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参观杨振宁故居有感,他说自己最大贡献是改变中国人的自信心

去了一趟安徽合肥,这个古镇上有杨振宁家老宅,他出生于此,便慕名前往,古镇位于肥西县南,距合肥市40多公里,有2500年历史,因小南河、杭圤河、丰乐河三条河流过而得名。我们从车站乘车前往。

杨振宁旧居旁,就是古镇很有名气的“一人巷”。这条小巷是古镇中最古老、最悠长的巷子,同时也最著名的。这条巷子非常窄,呈漏斗形状,入口处若两人相遇尚可侧身而行慢慢通过,到了巷子的底部,则只能容得一个人侧身而行了。

高高的古老青砖山墙,把两边的建筑分割开,形成了一条“一线天”的巷子,巷子的尽头是杨振宁旧居的侧门(平日里都是铁将军把门的)。这条小巷的闻名不仅因为它的形状,更因为从这条小巷中走出一位世界名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

杨振宁的外婆家也在这里,被当地人称为杨振宁旧居,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农家院子。去参观的人也更多是冲着杨振宁的名气罢了,但这也确实算的上小镇的一道风景

这幢宅第是杨振宁祖父杨邦盛,在津南巡警道段芝贵幕中当笔礼期间有了积蓄后,委托其弟杨邦瑞购买的。宅共七进,每进三间。前三进租给启源泰药店,后四进自住。杨振宁在第五进东正屋出世。

杨振宁旧居位于三河的古南街上,始建于明清时期,是一座典型的砖木结构的明清风格宅院。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就出生在三河,出嫁后定居在合肥的四古巷。杨振宁年幼的时候,他的母亲经常带着他回三河小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杨振宁便跟随父母返回合肥读书。期间,学校为躲避敌机轰炸转移到三河,杨振宁与其母便一同寄住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2007年为了迎接杨振宁重回故里,政府部门对三河古镇及杨振宁故居进行修整。重新修葺后的杨振宁旧居呈现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建筑风格,木门格扇,镂刻雕花,整体为四进三落的庭院格局,颇具古朴意境。故居右边厢房卧室,中间是客厅,左边是厨房。

陈列室展示了一整套图片与实物资料,记录了杨振宁少年求学、青年获奖,到留学授教、回归故里。图片展示了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的照片,并新增了杨振宁与翁帆的爱情故事、结婚照和生活照。

老宅中有介绍杨振宁获“诺贝尔奖”的情况,有其与美丽漂亮而知性的第一夫人杜致礼的合影。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年,毛泽东都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在人民日报大幅刊登了会见他的文章。

但在这里,我们同样看到了他们旧爱和新欢的一起合影,我在想, 古往今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恋爱和婚姻总是让人艳羡。爱情的十全十美包括了年龄的相当。也是公众眼里的一道美景

杨振宁博士可算是家喻户晓的当代知名人士了。对他的了解,最初源于他的科学成就,他成为首批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而最近几年关于他的新闻更是铺天盖地,说的最多的,不再是当年的辉煌,而是他与翁帆女士那段几乎搞乱了中国传统辈分关系的特殊婚姻。反正每每看到一位耄耋老人手牵着一位青葱柔媚的娇娘的新闻照片,心里总有一种不舒畅的感觉。

当年,82与28,年龄差距在半个多世纪的二个人走进婚姻,相差几代人的联姻,会使一些事情复杂化,包括称谓等,比翁父大二代的人做女婿,叫他爸爸时,那是多么滑稽的事。人活在世上,毕竟是社会的一分子,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观还是需要考量的。我想在公众眼里这样的婚姻至少不是一道美的风景,假如是美食,那肯定不是色香味俱全,至少那色泽就让人反胃。

特别是著名人物、公众人物、要考虑到社会的影响以及家人亲友方方面面的感受,不能太自私了。对于这样的“忘年恋”我想它不会是真爱,更多的只是亲情吧!能理解,但不欣赏。

当然,两个年龄相差巨大的人结婚是他们自己的事,别人的生活我们不能妄加评判。 人生如戏,但对著名人物,公众自有看表演的权利。茶余饭后笑谈一下也蛮有意思的。

这时,我在他的旧居里,我们看到介绍的前言有一句杨振宁的名言:我一生中最感到自豪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帮助中国人增加了自信心。

的确,当年这位持中国护照前往瑞典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著名物理学家,献身现代科学,毕生为之战斗。他以自己杰出的成就改变和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偏见和中国人的自卑心理,他以自己独特的地位为促进中美和中西方学术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杨振宁不仅用科学改变了这个世界,以杰出的成就改变了中国人的自信心,他的恋爱观也同样改变了不少人的观念。使更多人有了自信心。

Hash:4347f46c8b89c6bd2b8121ca95019b3e71bb78d2

声明:此文由 文人相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