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丝路上的双虹桥 它是怒江天堑的一把锁钥

保山名胜古迹很多,单怒江上的桥就有3座,只不过惠人桥、惠通桥都已成为历史的遗存,但修筑距今已300多年的双虹桥,仍然屹立在怒江之上。作为一名报社记者,我曾不只一次去双虹桥采访,南方丝绸之路沿线走过、百花岭旅游度假区去过、中国远征军渡江收复腾冲纪念地去过……俱往矣,随着时间流逝,我对双虹桥的光顾少了许多,再次来到,感觉真是久违了!

双虹桥是保山市隆阳区的一个“宠儿”,是怒江天堑的一把锁钥,也是滇西抗战的一张名片

据有关资料考证,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时任永昌知府的陈孝升体察民情,为解决怒江两岸的老百姓过江难、行不便的疾苦,遂倡议在怒江上建一座跨江之桥。后筹款、筹粮、招募工匠,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后发现,江心有一巨石,形如砥柱,于是决定把桥修建于此。

大桥的结构是三墩两孔铁链桥,上面铺设木枋板。江中的这一“中流砥柱”,恰巧是一个天然的桥墩,把桥分为东西两段。东段宽3米许,净跨67米,用15根铁链组成;西段因桥下是怒江的辅河道,枯水季节无水,河面也要窄一些,故所用铁链就要短一些。全桥总长162.5米。大桥恰似一对从江面上同时升起的彩虹,于是人们就以“双虹”冠之。

双虹桥以规模宏大、因地制宜、结构灵活而著称。东西两头的关楼,实际上是两个桥头堡。传统的木建筑,飞檐斗拱,青砖灰瓦,古色古香。楼下各向相反的方向伸出若干铁链,各自固定于江中巨石,真是气势恢宏,设计精巧。江中的巨石尚有富裕的地方,工匠们别出心裁地在那天然的石墩上建起了一个亭子,重檐翘角,雕梁画栋,三面还设有栏杆、座椅。该亭起名叫“风雨亭”。行人可以在这里歇歇脚、避避雨,同时,从美术构图角度来看,此亭子又起到了点缀的作用,它和东西两桥头堡呼应,两截桥就真正成为两座桥了。这样的设计,真是妙哉!

查阅中外桥梁建筑的资料,好像没有把一座桥梁分成两截来建的。只有保山的双虹桥是这样的。且不要以为这是个小小的个例,这恰恰是个奇迹。3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因地制宜,利用怒江一带的特殊地形——汹涌的江面、突然生出一块把水分为两半的巨石,受其启发,这桥不是刚好可以分成两截来造吗?于是“双虹”出现了。这事办得既省工又省料,还美观大方。这是老祖宗的聪明才智,也是保山人民的骄傲。

有人用一首诗把双虹桥比作《三国演义》中的二乔,你说美不美?这蕴涵着中国古典文化灵气的跨江大桥,屹立在群山峡谷之间,是多么的美!但是我觉得,它不仅外在美,“内在”也很美。美在什么地方呢?它成功地利用自然条件,战胜自然,克服困难,而且传承至今,是发自内心的美,是独一无二的美。

有史料载,有一汉朝史者在印度看到我国四川产的邛竹拐杖后,证实了从四川到印度有一条通商的道路,也就是南方丝绸之路,古代叫蜀身毒道。这条丝绸之路到永昌(今保山)后必须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到腾冲,再到东南亚、南亚。在双虹桥没有修通之前,人们一般是走“北线”,即从怒江猛古渡口过江,翻越高黎贡山,经北斋公房垭口进入界头到达腾冲。双虹桥修通以后,这条古道的情况就大大改观了:路程相对缩短了,中途有村庄了,马匹不用乘渡船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南线”。这条古道自双虹桥始,经百花岭过最高点南斋公房垭口,海拔3170米。到达腾冲曲石乡的江苴古镇,全长约65公里。这些古道多为人工开凿并用石板铺就而成,有些盘旋在陡峭山间,有的穿行于密林之中,十分险要。这条路上断断续续约有8公里左右还保存完好,那凹陷石头中的马蹄印,就是古老历史的见证。

1923年,民国政府曾重修过双虹桥,把陈旧的建筑翻新了,把破败不堪的桥板予以更新。抗日战争时期,抵御日军的怒江战役打响时,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53军最惨烈的一仗就发生在双虹桥西岸的大塘子,当时双方争夺之激烈,前所未有。到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最后日军还是被远征军打败了。当时,双虹桥的铁链等均已被破坏,但它起到了抵御敌人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也多次给予双虹桥保护和维修。2016年6月,保山市隆阳区实施了对双虹桥的修缮保护工作:一是更新腐朽的桥板;再者重新建盖了风雨亭;最后就是修缮了进桥的道路,使得道路、桥梁、亭台、楼阁焕然一新。双虹桥见证着日本鬼子侵华的累累罪行,因此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课堂。

现在,也有不少“驴友”喜欢从双虹桥经百花岭和南斋公房垭口翻越高黎贡山,到达腾冲曲石江苴古镇。双虹桥同时发挥着旅游观光点的功能,为保山旅游做出贡献。

古老的设施焕发青春;涛涛的怒江水、飘飘的双虹桥相映成趣。双虹桥,我们又来了!久违了,双虹桥!

来源:保山生活网

文:赵从文

Hash:60e2eae7e3aa762dd1c4d2894f392fe6a2505c62

声明:此文由 微动云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