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口北岸炮台之谜(上)

河口北岸炮台之谜(上)

作者 王继鹏

营口西炮台是一座近代海防军事遗址,它是清政府兴办的北洋水师在东北沿海建筑的重要海防要塞,也是清末东北地区最早、最重要的海防工程。196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辽海丛书·沈故·卷三·营口炮台》记载:“大辽河入海埠头初设于牛庄,继乃迁于没沟营,至今外省商贩仍名曰牛庄海口。光绪八年建炮台于东岸,当海船入口处,台墙周二百六十余丈。前面随河湾转作扇面形,中间筑大炮台一座,两傍平炮台二座,以取迎头环击之势。墙下有暗炮洞八处,以备伺便平击之用,军械库火药库即在台下。后面中间营门二,两傍营门二,水洞二。内筑兵房库房二百余间,水塘两处台前有长壕一道,围墙两傍又筑墙十余里,翼蔽左右其大略也。”但有学者根据史料叙述在西炮台对岸有两个小炮台,甲午战争史专家戚其章所著《甲午战争史》中叙述:“营口炮台在市街西南方,西临辽河口,为五边形,周围绕以土垒。此炮台从1882开始修建.历时3年而成,用银共15万6千两。1891年,又在河对岸修建小炮台两座,各费银7万两。”(戚其章著,甲午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04,第282页)

先不说戚其章对西炮台建设记载的准确程度如何,然而辽河口的河北事实上真如戚其章所记载修建有炮台吗?根据戚其章的记载在辽河北岸应该有两座小炮台,参考西炮台建筑耗费的白银数量,以及考虑到辽河两岸地质结构来看,河北每个炮台的大小规模应该是营口西炮台的一半左右。可是,笔者寻遍所掌握的关于晚清营口地方史典籍史料,却不曾发现对河北炮台有只言片语的记载。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一条记载河北炮台的有关史料,这条史料内容非常丰富。从建设缘由、选址、计划建筑规模、参加考察选址人员等记载得非常详细,给我们近乎展现了河北炮台的雏形。目前,由于受史料缺乏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我们非常遗憾至今仍然无法确定河北炮台计划选址具体位置,以及是否真正修建等情况,只能通过我们非常熟悉现存营口西炮台同史料进行对比,大致勾勒出未建成的辽河北岸炮台模样。

营口西炮台筹建始

目前关于营口西炮台筹建情况,最权威的史料是李鸿章的一篇奏折,据李鸿章光绪十二年十一月初四日(1886年11月29日,星期一)《营口炮台工费片》奏折记载:再,营口为奉天沿海紧要门户,前因口岸甚属空虚,海防毫无凭借,必须择要修筑炮台,以资扼守,所需经费即就山海关常税加增盈余按年截留应用,经臣奏奉谕旨允准,钦遵在案。当由升任山海关道续昌勘定东岸第二道标杆处所,先行拦筑土坝,培垫叠道,以作底盘。旋即购备料物,雇募匠夫,陆续兴造。计修筑炮城一道,长二百二十六丈二尺。大小炮台五座、炮房八间,兵房连房一百四十六间,官厅五间、厢房十间,营官住房十三间,军械药库十间。大营门一座、角门二座,照壁一座。挑挖护城濠、引濠各一道,护城二处,凑长一千六百十三丈二尺。土圩一道,长四百十九丈八尺。闸门一座、木吊桥三座,并平垫地面长一千二百丈。土山一道,长七百八十丈。于光绪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动工,至十二年七月初六日一律修竣。据报升任关道续昌经营最久,用银十万五千五百余两,接署关道博多宏武、奎训任内用银三万三百余两,现任关道广荫任内用银二万六百余两,统共实用库平银十五万六千五百两,其减平银两已遵例扣除。经臣派委提督吴殿元前往验收,工坚料实,丈尺、间数相符,并经将军庆裕查看,亦称一律坚实,可资守御。查此项工程因营口滨临海滩,土松水急,非排钉桩木加以三合灰土层层夯筑不能经久,且系仿照洋式,与内地工程不同,该道以无案可循,因依临榆县做法,例价核实支给。至于常年岁修,应俟筹定款项再行办理。据该关道广荫造具细数清册,绘图取结详请奏咨声明,尚有地营工程销册,另行造齐送咨。等情。前来,臣复核并无浮滥,除清册图结咨送工部外,理合附片具陈,伏乞圣鉴,敕部核销。谨奏。

光绪十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军机大臣奉旨:该部知道。钦此。(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1奏议十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01,第559页)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营口春秋》2017年第2期

Hash:46dfa5af5e98cd3c2461c43c99b05ff7cb033fb3

声明:此文由 营口春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