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张地图去圆明园之多稼如云

多稼如云,日天琳宇,映水兰香,月地云居,一天喜色,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地点,就是我今天在圆明园游览的遗址地。

多稼如云

我熟门熟路进入圆明园西门,工作人员连证件都不看说:“过去吧。”的确,从这座小门进去的都是周边持老年卡的居民。

我今天计划接着上一次的景点处看起,因此在门口候车处等待电瓶车

几个看来天天来这里汇合聊天的老人们热情地告诉我说:“九点钟的车刚走,你等一下车就来了。你只能在每一个停车房子下车,半道不给停。”

敞篷式电瓶车来了,我和一个老年男子上了车。司机对我说:“如果你想遛弯,不用坐车,沿途经过有好几个景点。”

我告诉他,上次来已经走过这段路,今天想从那次的终点站开始。

一个男子半道上车坐在司机旁边,原来他是园中花圃的花匠。“天冷了,花都谢了,什么都看不到了。明年春夏你来看,各种各样的花开满了园子。”

花匠在汇芳书院北一带下车,眼前是一大片空地,据电瓶车电喇叭介绍,这一带曾经变成垃圾山,2016年经过彻底清理,改造成现在的样子。

我在荷花池站下了车,从多稼如云开始今天的探访之旅。这是 圆明园中最能体现农耕文化的景群。

原来的荷花池现在改造为一个个小型荷花池,每到荷花开放时节,人们可以非常近距离拍摄荷花。

多稼如云在汇芳书院附近,鱼跃鸢飞之西。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据记载,殿宇前后溪河环绕,荷塘、稻田密布。初夏之时,农人忙碌于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田园风光,清帝在此驻跸,进膳,顺便欣赏荷花,观察农事。

从介绍中获悉,多稼如云建于雍正年间,初名观稼轩。这里种有大量荷花,乾隆皇帝曾多次与其母崇庆皇太后在此进膳,观赏荷花,有时还率文武大臣与皇子、皇孙来此观赏荷花,并留有多首诗句。

多如云稼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迹

多稼如云这一带的景色是树木、荒草、山坡、河道,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有一种身不知何处的迷失感。

在《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有乾隆御诗:《多稼如云》(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坡有桃,沼有莲,月地花天,虹梁云栋,巍若仙居矣。隔垣一方,鳞塍参差,野风习习,袯襫蓑笠往来,又田家风味也。盖古有弄田,用知稼穑之候云。

稼穑艰难尚克知,黍高稻下入畴谘。弄田常有仓箱庆,四海如兹念在兹。

圆明园中岔道多,我随心所欲兜兜转转,一不留神,就会偶遇一个新景点。

水木明瑟的殿宇建于岗阜之上,前后左右溪河环绕,稻田拥簇。或有岸边遍植桑麻,是圆明园内织耕的场所。雍正帝曾经咏诗云:“禾稼迎窗绿,桑麻窣地新。檐星窥织火,渠水界田畛。”

映水兰香是圆明园40景之一,雍正时就已经建成,景区内东有稻田,清朝皇帝经常在此下地亲耕,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稻田旁边还建有观稼轩和稻香亭,清帝在此查看水稻的长势,亲身体验农业收成好坏。

站在这片荒地上,想象着乾隆帝在他的《映水兰香》诗序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前有水田数稜,纵横绿荫之外,适凉风乍来,稻香徐引,”

并有诗句云,“园居岂为事游观,鼻观真香不数兰,”以此表明他身居御园之内,仍不忘农功,并与稻香胜过兰香隐喻时时心忧农桑之事。

这一次,我很顺利地找到了回程路,又经过了那座观鱼桥,但不见被齐哥称为“鱼精”的大妈。

今天的鱼似乎别前一日更欢悦。我拍照片发给齐哥说:“观鱼桥没找到鱼精老太太。”

他回复说:“鱼精老太太在濠水的桥上呐。”

我走到圆明园西门,问工作人员濠水河在哪里?这位头上梳着两个髽鬏的姑娘说:“圆明园的这些河道都是人工挖的,没有名字。”她还特别说:“河里的鱼都是我们放养的,我们会定时喂食的,您放心好了。”

齐哥回复说:“濠水在安徽凤阳县,就是庄子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那座桥。”文艺中年人,开玩笑都透着有文化底蕴。

今天在圆明园还看到了一块牌子:一天喜色,突然感觉一切都变成了喜色。

Hash:b9e5cf16b55b87d48fb6776ba437aacc10f53ecf

声明:此文由 颐之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