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下|中国道教第一府: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嗣汉天师府

著名道教宫观——上清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明太祖易天师之号“大真人”,故亦称“大真人府”,是历代天师的起居和掌道施教之所。嗣汉天师府位于江西鹰潭贵溪上清古镇,原建于龙虎山下,后迁于上清。天师府南朝琵琶峰,面临上清河,北靠西华山,山带水,气势雄伟。嗣汉天师府占地3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建筑华丽,工艺精致,是一处王府式样的建筑。

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嗣汉天师府玉皇殿

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嗣汉天师府仪门

天师府)始建于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上清镇关门口,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重建于上清镇长氏坊,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于今址。天师府经各朝维修、重建,房舍达五百余间,占地五万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府门(头门)、二门、仪门(三门)、玄坛殿真武殿、提举署、法箓局、赞教厅、万法宗坛、大堂、后堂、私第、殿宇、家庙、私第(即三省堂)、味腴书屋、敕书阁、书院、观星台、纳凉居、灵芝园、以及厢房廊屋、后花园、百花塘等。采用雕花镂刻,米红细漆,府第古色古香,是我国现存封建社会“大府第”之一,院内豫樟成林,古木参天,浓荫散绿,环境清幽,昔有“仙都”,“南国第一家”之称,被历史上门许多皇帝赐号“宰相家”、“天真人府”,尊为道教祖庭。

天师府于清朝末年走向衰落,天师由一品降为五品,朝廷不再赏赐给天师土地和山林,天师以符水治病、斋醮方术传教也日益不灵验,天师府也逐渐破落。府第的明代建筑大部分已毁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为兵火所焚,现存的大门、二门、三门、私第、万法宗坊等多为现代重建。现存6000余平方米的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间重建和修建的遗物。

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嗣汉天师府财神殿

府中神道合居,居住着天师及其家人,供奉有三清、四圣、南北斗、二十八宿、三十六将神像。整个建筑布局成“八卦”形,飞檐斗壁,红壁琉瓦,规模宏大,殿宇楼阁,雕梁画栋,是道教的独有建筑风格,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府第规格,又结合了封建衙署的功能需要,在布局和风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的鲜明特征,是一处王府式样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封建社会大府第之一,张天师名号已承63代,是我国一姓嗣教受皇帝赐封时间最长的道派,其地位和规模可与山东曲阜孔府相比,因此流传着有““北有孔夫子,南有张天师”之说。每年10月3日至9日,龙虎山道教文化节就在这里举行。

天师府府门(头门)为悬山殿堂式建筑,高大雄伟,面溪耸立,小街东西横穿,面阔五间,约二百平方米,高达二丈有一,十几根大木柱,六扇三开大门,中门正上方“嗣汉天师府”直额,中东西三对大柱悬有抱柱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极言天师世家历史源远,天师府第品位之高。建筑风格和气势与天师道之威严和谐一本。头门至二门,甬道两边有玄坛殿、法录局、提举署及赞教厅等,是历代天师办理道教具体业务事务的地方。

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嗣汉天师府财神殿和救苦殿

仪门(已毁),进入头门硪石甬道三百余步,通过二门直达大堂。在进头门二十步的甬道间跨路横建石坊一座,上书“仪门”二字。相传文官武将至此停轿下马。

进入二门有一大院,院内合抱樟树十余株。二门距头门一百二十步,与头门建筑格局一样,在规模和等级上低于头门。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共一百六十平方米。较头门矮三尺,红墙绿瓦,脊兽腾飞。十二根大木柱设门六扇三道,门上画有秦琼、尉迟恭、杨林、罗成、程咬金、单雄信六尊像为三对门神。中门上端悬直匾一块,上悬“敕灵旨”匾,三对大门、六尊门神,威风凛凛,栩栩如生,突出道教多神特点。十八般古代兵器金光银闪并列两旁,显得十分威严。门前正中两柱亦悬有抱柱对联。

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嗣汉天师府玄坛殿

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嗣汉天师府元阳殿

三门原为大堂,是历代天师实施道教政之地,现改建为玉皇大殿。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大堂是天师实施道政的地方,前距二门“九九”八十一步,后靠私第院门,面阔五间,约三百平方米,较头门矮二尺,比二门高一尺,三面红墙,门前建有“塞身亭”,堂后门直通三省堂,中厅正上方横悬康熙十七年“御书“碧城”匾和乾隆七年御赐“教演宗传”匾各一块。堂内原置有法台、令旗、朱笔、兵器、御赐半副銮驾,以及麒麟图祖天师像等,颇有公堂神威。

从四门到七门,是历代天师私第内宅(三省堂),系明建清修之建筑,为天师府的主体建筑,分前厅、中厅、后厅、三部分。前厅左右有宽敞厢房,中厅和后厅之间有天井式的庭院,环有楼阁廊房沟通,为“绣花楼”,后厅为天师食宿生活厅。整个内宅建筑,门、窗、梁、柱、檐精雕细刻,色彩艳丽,富丽堂皇,环境庄而严、静百雅。顺后厅北进最后一道门,便入灵芝园和百花池,是府内人员闲时赏景观花之处。在私宅的西侧有“万法宗坛”,是历代天师私宅内的祭神之所,分正殿和东西两配殿,组成一院落。殿内供奉有三清、四御、三官、五老精神。东祀王灵(已毁)。

