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林徽因弟子闻名而至的焦作景点,游客却一无所知

太极故里,山水焦作。位于河南西北部的焦作市,近20年来,在旅游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改“煤城”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焦作境内的云台山景区享誉海内外,青天河、神农山旅游资源各有特色,陈家沟、月山寺、嘉应观、影视城等文化景点为焦作旅游注入了活的灵魂。

对于到焦作旅游的游客来说,云台山是必去景点,青天河次之,其他景区成为必要的补充。但绝大多数游客到景点旅游都是走马观花,匆匆一瞥,做不到快旅慢游,也就错过了旅途中的一些好故事,真知识。

比如到焦作青天河景区,游客基本上都是乘船游览大泉湖,听景区讲解员介绍景区风光和传说故事,下船后再到佛耳峡、观音峡走走看看,又或者乘坐缆车上山登玻璃栈道,却忽略了观音峡里的“镇谷之宝”—北魏摩崖石刻

青天河景区的北魏摩崖石刻,位于观音峡一座酷似天然大佛的山峰半山腰处的绝壁上,石刻所在山峰高约180米,宽约100米,下距河面约80米。石刻位于一个天然形成的石龛内,面积不足两平方米,但所承载的史料价值却非常重大。以至于惊动了时任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的罗哲文先生,随后,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的教授也闻名而至,在业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块不足两平方米的石刻,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上面又记载了什么内容,让学界如此重视并为之欣喜?简单说,青天河北魏摩崖石刻分为三个部分。左侧是一段经文,《妙法莲花经普门品第廿四》。中间部分线刻一尊男生观音,观音脚踏莲花,形象飘逸潇洒。右侧记载了当年官兵修建丹道的过程和官兵名录。过程中记载了排险遇聊阻,众人无计可施时抬头发现身后山峰形似天然大佛,随在随在此造观音菩萨像一尊,刻佛经一篇,文告(启)一篇。

石刻落款北魏永平二年,距现在已然1500年之久。丹道,又称官道,是古时河南通上党的必经之路,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至洛阳走的就是这条道路。石刻记载的,正是孝文帝迁都洛阳14年后治理丹道险境时发生的事情。从永平元年十一月开始,4000兵丁历经三个月,终于将道路险排除,而石刻完整记载了排险受阻、发现天然大佛、开凿石刻的过程。而这一段文字,在古代文体中被称为“启”。

石刻上的观音菩萨像为男身,胡须清晰可见,观音头戴宝冠,脚踏莲花,姿态飘逸。 据专家评价:“从历史和文物价值来看,青天河摩崖石刻意义重大。迄今为止在中国尚未发现北魏时期的摩崖刻经,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也不过北齐(如泰山经石峪所刻金刚经),此摩崖碑刻是时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件,堪称中国之最。碑文所披露的由两位将军统领四千兵丁修建丹道,及诸将军官名号,为后人研究北魏的军事、政治,提供了绝好的材料。‘启’作为一种文体被刻上摩崖,也是前所未见的。碑文所列官员名单,准确无误地排列出了六品以下的品级顺序,对北魏官氏志是一个重要补充……”

时任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说:“产生于1500年前的青天河北魏摩崖石刻,是非常珍贵的遗产。像这样面积大、文字多、保存完好、历史久远且图文并茂的线刻,在全国实属罕见,确实引人入胜。石刻的线条、轮廓、字体都是纯正的北魏风格。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准确、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修筑古丹道的情况,从而成为研究北魏历史的一个窗口。”

在2002年罗哲文先生到青天河实地考察后的第四年,青天河北魏摩崖石刻和当地的石佛滩石刻一起,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青天河景区时刻形成后的1500年间,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历史又见证了什么?当时又是如何在距离水面近百米的山崖上凿刻下这些图文的?现在已经无法探究。

只是在1500年后的今天,丹水潺潺,青山依旧,全国各地的游客每年以数十万计到此,却少有人知道这块石刻,更谈不上对石刻内容的了解和研究,甚至许多游客根本不知道石刻的存在。

焦作山水美如画。云台山景区已然成为河南旅游的一张名片,青天河景区在河南周边也有着不错的知名度。而作为景区文化、乃至焦作山水文化灵魂部分的北魏摩崖石刻却鲜为人知。在全国各地没有文化也要造文化,大搞山水文化相融合的背景下,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悲哀。河水悠悠,千年不息。石刻上的男身观音,在1500年后依然默默注视着过往的游客,守护着一方山水的繁盛。

文中除没有水印图片外,均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商用。

更多原创旅游图文,欢迎关注我,带你看不一样的风景

Hash:e05da639f237a8c195fda6fb7f4f7c93735cf87d

声明:此文由 风景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