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上海首个经考古发掘的古船舫

金山,有那么一处遗址真的很“火”,两年来一直牵动着老百姓的好奇心。若问个中缘由,或许因“它”行走在百花深处,隔壁就是“花开海上”,带着浓郁的江南气息!又或许因了——“它”在烟波流转、流云蹁跹中,能够用风轻云淡做笺,执笔就是沧海桑田!说到这儿,大家一定能够猜出小文要说的就是朱氏船舫的前世今生啦。

今年6月10日是国家的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我们朱氏船舫的故事再一次在“上海开花”

瞬时间引爆市区各大媒体

在这里,小文也做了下初步统计

报道列表▲

在这个绿意繁茂的季节,到处嫣然满眼,幽香淡淡。朱氏船舫遗址经过考古发掘和保护修缮后,能够在我们年华的烟火里重新绽放,想来引起各方关注也是寻常光阴里自然而又必然的结果了。

【遗址发现】“七根柱子”,引发热议

2016年2月13日,新年的钟声,遗音犹在耳。一则题为《朱泾蔡家楼七根石柱,或是船坊遗址?》的文章引起广泛转载。这篇源自《新闻晨报》的报道,配图为“蒋泾港边矗立的7根方石柱”及“同里俞家湾船坊”。新闻一经曝光,短期内持续发酵,先后有《“游客”开车数十公里看7根石柱 盼朱氏船坊重建》(《新华网》2月13日)、《金山朱泾镇待泾村发现250年前船坊遗址?》(解放网2月17日)、《朱泾镇或发现上海首例古代私家船坊遗址》(新民网2月18日)、《7根石柱引热议 上海或首次发现古代私家船坊遗址》(北京门户网站2月20日)、《上海或首次发现古代私家船坊遗址》(《中国文化报》2月22日)等文章刊表。

14日下午,区博物馆会同朱泾文体中心、待泾村委会工作人员一起赶赴现场,计划展开遗址现场调查,走访周边居户,做好信息采集。车子驶进亭枫公路北侧一狭窄的村路后,在蔡家溇西侧停下,众人随后步行前往。路南河道淤塞,但轮廓尚清,可辨东西。河里漂着垃圾浮沫,扑鼻气味并不“芳香”。河边残垣断壁,青砖瓦砾,仿佛诉说着日渐走远的“乡里故事”。这一刻,历史被投射出长长的“影子”,与周边“花开海上”的欣欣向荣之气显得格格不入。

步行约百米,几株高大的水杉下,我们看到了见诸报道的7根立柱,其与新闻图片并无二致。遗址保存现状不甚理想,河道淤塞成陆后变作村民的农家菜园,东南角还有居民搭建的猪舍鸭棚。在场同志,经过一番穿梭在“泥泞”中的数据测量、拍照绘图,使遗址分布状况渐渐变得清晰。

船舫遗址地貌(由东南向西北拍摄)▲

经田野调查,船坊遗址位于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蒋泾9037号南侧30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0°53'26.7",东经121°07'6.8"(测点位置东北侧柱头3米)。遗址存立柱7根,其中北侧4根,南侧3根,均系花岗石质;东西长10.10米,南北宽4.5米,分布面积45.45平方米;单侧柱间距3米,柱高露出地表2.45米左右,柱身宽0.3米左右,多数带有卯口;遗址西部有散落青石及小段青砖铺地。

数据采集结束,一行人到周边住户家走访。第一位采访人叫朱林龙,家住蒋泾10组9038号,1942年生,时年74岁。我们到达时,头戴鸭舌帽、着深蓝色棉服的老人正在躺椅上晒太阳,虽说行动有所不便,但精神矍铄,很是健谈。朱林龙老人告诉我们:此地为蔡家溇,现所居之处原系朱家祖宅;清代时曾有朱姓先辈考中进士,具名无考,后官至二品,约当监察院官员级别,在本地有一定影响;船舫即为朱家为满足船只出行、停泊所建;河浜宽15-20米,专供停手摇木船;印象中,立柱顶部为使用毛竹搭建的草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人在此居住5-10年时间。当问及该地是否有较大坟墓之时,老人回答曾有“朱家坟”和“彭家坟”。采访中,老人不时踮脚张望,仿佛挥不去的思念盘旋而来。

采访人之一朱林龙老人▲

第二位采访人叫朱毛云,家住蒋泾10组9040号,1953年生,时年63岁。朱毛云告诉我们:其为朱氏后裔,听祖辈讲,船舫在他高祖父时就已存在;立柱顶部原系砖瓦木棚,长毛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时被烧毁;遗址附近曾有跨河木桥二座;1958年后因堆坝致河道被拦截;今东边电线杆处埋有滩涂石;先前有人单根柱子出价1500元,未卖。采访最后,朱毛云还向我们介绍到,他爷爷名叫朱子守,2016年恰逢160岁诞辰,至今家中还保留爷爷1951年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以及“咸丰重宝”等铜钱若干。

