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藏!带你走进遵化最神秘古村落的前世今生!首次披露!

清东陵孝陵脚下,有这样一个伴随着清东陵的营建而生的村落。皇陵厚土、苍松翠柏之中,一代又一代村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里不仅是一个承载着清朝文化的地方;

而且还见证了大清朝的历史……

她,就是西沟村——一个历史文明的承载者和见证者,今日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西沟

帝王安睡在碧落黄泉,守陵人便守在陵寝的大门口,守着长眠人一世的辉煌南柯梦。这么一守,就是三百年。

三百年来,西沟村的人们一直默默地守护着这里的一梁一柱,一碑一刻,一砖一石。村老人说,“文物凝聚着祖先的智慧,沉淀着百年的历史文明。帝王陵墓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希望后辈们以后也能看到祖先留下来的东西。”

西沟村周边的风水得天独厚、无与伦比,成为了大清皇帝百年之后的栖身之所,清东陵的神奇色彩,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西沟村人,这里的人们,也世代的肩负着守陵的职责。三百年间,一代代的守陵人守在那里,为清东陵护住一盏长明灯。他们如何挨着过分平静的日子?如何发生感人至深的故事?如何肩负代代传承的责任?

在这寻常巷陌里,恰好可以听到被幽幽传述的故事。

皇陵脚下的

西沟

西沟村是皇陵脚下的守陵村,伴随着清东陵的修建而生。随着清东陵的修建,清廷在陵园内设置了负责管理陵寝事务的专门机构——内务府,主要负责祭品的制作、支送保管金银器皿、请送神牌、清扫陵院和大殿地面、管理院内的树木、启闭宫门和殿门、支放雨搭、燃息灯火、摆放桌张、陈列祭品、递献奶茶等差使。为了便于伺候已去世的皇帝、后妃,皇帝特将皇陵的内务府建在了风水圈之内,而将皇陵的其他机构都建在了风水墙之外,由此可见内务府的地位之高了。

现在的西沟村原叫东沟,就是清东陵最早的一座陵寝孝陵的内务府营房所在地,由清廷负责建造。

摄影:高景生

孝陵以东的景陵内务府营房原叫新东沟。乾隆六年由马兰镇绿营总兵布兰泰编纂的《昌瑞山万年统志》卷四记载:陵园内“有东西二沟,西东沟周围二百二十五丈,康熙二年建立,孝陵包衣官役人等驻守。新东沟周围二百二十丈余,康熙二十年建立,景陵包衣官役人等驻守。” 该书中还绘有示意图。由马兰镇绿营总兵英廉在光绪十二年重修的《昌瑞山万年统志》和光绪十二年《遵化通志》中也都有类似的记载。

乾隆六年绘的陵图上面清楚注着孝陵内务府营房叫东沟,景陵内务府营房叫新东沟

因为孝陵的内务府营房东沟在西,景陵的内务府营房新东沟在东,为了便利、明白,后来就将孝陵的东沟改名为西沟,将景陵的新东沟改为东沟,这也就是现在的西沟村和东沟村的来历。

清东陵第一座

内务府营房

伴随着清东陵首座帝王陵寝而建的孝陵内务府营房西沟,不仅是东陵建的第一座内务府营房,也是清王朝在关内建的第一座内务府营房。随着孝陵的营建,孝陵内务府营房以及其他机构的营房也都随之建造,距今天已经有354年的历史了。

相比于建于乾隆年间裕陵和裕陵妃园寝的内务府营房裕大和裕小,西沟营房早了80年;南大建于道光初年,比西沟晚建了160多年;定大和定小建于同治五年,比西沟晚建了200年。所以说西沟是名副其实的“东陵第一古村”。各陵的内务府营房是皇家陵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西沟则占有首开先河的重要地位。

现在,坐落在原清东陵前圈即风水墙内的村庄有18个,其中的新立、学田、西岫子7个村都是清朝灭亡以后才出现的; 另外那11个村,即西沟、东沟、裕大、裕小、定大、定小、旧太、新太、惠大、惠小、南大早在清朝时就已经存在了,是清东陵历史变迁最直接的见证者。

清朝时,守陵人的身份可以说是“皇族公务员”,自孝陵开始建造那天起,西沟人就担起了守陵的使命,守陵并非简单地看护陵寝,他们的工作非常繁杂,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机构体系,犹如一个小社会。为沉睡在地下的帝王妃嫔献花、敬香,逢年过节接待远道来祭祖的皇帝。山外沧桑巨变,他们统统看不见,皇帝们一个个地被送进来,他们只管一代代地守下去。守到地下的君王化作了枯骨,满山芳草落秃了枝叶,琉璃瓦当洗白了颜色。

站在西沟村的街道清东陵的红墙黄瓦就在眼前

美丽

新西沟

清朝覆灭了,再没有皇帝被送进来,也不再有祭祖的皇帝走进来。守陵人不再需要置办进献的花篮香火,为皇帝空置的寝殿日日打扫除尘,除了远处隐现的黄色琉璃顶,这个村子,与隐逸在青山绿水中的普通山村别无二致。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守陵人这一身份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西沟人多数还是选择继续留在埋着祖先的陵寝旁。经历了百年的岁月变迁,当初神秘的守陵人逐渐消失,他们的后代与当地居民无异,也从事耕种及其他工作。

西沟村历史积淀深厚、地理环境优美,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西沟,西傍孝陵东侧的青龙砂;北朝孝东陵;东依孝东陵的朝山和案山;南临一条小河,从孝东陵马槽沟流出来的水沿着这条小河流到孝陵五孔拱桥下。孝东陵的神路紧贴着西沟村北、村西穿过,直达孝陵神道。孝陵的东下马牌就屹立在西沟村西。

作为清东陵第一古村,如今的西沟村内仍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见证着这个看似平常的小山村的辉煌历史。虽然西沟原来的围墙已经不在,但墙基还能找到。围墙的南大门,原为单檐硬山布瓦顶,面阔一间,大门两侧的墙下各有水沟眼一个。全营房是不规则的长方形,北窄南宽。街道基本保持着原来的布局,有南北通长主街一条,东西街四条。地势北高南低。如今还能找到三眼原来的食水古井和一眼工程用井。

青砖古墙

青砖古墙

村内古井之一

更难得的是,在村里还有一棵百余年树龄的老槐树,根部周长近3米,树高十几米,树冠巨大,枝繁叶茂,是西沟悠久历史的见证。现在西沟800多口村民,大多数是满族,是守陵人后代。

村内百年古槐

村边百年迎客松

百年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君王与其后人俱往矣。守陵人也成了今日的普通百姓,当年的梦想仅仅若隐若现于衣食住行里,唯一不变的是那恬然平淡中所蕴含的气质。

传统样式民居

如今的守陵人后裔,家富民乐,人居和谐。目前,西沟人正全力整治村容村貌,挖掘满族文化内涵,借助祖先们守了几辈子的清东陵,搞好特色旅游。三百年前西沟村因清东陵而生,三百年后,这里的百姓依然离不开清东陵,似乎这就是颠簸不破的定数吧。

撰稿:唐师师

摄影:高向南

感谢徐广源老师的资料提供!

责任编辑:唐师师

Hash:5f22311f8125807fa16e9a581e32114d8d9867f5

声明:此文由 葵花朵朵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