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棉花之父”一生荣耀,留下遗物在故居遭“冷落”

他一生视棉花为女儿,被誉为中国“棉花之父”,生前曾受到毛主席接见。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冯泽芳。7年后,我再次叩开了他的故居。

冯泽芳的故居,坐落于赤岸镇3村,沿着小弄堂七拐八拐,便来到这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院落,它建于民国时期,系排三两厢的三合院。与7年前不同的是,故居大门位置稍作改动,但里面的摆设大同小异。

冯泽芳铜像还是安放在原先的位置,而木墙面是新的,这让铜像显得格外突出。与冯泽芳的侄媳陈爱香打过照面,她未有多大变化,一个劲地说,“今年78了,老了老了。”

据说,冯泽芳有三兄弟,他的故居当年由冯泽芳出资、其父建造。冯泽芳一生回到故乡三次,每次都匆匆作别。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其父冯汉规去世时回家办丧事的。

尽管如此,村里人还以“棉花之父”为荣誉,对冯泽芳的经历津津乐道:“冯泽芳十分热爱棉花专业,克勤克俭。他于上世纪30年代初考取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后,挑选了国内的部分棉花种子带到美国做栽培实验。在康奈尔的3年,他从未去过电影院和娱乐场所,不会跳舞、唱歌、打牌、游泳、开汽车,连闲聊的时间都没有。”

冯泽芳一生坚持科学,治学严谨,在棉花科学研究、棉种繁殖推广和培育植棉人才等方面,做出了辉煌业绩。1933年他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后任南京农学院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55年,他被选聘为中科院首届学部委员(中科院士),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陈爱香侃侃而谈

冯泽芳曾经对人讲:“自己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冯紫兰,二女儿冯紫云,三女儿是棉花。”

“今年他的两个女儿回义乌过吗?”陈爱香赶忙回答:“当然回家来过。”他告诉我,泽芳的两个女儿,一个定居黑龙江,一个生活在南京,今年都已80多岁。上半年她们回义乌,带回了父亲生前的遗物。“东西在哪呢?能看看吗?”陈爱香领着我们上了二楼。楼梯是新的,“牛腿”也是新的,据说文物部门投资作了修复。

打开二楼的一间房门,发现灯是黑的,四只木、皮箱躺在屋角,木板沾满厚厚的灰尘。顺手打开其中一只箱子,有不少衣物在内,而屋内一角则堆着棉被。陈爱香说,“下半年,紫兰和紫云计划将她们父亲的部分书籍送回故里安放……”

半个世纪前,冯泽芳用信念之剑在崎岖的生命旅途中挥斩出一片天地,赢得“棉花之父”的美誉。如今,在广阔的自然科学领域,无数的农业科学家踏着他的足迹前行,为推动我国棉花科技进步奉献才智。可遗憾地是,他的遗物在故居遭到冷落,让人唏嘘不已。(王曙光文并摄)

Hash:14c1edb1c358648ff767ed94565a91896538a000

声明:此文由 印象义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