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坠|第一山

第 一 山

朱成坠

天下名山,熟稔于胸。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秀美,恒山之壮阔,嵩山之苍茫。但是,都没有被人称之为甚至镌刻出“第一山”的。此次到淮安盱眙县旅游,竟然到了原来从未知晓的“第一山”。这座山的海拔仅仅87米,不及五岳的一个零头,居然被称作“第一山”,真是大开眼界了。这座山原名叫南山或都梁山。被称作“第一山”,并非盱眙人自己自吹自擂叫出来的。而是北宋著名书画米芾赴任涟水知军,由汴京经汴水南下就任,一路平川。入淮时,忽见淮河边上奇秀的南山,诗兴大发:“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横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从此,南山易名为“第一山”。盱眙县城盱城镇便依山而建,置身于此山的宽阔怀抱之中。

第一山

一踏进“第一山”的山脚,就能看见一座巍峨的牌坊,牌坊为一排三座式。正中央的高大牌坊上镌刻有“淮山胜境”四个大字的题额。题额是佛学大师、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法师的墨迹。牌坊左侧立有“第一山”的名石,名石左右的两棵桂花树已经爆芽了,溢出阵阵的清香。

往里走,只见一座雄伟的“大成殿”横亘在众人眼前。这是供奉孔子的孔庙。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始建于慈氏山麓,明万历年间,重建于“第一山”的山麓。文革中毁坏,2001年再建。此次,正在重新装修,内部一派紧张的装修景象,我们无法入内观瞻。

大成殿

转过大成殿,进入殿后,殿后花园里全部是葱绿鲜艳的树木花草,其中,一些树上满满地悬挂着红色的布条,垂下的布带随着微风飘荡,我猜度可能是高考前 夕,考生或家长为了求愿孔老夫子而系挂上的。

从大成殿开始,全是45度的石阶,我吃力地蹬阶而上。上了一个平台,就见到了东坡草亭。虽然名曰草亭,但是,现在早已不是草亭了,而是四柱黛瓦翘檐的角亭,亭前一座泮桥,下有一泓清泉,倒映着角亭。角亭的三边围廊的墙壁上,全部是古今诗人墨客书写的诗词佳作,文化气息格外浓郁。我逐幅地拍摄下来,留待以后细细品赏。

此亭是为了纪念苏东坡而建。大文豪苏东坡被贬黄州五年后,调任汝州团练副使。从黄州沿江东下,千里跋涉,年底抵达泗州。其间因淮水结冰,苏轼一家二十余口滞留于盱眙多日。贫病交加,资用耗尽,幼子病亡,情景相当落魄。期间,他曾多次登临第一山,排遣心中的郁闷。并在盱眙留下了2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淮上早发》。为第一山留下了浅墨淡彩的一笔。

我继续沿着石阶往上爬,汗水浸湿了我的衣衫,满头沁出了汗珠,我不停地用手帕擦拭额头的汗水。艰难地迈着蹒跚的步履,终于来到了著名的玻璃泉。导游小张早已在大巴上告诉我们,玻璃泉水清澈灵验,用泉水洗手,搓起麻将,好运多多。我们几乎每个人都用玻璃泉水洗手揩面。第二天,就有一位旅友在大巴上说,玻璃泉水果然灵验,当晚打麻将独家赢钱。

玻璃泉水清冽洁净,确实是天下好水。我用了泉水擦拭面孔和双手,顿时,感到热气消减,凉意渐生。玻璃泉是从山间沁溢出来的一溜山泉水,淙淙地流落泉池。泉池的上方盖着一个亭盖,当地人爱惜泉水,竟然用亭子遮蔽着玻璃泉。

当年米芾来游第一山,吟咏出《玻璃泉浸月》的诗篇,遂使玻璃泉成为都梁十景之一。诗云:“半山亭下老苔钱,凿破玻璃引碧泉。一片玉蟾留不住,夜深飞入镜中天。”表现了月到中天,清泓倩影,真是天上人间的美丽景象。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监察御使张惟恕命修玻璃泉亭,仲夏酷暑,张惟恕挥汗如雨,策马而来,写下了《玻璃泉亭记》:以泉喻德,以心观泉,望流忘饥,濯泉自洁,于烟云拥翠、草麓凝华之中洞彻真机。

玻璃泉边石壁上的“玻璃泉”为冯守书,“第一泉”为葛廷章书,可堂所书的“月到风来”,则写出了玻璃泉之夜明月和清风的怡然和诗情。当日寇蹂躏大好河山,焚毁盱眙县城,爱国义士邱国珍便赫然刻上“驱除倭寇,还我河山”八个大字,表达了国人的民族气节。玻璃泉壁左侧的《泗州普照禅寺灵瑞塔》为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晚年的佳作,勒于延祜五年(1318年)。由残碑可测得原高2.5米,宽1.7米,加之碑文长达千字以上,这在赵刻中是极为罕见的。现在,已经用玻璃覆盖保护。此碑原在泗州城,由于移至第一山,才没有与泗州城一起沉没于洪泽湖的水下。这是始建于唐玄宗时的古泗州城留下的一份珍贵的遗产。

