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廿五日头”,不讨债,捐钱米,这两座城隍庙要“闹热”了!

腊月二十五,廿五日头

(阳历:2020年1月19日)

莆仙文化系列之《莆田廿五日头》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 出品

厦门木未传媒 摄制

莆田的腊月廿五虽然没有“接玉皇”的俗例,却也要求人们在这一天谨言慎行,见面不骂詈,不讨债。旧时官府在这天也不办案,不抓人。渐渐形成莆田人在腊月廿五行善积德、发心施赈的良风美俗。

在莆田的民谚中,有不少与农历日子相关。比如“初一十五,出门甭问路”、“初八,十四、二十三,神仙做事也难当”等,都带有看黄历,定行止的意味。而“廿五日头”也是莆田岁末重要的黄道吉日。

旧俗以为,腊月廿三、廿四灶神上天奏事之后,玉皇大帝会在腊月廿五这天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定来年祸福。因此,北方有“接玉皇”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内,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好表现,以博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莆田的腊月廿五虽然没有“接玉皇”的俗例,却也要求人们在这一天谨言慎行,见面不骂詈,不讨债。旧时官府在这天也不办案,不抓人。渐渐形成莆田人在腊月廿五行善积德、发心施赈的良风美俗。

城隍,是旧时一座城池的神界长官,主辖境内生民的祸福寿夭,赏善罚恶。有代天巡狩之责。

因此,莆田腊月廿五的施赈善举多在城隍庙进行。

兴化府城隍庙

兴化府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主祀宋末抗元不屈,车裂捐躯的义士陈瓒。现存仪门、正殿、寝殿,新建山门。

庙内尚保存有兴化府城隍庙碑、重修二忠祠碑等重要文物。重檐歇山顶的正殿,梁架斗拱基本保存明代的结构营造法式。仪门和寝殿仍然保持明末建筑风格。

仪门上高悬的“看报应”匾额与城隍神像前“做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的楹联,唤醒世梦,发人深省。

腊月二十五这天,城隍庙内外香烟缭绕,人来人往。不断有信众来捐钱捐米,焚香告神,后殿米堆如山。除夕前日,城隍庙会发放米、钱给穷苦之人,以便他们温饱度岁。这一习俗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名列市级非遗名录。寓教于俗,广大教化。

涵江鲤江庙

而同一天的涵江鲤江庙,也同样热闹非凡。

涵江鲤江庙,始建于康熙五年,缘于截界。原为莆禧城隍庙。明洪武二十七年,为防倭患,在莆田沿海修建莆禧所城。有城防则有城隍,遂生香火。

后清初为防范郑成功,隔断闽台联系,下令沿海民众迁入内地,称之为截界。莆禧民众心怀故土,遂在涵江别建鲤江城隍庙,存留至今。红柱碧檐,层台叠翠,彩绘斗拱梁柱,古朴端庄,大匾流金溢彩,典雅华丽。

主祀城隍大神,神联“善行此地心无愧,恶过我门胆自寒”、“护国庇民有严有翼,安良惩暴不倚不偏”等也见教化之功。

腊月二十五的鲤江庙,当天发赈。前来捐米积德的善心民众和领米度年的穷苦民众,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殿里殿外,善心与德行通过寻常的大米,微薄的缘金慢慢发酵成中华民族恤老怜贫的传统风仪。积小善,施大爱,熠熠生光。

撰稿:扬羽

编辑 | 朱丹阳

校对 | 朱艳贞

审核 | 翁开业

Hash:d95be226bab17cc0a1a78198c118abb93ed99923

声明:此文由 莆田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