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嗣汉天师府相国仙府

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嗣汉天师府仪门

私第是历代天师的住宅,名“三省堂”,为江南院落式,是明建清修之物。本区建筑是天师府的主体,面积约二千平方米,分前、后、中三厅和东西廊房,以及前左右花墙厢房,并与后花园和敕书阁结成一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院门前上书白底蓝字对联一副,上联“南国无双地”,下联“西江第一家”。院门隐壁画有“鹤鹿蜂猴”巨画一幅,象征高官厚禄,宰相门第。绕隐壁登上三省堂,三省前后中三厅:前厅为客厅,面阔五间,三明二暗,四柱前伸,石阶五级,敞门而进,东西花栏,各设台阶,厅前地面有一绿色园石,名“匝送石”。堂壁挂有墨龙穿云图和祖天师像,东西四壁皆书名诗古画。堂壁上方悬匾三块:“道契崆峒”一匾置位正中央,“仙派名裔”排于东,“纳甲周呈”列于西。

中厅,也称狐仙堂,相传是天师祀奉“狐仙”之所,堂内设有供桌、神台,常明灯等供品神器。建筑结构,前与前厅用以天沟搭接,又以砖墙石门分之,后与后厅天井厢房连缀。前门额上书“道自清虚”四个金光大字,东西二门分“紫气”、“金光”,各有额书。

后厅,天师的食宿生活厅,面阔五间,用以房室四问,宴厅一间,前有天井后有院,东西厢房上有楼,厢房与中厅连接,天井周十柱明现,门窗四壁,雕刻精致,中置金鱼大缸,两旁假山列之。宴厅摆设为清代款式,四壁名画诗词,中堂正上方悬黑底花边金字匾一块,上书“壶天春永”,据说是袁世凯送六十一代天师六十辰寿匾。厅前上方悬“福备箕畴”一匾,说为清代一状元徐甫所题赠。

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嗣汉天师府玄坛殿

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嗣汉天师府仪门

灵芝园,顺后厅东西门而进便是灵芝园的八卦门,门上方置有“双龙戏珠”一图,工艺精巧,观者赞叹不绝。墙壁上书对联一副,文曰:“八卦涵宇宙,双龙卫乾坤”。灵芝园是一小院,是天师内室散步的地方,种有奇花异草,金桂银桂,四季飘香。两侧有狭小厢房,原供丫环家仆之宿。

敕书阁,前接灵芝园,后靠纳凉居,是整个私第建筑区的最后一座。这里原系张天师藏经纳籍的地方(已不存)。

观星台建在私第后厅西墙外的邻屋顶部,从后厅西厢房登梯穿墙而至。建筑简陋,三面窗明,乃是张天师观察南星北斗,测定天机之所。

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嗣汉天师府玉皇殿

万法宗坛,在二门院内,私第以西连接一区四合院为万法宗坛,“万神集聚”之所。现已修复,红墙绿瓦,油漆雕画,脊兽腾飞。门悬“万法宗坛”一匾,院约一千二百平方米,建殿三座:正殿五间,朝院门居中而立,阶前置一“九龙三脚”焚香大炉鼎,东西二殿,合面而建。正殿为“三清殿”,原殿内祀奉尊神,诸神、天兵天将共一百三十八尊,现塑有“三清”、“四御”、“三官”、“三张”(即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共十三尊,以供朝拜。东侧为“灵官殿”,塑有王灵官(又名王善)踩火球,掐指举鞭,红脸长须,金袍绿带之象(为道教护法神)。西侧为“玄坛殿”,塑有赵玄坛(又名赵公明)黑脸长须,帅袍金甲,乘虎扬鞭之象(道教奉为财神)。院中十字甬道,珍花异木,松柏长青,千龄罗汉松二本,一雄一雌,盘根错节,叶翠葱郁,并列峰冠,稀贵罕见,使万法宗坛的四合院,显得格外肃穆威严。

在私第后厅之西,有一组外观简陋,约五百平方米的房屋,以连堂三进的格式,用天沟天井连成一体,建筑布局紧凑,由私第后厅经西廊道入拱门而进。拱门石上有飘旗形状的额块,凿有“横金梁”三个不太显目的小字。前后三厅,各厅三间,中为厅堂,东西为房室共十间。后厅视为正厅,前带廊道天井,后有天沟,天沟后门通百花池至纳凉居。字画对联均不存,唯有后厅堂上方悬“为观其志”一匾。

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嗣汉天师府相国仙府

百花池位于府第的西后端,水面约二千米方米,池周奇花异草,夏季荷花满池怒放,水碧花香鱼摆尾,垂柳曲桥湖心亭。池畔南岸,古木浓荫,白鹤盘旋,百鸟歌鸣。

纳凉居建于百花池岸,面阀四间,倚墙临水,门额上书“纳凉居”三字,这是张天师品茶纳凉,观花赏月之所。

味腴书屋座落私第东部,前原建有家庙(已毁),书屋为院落式,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面阔约八百平方米,分前后二进,后为正屋有楼,中有天井两厢,门前老桂倚墙。石门凿有隶书联一副,上联“泮芹蔓衍芹期来”,下联“丹栏花开栏可攀”。书屋后门远朝西华山,近临池中水,门额上书“秀接衡阳”四字。

天师府文物古迹众多,藏有金匾、铜镜、铜钟及天师玉印,三五斩邪雌雄剑等文物珍品,不仅具有研究中国道教的价值,且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成为弘扬我国道教文化,促进海内外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的理想之处。 (CCN传媒图片网 吴楠)

注:本文图片均为版权图片,如需使用请登录中国影像传媒网联系原创作者购买。

图文均为版权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严禁商用

喜欢的话,就转发到朋友圈吧~

欢迎留言与小编互动

投稿邮箱:

veconcyf@sohu.com

89321868@qq.com

所有来稿,请附300字以上文字说明,我们将在“摄影旅游文化传媒”搜狐号及公众平台同时发布。

Hash:e4d6a107e82008924128bfd30384e3dcd054e937

声明:此文由 摄影旅游文化传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