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这些姓吴的竟然这么厉害!!!

吴家的辉煌与荣耀

文字丨邢少山

图片丨网络

来源:宣城文旅

在车上就有人说:“绩溪有‘三胡’ ,泾县有‘三吴’。”参观过“三吴纪念馆”,才清晰地知道“三吴”及他们的情况。“三吴”原是指作家吴组缃、画家吴作人、书法家吴玉如。

对于吴组缃,我是知道一些的。他是搞文学的,60年代初我参加高考,第一志愿可以瞎填,当时我填过北京大学。那时我们语文老师说:“北大中文系有一个教授叫吴组缃,他就是我们安徽人。”北大我没考取,倒进了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在学校上《中国文学史》讲到“明清”部分时,老师们经常提到吴组缃,特别讲《红楼梦》时,他的一些文章被列为必读篇目。今天在“三吴纪念馆”他被排在第一位。看他的介绍,印证了我们语文老师几十年前所说的情况:“吴组缃,安徽泾县人。1921年在宣城省立八中、芜湖省立五中等求学。在芜湖五中念书时曾编辑《赭山》,在《皖江日报》副刊发表诗文。”对这些介绍,我看得格外亲切,讲解员也自豪地说:“吴组缃教授是真正从我们茂林走出去的。”在纪念馆,我们看到了他出版的一些书籍,如《官官的补品》、《一千八百担》、《鸭咀涝》、《书柳集》、《饭余集》等。

对于吴作人,我曾把他与周作人混淆过。周作人,鲁迅(周树人)的弟弟,文学家、评论家,抗战时成了汉奸,一宣直活到1967年。而这位吴作人祖籍是泾县人,美术家、教育家,1908年11月出生在江苏苏州市。吴作人擅长油画、中国画,“三吴纪念馆”里介绍说:“他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沃土之中,学贯中西,刻意探求,以‘法由我变,艺为人生’的艺术观,循着‘师造化,夺天工’的创作道路,为‘中国水墨画’开拓了新的风貌。”我看到他的作品,曾参加过国内外各种展览,获奖甚多。1984年,他获法国政府文化部授予的“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1988年,荣获比利时王国“王冠级荣誉勋章”。他还多次应邀赴世界各地讲学、举办个展或联展。纪念馆里对他的书画真迹有一些收藏。

吴作人《金鱼》

对于吴玉如,我陌生了,他是书法大师,我在书法上简直是门外汉。他原籍也是泾县茂林人,在外地出生,1898年生于南京,但他乡土情结很重,早年取号“茂林居士”。他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与周恩来同班,娴熟古文,受校长张伯苓赏识。抗战胜利后,他以教书为生,后在津沽大学中文系任系主任。 文革前,也以教书鬻字、注释古籍、编撰《辞源》、《辞海》条目度日。馆内墙壁上的文学介绍说:“吴玉如在古文、诗词、文字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曾多次在国内和日本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会,受到国内外的推重与赞赏”。我们在馆内看见收藏了他的《吴玉如书法集》、《迂叟魏书千字文》、《迂叟自书诗稿》、《吴玉如行书千字文》等作品,无怪乎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曾称赞他的字说:“三百年来无此大作。”

吴玉如书法

参观过“三吴纪念馆”,我感到这三个人太高雅了,为中国的文艺、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确让人敬仰与敬佩。这个馆的建立,对于弘扬泾县文化、中华文化是有脾益的,特别对于研究者来说,拿着他们的成果再到他们的故土寻根问脉,意义非常重大。寒冷的冬天,柴草垛压着的一小块土地是温暖的土地,我想,这块土地下面有一群活着的生命,他们就吮吸故土的乳汁,在春天里破土而出,寻找温暖的阳光而长成的,泾泾是他们的根,因为他们生长在“茂林”。

走出“三吴纪念馆”,我们又被导游领到吴氏宗祠。“吴氏大宗祠”几个大字嵌在大门的正上方,据说是清进士吴芳培的题词。门前立着一对石狮。宗祠为高门坎,导游提醒我们抬腿跨进。进到里面,宗祠非常开阔,为三进两厢,中间是个大天井。我们在祠内转悠,看见房屋皆圆木、石墩支撑。四边“忠、孝、节、义”四个大字特别醒目。我们走第三进,见是两层小楼,我们走到上面,均见有木制神龛,安放着历代吴氏祖宗牌位,墙上挂着画像。我们一路走来,看见数以百计的匾额悬挂着,书写着吴氏宗族在科举、职官、孝悌和懿行等方面众多人物的必简介。在这里,不但有 “三吴” 的名字,古时有明湖广布政使吴默然、清吏部尚书吴芳培,现代还有为爱国统一战线作出卓越贡献的吴茂荪、经济学家吴半农、财政部长吴波、国学大师吴则虞、作家吴淮生等人的介绍。这着实让我们感到吴氏真是人才辈出,香火甚旺,这不能不说是吴家的辉煌与荣耀。

御赐牌匾(尚存)

为了宣扬这一点,祠堂里还专门设有对吴族氏宗溯源的介绍。对这一般人不太感兴趣,而我们同伴中间有几位姓吴的,特别是吴宗良先生,他却看得有津津有味,他说他就是这个祠堂里的人。吴宗良先生在我们宣城也算是名人,特别在诗词界,他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敬亭诗词》副主编,现在在宣城老年大学教诗词,他在刊物上发表过许多诗词。我们路过,还听他在解说:“吴氏始祖西周泰伯,周武王姬发封于吴国,得姓为吴。茂林吴氏尊泰伯第78世孙、南唐循州司马吴万一为一世祖,吴万一随父吴君锡官从江西上饶迁居南京。长大后浪迹宛陵(今宣城市),南宋庆元三年(1197)吴惟辉作《茂林吴氏宗谱序》就曾明确记载‘吾始祖万一公迁居宛陵’。他的儿子吴希贤因时局动乱,从南唐衢州教授任上三次辞官获准后,又从宣城迁到下辖的泾县茂林地区,定居于东庄(今乔吴),算起来已有1001年了。”我们开玩地说“你是吴家多少代子孙?”他说:“按辈份算,‘百世承守之、报本宗同茂’我是第47代了。”在祖宗牌位前,我们要他磕头,他真的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把我们都笑弯了腰。

笑归笑,但从“三吴纪念馆”到“吴氏宗祠”,我们一路走过来,总觉得吴家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与荣耀,这不能不令姓吴的骄傲与自豪。但仔细深入去想,它还透视着一个民族的兴旺与发达。因为在中国,《百家姓》里有一百多个姓氏,这些姓氏大概都有自己的辉煌与荣耀,搬出老祖宗,谁都能讲出一、二、三,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兴旺与发达的渊源么?这些光辉的历史与这些人奋斗的的精神与品德,不正是如今激励的人们奋斗前行的动力么?

点击

Hash:0eb4a701d19fede0be4a021496751d85b061a9c1

声明:此文由 真太狼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