朱毛云祖传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完成两位朱姓后人的采访,我们颇有往事随风忆成空之感。对于朱家人而言,没有了青砖黛瓦,看不见回廊挂落,一切关于朱家祖宅的美好回忆都实实在在地变成了“那些年”。如今矗立在田间的7根立柱,之于他们,既是久违的“熟悉”,也是心酸的“怀念”。

【考古发掘】:覆土之下,别有洞天

洛阳铲未触动这片土地之前,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已经渐渐忘却了朱氏船舫的真实模样。直到有一天,菜苗惊散,新泥翻浪,断头河畔云破天开,船舫与我们撞个满怀,呈现出令人瞩目的绚丽光彩。

2016年2月下旬,上海市文物局、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考古专家曾多次赴待泾村实地勘查,初步确定遗址为一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清代水下文化遗产。3月,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与区博物馆签订《金山水下文化遗产考古调查合作协议》,拟综合运用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的方法对水下文化遗产所在区域进行考古勘探。随即,遗址考古工作正式展开,至4月下旬发掘结束。此次考古领队为市文保中心研究部主任翟杨副研究员,其多次参与南海一号、南澳一号、肯尼亚水下考古等国内外重大考古项目,可谓考古发掘经验丰富。

5月,在对遗址实施抢救性发掘的基础上,经国内多位知名文物考古专家现场确认:朱氏船舫遗址,始建于清代中晚期,曾为朱氏家族专供泊船的亭廊水阁建筑,现存花岗岩石柱8根、驳岸1道和石台阶2处。其为江南地区一处罕见的古代船舫遗址,同时也是上海首个经正式发掘、与水下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半淹没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目前,此次考古发掘成果尚未完全公布。但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遗址保存相对完整,青石立面整齐有序,地下埋藏较为丰富,可判定遗址花岗岩立柱确系8根,其1根倒伏后沉于河道底部。

遗址考古现场(由东向西拍摄)▲

遗址考古现场(由南向北拍摄)▲

【文物修缮】:找回过往,恢复记忆

诚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朱氏船舫遗址是一部书,一部内容久远而又厚重的书。假若用年份作为页码的话,这部书已经长达两百多页了。它带着浓浓的地域色彩和时代烙印,见证着金山这片土地上所有的惊天动地之举。

为进一步加强遗址的保护,2016年9月金山区人民政府斥资20万元对朱氏船舫遗址实施保护性修缮,基本恢复建筑原有历史风貌。10月28日,金山区文物保护点调整工作专家论证会在区博物馆召开。鉴于遗址本身的独特性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市文物专家论证后,建议将“朱氏船舫遗址”纳入区文物保护点。同年12月6日,金山区人民政府发文将遗址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船舫修复方案▲

朱氏船舫修缮后▲

【竖标保护】:以史鉴今,凭栏眺古

文明总是依水而生,只要遗址在,历史就不会萎缩。经过修缮的朱氏船舫由原先的“静若琉璃、寂寂为安”到现如今重新焕发“青春”,让我们这些从事文物保护的工作者颇有些“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之感。

6月7日,区文物部门对船舫遗址正式竖立保护标志,这是文物保护“四有”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进一步加强遗址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保护标志背面还刻有由我区知名书法家唐建平先生所书写《修缮记》。

竖立保护标志的那一天,朱氏家族的后人也来到了现场。对于他们而言,过去,前尘,是他们口中一直叨念的“曾经”。此刻,时光轻轻,情愫缱绻,漫过经年的水岸,他们仿佛看到,一叶舟正载着“朱氏家族的达官贵人”朝着“家”的方向驶来。

遗址保护标志▲

《修缮记》▲

【未来期许】:春风十里,此情可待

未来的朱氏船舫遗址,是否还会带给大家惊喜呢?是否还要一直“火”下去?在这里,小文可以告诉大家——答案是肯定的!

期许一:朱氏船舫遗址出土文物大展

经过与市级文物部门的友好协商,今后将举办朱氏船舫遗址考古出土文物大展,其中部分文物也会永久“回归”金山。相信展览的举办,必将进一步扩大遗址的保护与宣传力度。

期许二:朱氏船舫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及图录

目前,上海地方史研究尚无水下文化遗产考古发掘的相关内容,而朱氏船舫遗址发掘报告及其图录的出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上海史研究的框架和内涵。

期许三:朱氏船舫遗址申报市级文保单位

作为上海首个经正式发掘、与水下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半淹没遗址,朱氏船舫遗址对于我们了解封建社会晚期江南地区航运史、社会史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也由衷地期待遗址能够顺利申报下一批次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船舫遗址远景▲

历史文物本身就是在破坏中颓圮,同时又在发现中得到重生。朱氏船舫穿越历史的时空,留个我们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船舫建造始末,再比如朱氏的家族故事。但无论如何,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朱氏船舫遗址已经幻化为傲然伟岸的家族印记,重新屹立于这天旷地阔之间。未来值得我们期待,阑珊处若你忘记,请记得微信回眸哦!

【文史博览】栏目——金山的历史文化,在这里焕光彩。

栏目编辑:诸乃琼王斌

电子邮箱:culturejs@163.com

文化金山

Hash:f401f62fd2fcdcffeac14a22725589beb4cd67a6

声明:此文由 文化金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