趁着玻璃泉水带来的凉意,我独自一人,折向山上,慢慢地前行。在一处山腰的石壁处,见到了一块“戒石碑”,碑上大书十六个大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宋太祖赵匡嬴颁布的廉政令,后由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书刻。面对这十六个大字,对照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的令人痛恨的腐败现象,我觉得还是有着相当的教育警诫作用。

玻璃泉

随着旅游团队的大队人马快速行进,我更加地落在团队的最后头。一个人踽踽独行,迈着小步,一步一步地蹬着石阶,吃力地往上登山。到最后攀登会景亭遗址,从左边上攀,需要走陡峭的山岩,我自忖,力不能及。只能另辟蹊径,于是,我穿越杏花园,踅上葱翠的石径,从后路抄上会景亭遗址。

会景亭遗址已经没有北宋之前建造的会景亭了,现代也没有复建,只留下一只亭子柱头的石座和基础。米芾来时,会景亭已经是“陈迹”了,他当时就感慨地叹道:“自是韶华不耐秋,山光水色一时休。细将瓦砾分明看,片片飞来落叶愁。”尽管这是诗人的伤感之作,但是,山光水色毕竟还在,灵感促使米芾给这里书写了第一山的题刻,流传至今。第一山的三个大字赫然矗立在人们的眼前,遒劲有力,刚健洒脱。从此南山或都梁山改名为第一山,这里的人们确实应该感谢米芾这位前贤。

我一路走来,边走边观览摩崖石刻。最后,还一个人默默地参观了“摩崖石刻艺术馆”。这个艺术馆将第一山所有的摩崖石刻都拍摄并集中展示在艺术馆内。我对照着游览时的印象,细细地品味这些珍贵的摩崖石刻,特别是没有看到过的,做了补充观览。

现存的第一山题刻共有摩崖88块和碑碣78块。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秀岩、瑞岩和西域寺,碑碣除了在玻璃泉见到的之外,主要放在淮山堂、翠屏堂、明伦堂。第一山的题刻记录了宋、元、明、清、民国五代名家、政要的手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正、草、隶、篆、行五体书法石刻艺术堪称国之瑰宝。题刻中有文学家、书画家的手迹,如宋代的苏轼、米芾、蔡元长、刘焘、杨万里,元代的赵孟頫、余阕,明代的李东、吴伯朋、李先芳,清代的张鹏翮、陶澍等;还有翰林、大学士、总督、尚书等高官,列入《中国名人大词典》的就达32人之多。

在秀岩的摩崖石刻中,右侧上方苏轼手书的行书《行香子》词最为著名,词与书都是极品。不知什么原因,署名被凿去了。这首题词明清县志都没有记载,湮没于历史的陈迹中,盱眙县考古学者秦士芝先生在八十年代初发现了它,引起了文化界的关注。经过千年风雨,苔痕斑驳,文字残缺,但依然透露出大诗人的过人才情。

右下脚的六人联句勒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楷书十六行。其中,有两人吟诵道:“地控吴楚雄,气钟乾坤秀”(于守礼)、“登临怀旷远,俯仰周宇宙”(陈刚)。其时生于盱眙的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不久,诗人口气甚大,写出了盱眙作为朱明洪武帝时代的盛大气象。

石刻

摩崖石刻右边就是杏花园,我在攀临会景亭遗址时,就匆匆地路过。回来时,我仔细地欣赏着杏花园的美景,但是,早已过了杏花盛开的季节,全然没有杏花的一丝一毫的踪影。相传宋代之前,这里的“父母官”引泉成渠,率领百姓遍栽杏花,以供观赏。杏花园前,玻璃泉下,满园杏花,一片霞云。米芾来时,春光正好,花园里繁花似锦,如绯云飘来,香气袭人,于是诗人吟道:“风轻云淡舞天春,花外游人载酒樽。不是山屏遮隔断,牧童错指是孤村。”由于诗名《杏花园春昼》,故此园由是得名杏花园。此游尽管没有见到杏花满园,但是,我却见到了小径边繁盛的石榴树上,结满了硕大的石榴,累累的果实垂压着树枝,泛出微红的色彩,引得我欲尝助兴,然而,终究是公众之物,只能罢了。 下山了,我边蹬步边暗数着石阶数,从山腰“第一山”石碑处,下到第一山大成殿下的广场,共计156级石阶。这些石阶有些地方比较平缓,登攀不那么吃力,有些地方则坡度陡峭,登攀相当吃力。对于我这样的心血管毛病严重的人来说,虽然,石阶并不算多,但是,已经叫我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圆领衫早已湿透了。

尽管此行令我疲惫不堪,但是,我的心情却是十分舒畅。我不仅攀登了第一山,领略了第一山的大好风光,更为重要的是战胜了我自己畏惧登山的心理阴影,重新树立了敢于攀登的信心。

2017年9月14日凌晨

Hash:b9e9ad46071908ebe7e7cbd93f6a2cd0bf750cd8

声明:此文由 汪迷部落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