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一周两次关注潜山 “潜山市”首次亮相中央党报

编者按

一周来,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连续两次重点宣传报道潜山。8月14日,人民日报4版要闻版以半版篇幅刊发《官庄 孝思不匮文脉长》一文,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和视频二维码形式宣传推介潜山官庄历史文化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同时,地名“潜山市”首次亮相人民日报。8月7日,人民日报11版政治版刊发《安徽潜山县黄铺村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壮大村集体 振兴有底气》一文,大篇幅报道“黄铺经验”为黄铺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带来的美丽蝶变。人民日报刊发后,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纷纷转发,社会反响热烈,潜山再次以崭新姿态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8月14日,人民日报4版要闻版以半版篇幅刊发《官庄 孝思不匮文脉长》一文。

以下为刊发原文(原载《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14日 04 版)

官庄 孝思不匮文脉长

人民日报记者 韩俊杰

位于北京故宫的倦勤斋内,有一幅据传是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所绘的通景画。2002年,故宫和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共同对其进行修复。托起通景画,需要使用桑皮纸。后经数次寻访,最终在位于桐城舒城、潜山、岳西四县市交界的潜山市官庄镇找到了合适的桑皮纸

一个藏在深山的小镇,竟然解决了故宫文物的难题,不禁吸引着人们去一探究竟。

从安徽潜山市区出发,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向北行进,虽是“前山后山山叠山,羊肠小道九曲湾”,但沿途可见草木青翠,漫山碧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当地史料记载,官庄始于宋代,时为官署所在,故有此名。元初进士余良辅任南阳太守,离任后定居于此,其后裔繁衍绵茂,蔚为大族,文脉绵延。

长达300多米、由青石板铺就的官庄老街,自宋元以来即为周边多地的物资集散地,两侧商贾云集,主要经营桑皮纸、书画纸、黄板纸、竹木器、油漆画等。“官庄产桑皮书画纸始于宋元时期,又名‘官庄书画纸’。桑皮纸以优质野生植物纤维为原料,性能独特,防蛀、无毒,可书、可画,如今远销印度日本等国。”官庄镇党委副书记方绪祥说。

离镇政府不远处,就是官庄村,村口一株百年银杏树下,几位老人正在聊天纳凉,村旁的田地里,村民荷锄而作,古朴的村落里静谧安详,俨然一幅田园风光图。古树旁的凤溪河穿村而过,河上亭台楼阁、曲径回廊,一座石砌的凤溪桥历经多年风雨仍在造福乡里。河水映衬着白墙黛瓦的皖派民居,迷离秀美。

村内,“余氏祠堂”已有200余年历史,由清代乾隆皇帝御笔书写的“五世同堂”镌刻在祠堂正门之上。祠堂四进三间格局,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更有两侧对称天井,以正堂和两侧房屋的房檐相连,名曰“四水归堂”。大厅两侧,则悬挂着余氏一族所出名人的画像,包括天文学家余受之、潜山县早期党组织创始人余大化等。

“1792年,本地乡贤余文章修建了这座祠堂。余文章家有七子,五代人共130余口和睦相处,孝义传家,共同居住于这座如今被称作‘德馨庄’的祖屋中。”官庄村党总支书记余晓八介绍,“德馨庄”取德艺双馨之义。官庄村有着浓厚的“孝”文化,人们尊老敬老,知孝义、勤读书、懂礼让的家风传承至今。

走进官庄村,会看到醒目的农耕文化墙、二十四孝图等。2012年,官庄村开始进行“美丽乡村”创建,对村里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布置,并挖掘“孝”“义”文化内涵。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一顶顶桂冠接踵而至。“得益于悠久的历史,良好的生态,去年到官庄的游客已达到8万人次。”余晓八说,尝到甜头的官庄人,正铆足劲儿瞄准乡村生态旅游发力。

小贴士

怎么去:从安徽潜山市出发,沿253省道行驶60公里即到。

玩什么:余氏宗祠、德馨庄、官庄老街。

吃什么:官庄豆腐、毛香粑粑。

官庄秋韵(余竞华摄)

