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叶圣陶纪念馆

叶圣陶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甪直镇叶圣陶公园,保圣寺西侧,建于“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在他逝世后,当地将原校区几处旧址重行修建,改为叶圣陶纪念馆。

纪念馆门头悬挂着李瑞环同志题写的“叶圣陶纪念馆”匾额。进门是序厅,大厅正中纯白色弧形屏风前,立有一尊叶圣陶先生的青铜头像。屏风上方是赵朴初先生的题词“一代师表”。

展厅部分主要以珍贵的实物、照片及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叶老光辉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甪直期间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实践、文学创作等。

在墙板上还有叶圣陶先生和它的教员们在1932年自编教材编写的《开明小学国语课本》一部分图片,虽是国语课本,却很有趣,配有黑白的图片,有许多科普知识。

叶圣陶(1894-1988),享年94岁,名绍钧,生于苏州一个平民家庭,因家境清贫,18岁于苏州草桥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17---1921年在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从此与甪直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甪直期间,他是中国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先驱者之一。他还与朱自清、俞平伯等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叶圣陶的几个“第一”,足以说明他是一位敢为人民立言的作家和勇于改革的教育家,他为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深入底层,贴近农民,冷眼看社会,叶圣陶在甪直的文学创作获得了丰收,先后发表白话小说、散文诗篇近百篇,他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以及著名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不少素材和人物形象都来源于古镇甪直。

叶圣陶曾经说,他的职业“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他编有《国文月刊》《妇女杂志》《开明少年》等期刊,以及《文学研究会丛书》《开明文学丛书》等数百种书刊。他对编辑工作极端认真,处处为作者和读者着想,特别注意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他在三四十年代主编的《中学生》杂志,是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作为文学界的前辈,他乐于扶植年轻作者。许多成名作家的处女作如丁玲的《梦珂》、巴金的《灭亡》、戴望舒的《雨巷》、施蛰存的《娟子》等,都是经他之手发表的。

叶圣陶作为经验丰富的教育家,积极提倡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主张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建国后他主编了中小学教科书,对汉语的规范化,中小学语文的科学化、系统化起了重要作用。

叶圣陶又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前,他积极参加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九一八”事变后,他参与发起“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又参与发起“文艺界抗敌后援会”。1946年,他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并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贡献。

参观过叶圣陶纪念馆,再去瞻仰叶圣陶墓园。叶圣陶把甪直比作培育自己成长的“摇篮”,也因此临终时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骨灰葬在了这个“第二故乡”——甪直。

叶圣陶墓园在纪念馆北侧,一墙之隔。墓园坐西朝东,碑墙上镌赵朴初先生题书“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

台前方有一座六角亭,名“未厌亭”,亭名为叶老长子叶至善先生所取。亭匾“未厌”两字为叶老遗墨。叶老早年曾将自己的住所名为“未厌居”,将1935年出版的散文集题为《未厌居习作》“未厌”有学而不厌,耕耘不辍之意,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学而不厌,耕耘不辍”,叶圣陶先生的事迹与精神将是我们学习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Hash:9443d3a3e453ef22947a17c4d681b1a408cd370b

声明:此文由 安居坊玉玲珑茶庄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