徐福以入海求仙为名,率领数千名童男女及五谷百工由此起航东渡日本,开创了中、韩、日三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曾派楼船将军杨仆率水军从此渡海征伐高丽。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伐辽东时,在这里建造“大人城”,驻扎军队转运粮草,故黄河营又名军营。隋唐时期多次用兵朝鲜,都是以黄河营港为始发港。唐代为加强海防,在大人城旧址上建黄河寨城,派有军队驻守。明代为防倭寇进犯,又把土城改筑成石城南城门额上书“黄河镇”。现在黄河营村内还保存的一段石城墙,就是魏大人城、唐代黄河寨城和明代石城的历史见证。

黄河营为渤海南岸最大的商港,2000多年来一直经久不衰,对古代黄县乃至胶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对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以来,黄河营港日益兴旺,大批商船频繁往来于旅顺、营口、烟台等地,担负客货运输任务。港内建有栈房上百间,进出口货物常年堆积如山。清政府在这里设立海关,管理出入口船舶和税收。民国初年,由于港湾淤塞和龙口港的兴起,黄河营港才日渐衰落,只有营口、烟台的帆船往来运送杂品等货物。1945年山东军区八路军六万余人,奉命从黄河营、龙口等地挺进东北,走得仍是历史上的航路。20世纪60年代初期,港湾内还能停泊重五六十吨的机帆船,之后港口被废弃,现已成为当地渔民从事海上捕捞和渔船避风之地。

大量事实证明,黄河营港自古就是中国重要的海运基地和中国、韩国、日本之间海上交通的主要港口。徐福率领东渡船队从这里启航后,经庙岛群岛抵达辽东半岛南海域,再东行至朝鲜半岛西海岸,然后南航到今韩国济州岛。徐福一行在岛上经过短暂修整后,横渡对马海峡到达日本北九州。徐福之所以选择此航路东渡,是因为这条航路沿岛屿海岸线既比较安全,又能沿途补充淡水和食品。这条古老的航路也是公元七世纪前,中日之间海上交通唯一的一条航线。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大人古城在县北(即龙口市建市前的黄县城)二十里……今新罗、百济往还常由于此。”当时日本、朝鲜的使者和留学生乘船由黄河营港登陆后,由陆路西行至洛阳西安等地,然后原路返回,再由此登船返航回国。

1991年5月,龙口市人民政府在黄河营古港遗址树立纪念保护标志,以纪念徐福等人由此启航东渡日本。黄河营古港作为徐福东渡启航港,不但在中、韩、日关系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而且还为中国和世界航海史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时间流逝,岁月峥嵘。龙口港栈桥码头、黄河营古港已成为历史遗迹,但从港湾遗址的沧海桑田,仍可看出昔日恢宏壮观的风貌。来源:龙口文旅

Hash:fbe1c48b0e0b7da7752e23d91118b40cc2142f46

声明:此文由 葡萄er的生活记录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