德馨庄中门(段余根摄)

官庄德馨庄街景(程斌王阵摄)

人民网视频二维码

人民网播放的官庄宣传片

8月7日,人民日报11版政治版刊发《安徽潜山县黄铺村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壮大村集体 振兴有底气》一文。

以下为刊发原文(原载《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14日 04 版)

安徽潜山县黄铺村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壮大村集体 振兴有底气

(人民日报记者 韩俊杰)

黄铺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城西部,由三个乡镇的三个村合并而成。“一开始,村‘两委’班子成员相互之间都不熟悉,还留下149万元集体债务。”全国人大代表、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说,黄铺村以党建为统领,发展集体经济,如今集体固定资产达到2300万元,经营性资产1100万元,仅去年一年村集体收入就有280万元。

并村之初,村干部来自不同的村子,想法各异,有要求先修路的,有要求先扶贫的,各唱各的调,互相不服劲儿。这时候,“三会一课”制度发挥了作用,也让黄铺村找到了并村之后发展的“金钥匙”。“党小组会议上,除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外,关键是议事。将小组的意见和建议提交给‘村党委’,最终交由党员大会决定,同时把议事和党课结合起来,党课有了具体内容。”黄铺村党委副书记王景申说。

最终,黄铺村全体党员达成一致,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二是尽快还清债务。“三会一课”制度在黄铺村落地生根,至今已坚持13年。

“2008年,农民创业园项目落户黄铺,我们抓住机遇盖了1.4万平方米的厂房,仅此一项就为村里每年带来租金收入50万元。”村干部带着村民转包林场、承接项目、建设厂房,三年过后,全村的债务如期还完,黄铺村的干部群众干劲儿更足了。

最近,王绍南刚刚办成了一件大事:原本流转出去的3000亩土地,因为种粮大户利润下降而面临退租的问题。“粮食价格上不来,种粮大户不想种了,土地就要抛荒。”王绍南说,村“两委”班子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将这3000亩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所有的公司,每亩450元的租金不变,确保农户的收益。

黄铺村69岁的农户郝黄加说,自己家里的6亩地全部流转,平时在公司的合作社里侍弄花卉、草皮,一年下来就有小两万的收入。锦绣家园农林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按公司规定,村党委书记任董事长、村委会主任任总经理,全体村民是股东。“为从源头上确保公司‘姓公不姓私’,书记和董事长一体变动,收益由村民共享。”王绍南说,公司的收益分配中,首先确保农户土地流转金,剩余收益用于基建和扩大规模,再实行按股分红。

这么多流转出去的土地用来干什么?王绍南对此并不担心。“公司再去引进大户,用来搞稻虾共养、休闲农业。”目前,全村流转土地1.5万亩,建成桑葚蓝莓等一批农特产业基地。

黄铺村下辖64个村民组,居住分散。为方便村民出行,黄铺村对通村的道路路面全部进行了硬化,而且还辟出了专门的橡胶自行车道。“既可以方便村民,还能带动旅游发展。”此外,黄铺村还为每个村民组修了一口“当家塘”,每口塘成本3万元,除了其中10口是专项资金外,剩余的50多口塘由村里出钱。

2011年,黄铺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双环并举”的思路,环内建设美丽乡村,环外发展特色产业,建成的余花屋、徐老屋等十个美丽乡村示范点,覆盖了1/3的自然村落。可王绍南并不满足,他说,土地流转到哪里,就要把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到哪里。

村集体有了收入,村干部办事就更有底气,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也不断提升。黄铺村此后举行的三次换届大会,原班人马全部连选连任。“一开始,群众期待把村里的债还上,后来又期盼把道路修好。”郝黄加说,有这样的村“两委”班子,村民们心齐干劲足,现在就是期盼把黄铺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得更好。

▍来源:微潜山

Hash:32ca1291a7256e65952221b79b738dfe3cf95dd7

声明:此文由 潜山热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