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烈士陵埋着5个日本军官,保持跪姿下葬,碑上两个字大快人心

文/格瓦拉同志

在常人的印象中,能够有资格入葬抗日烈士陵园的,都该是为国捐躯的英灵们,但在云南腾冲市的国殇墓园中,却埋葬着5个日本侵华军官的遗骸,这在中国各处烈士陵园中,属于极为罕见的现象。不过,这5位日本军官入葬时被反绑双手、保持跪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切,还要从腾冲战役说起。

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为掐断中国与盟国间的陆上联系,从背后威胁陪都重庆,集结重兵进犯滇西边境,在短时间内便占据怒江以西大部分地区,并切断中国抗战大后方唯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1944年5月,为了收复滇西沦陷的国土,重新打通滇缅公路,使盟国的援华物资顺利进入中国,在英美援军的配合下,驻滇西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决定以腾冲为目标对日军发动进攻,史称“缅北滇西战役”。

缅北滇西作战要图

战役开始后,远征军以右翼军第20集团军强渡怒江,以左翼军第11集团军攻击龙陵芒市,对缅北滇西的日军进行攻击。当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在盟军的配合下进攻腾冲城,由于日军在当地构筑起很多钢筋混凝土的防御工事,并依据险要的地势负隅顽抗,导致远征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直到9月14日,远征军才攻克腾冲、全歼守城日军。

从强渡怒江到全歼日军,腾冲战役历时127天,所历大小战役40余次,共击毙包括第56师团148联队联队长藏重康美少将在内的将官100余人、士兵6000余人,同时还俘获4员军官、60余名士兵。与之对比,中国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名,盟军(美)官兵阵亡19名,此战真可谓惨胜。

中国远征军在腾冲进行巷战

战后,为了纪念为国捐躯的将士,时任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致电卫立煌,倡议在腾冲为烈士们建立陵园,并得到卫立煌的首肯。1944年11月16日,“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建筑委员会”成立,由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担任主任委员,李根源为副主任委员,集团少将高参孙啸凤负责具体工程监修。1945年12月15日,国殇墓园建设工程正式开工,并在同年7月7日竣工落成。

国殇墓园位于腾冲西南1千米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占地80余亩,建有“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腾冲战区抗日烈士墓”、“忠烈祠”、“抗日英烈纪念堂”等建筑。在“忠烈祠”两侧墙体上,嵌有阵亡将士的题名碑石,共计9618人。忠烈祠后为小团坡,坡顶建有阵亡将士纪念塔,坡体四周自下而上小碑林立,碑下均葬有阵亡官兵骨灰罐。

腾冲国殇墓园

在为中国军人修建墓园的同时,该如何处置六千多名日军死亡将士的遗骸,便成了大难题。如果曝尸荒野的话,有违人道主义精神;以礼安葬的话,又对不起为国捐躯的英灵们。经过再三斟酌后,腾冲地方政府决定将绝大多数倭寇遗骸火化,然后就地掩埋,只为藏重康美及其他4名军官实行土葬。

不过,为了对日寇的侵略行径实施惩罚,藏重康美等人在下葬时,全部呈反手捆绑、面朝中国军人烈士墓双膝下跪的姿势,以此来向后者谢罪。坟墓建成后,国民党元老、原云贵监察使李根源亲自在墓碑上题写“倭塚”二字,意在让世人见证日本侵略军最终失败的可耻下场。

倭塚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来到中国学习、经商或旅游的日本人越来越多,但也有少数日本人来华的目的不纯,他们或是来华从事间谍活动,或者是为战死在中国的日军将士祭拜、招魂。腾冲因为是日本人的“伤心地”,因此每年来到倭冢祭奠的日本人络绎不绝,但是他们深知战死者罪孽深重,都不敢光明正大的对其进行祭奠,而是悄悄的把祭品放在墓碑后,以防被中国人看到。

对于这些日本举动,陵园管理者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谴责,只是在事后将祭品清理掉而已。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右翼势力的抬头,日本国内一些学者或机构却对倭冢的存在提出抗议,声称这是对日本的严重侮辱,要求中国毁掉刻有“倭冢”二字的墓碑,并归还藏重康美等人的遗骸。与此同时,他们还组织右翼分子进行抗议、游行活动,对中日两国政府同时施加压力。

藏重康美

对于右翼分子的蛮横无理的要求,中国方面的回复非常明确:绝不会毁掉刻有“倭冢”二字的墓碑,绝不会归还藏重康美等人的遗骸。时至今日,“倭冢”依旧树立在国殇墓园的对面,向世人无声地诉说着日军侵华期间的各种罪行,并警醒国人要铭记先烈们的英雄事迹,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资料来源:《国殇墓园历史大事记》、《腾冲国殇墓园》

Hash:5f4dbcafa92d32ae645bd7c755e3314551527532

声明:此文由 文史砖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