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将恢复“八景”重现“九门四阁”,你都了解这些历史吗?

贵阳“八景”是哪8景?

“九门四阁”又分别是哪里呢?

作为一个90后贵阳人,

知道答案的小编可算得上是合格的“老贵阳”了

hia~hia~

贵阳“八景”和“九门四阁”都是历史文化遗物,

代表着历史文化的底蕴;

近日,在政协贵阳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

民革贵阳市委员会就此集体提交了

《关于恢复“贵阳八景” 重现“九门四阁”的建议》的提案,

希望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贵阳历史上有“明初贵阳八景”、“清初贵阳八景”、“民国贵阳八景”,其中,“民国贵阳八景”根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贵阳市指南》记载,此八景为: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年二十六年(1598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命名“甲秀”,是取“科甲挺秀”之意。是贵阳市标志性建筑

翠微阁——又名南庵、观音寺、圣寿寺万佛寺、忠烈祠、武候祠、翠微园等。位于浮玉桥南岸的翠微巷,内有拱南殿、翠微阁、龙门书院,桂舫亭等古建筑群。

鳌矶石——是南明河中一块形如鳌的巨石,其甲秀楼建于其上。

浮玉桥——旧名南堤,江公堤,位于西湖路与翠微巷之间的南明河上,桥状似玉带浮于水面,故称浮玉,浮玉桥是贵阳城区最长的桥。

涵碧潭——位于浮玉桥甲秀楼前南明河中形成的一深渊,由于水色深碧,故得此名。

芳杜洲——位于南明桥与浮玉桥之间南明河中泥沙堆积的一块沙洲。洲上长有一种叫芳杜的小草(贵阳人称为小草香附子),得名芳杜洲。洲上绿草如茵,旧时为人们游憩场所,后因河中筑坝被水淹没消失。

海潮寺——旧名水月寺,位于西湖巷水电厅附近,与翠微园隔河相望,原有小溪至此与南明河汇合,小桥流水,景物迷人,河湾一带有小西湖之称。寺于解放前消失。

武候祠——建于明代,原址在今翠微园处,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南明永历九年,孙可望据黔,命部将高恩将武候祠迁至今甲秀广场贵州电力网络公司处,武候祠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修建贵州第一个电厂时拆掉。

■“九门”

老东门:明代称武胜门,清代称昭文门。在今文昌巷,文昌阁就建在老东门的月城上,尚存一段古城墙,墙高二丈七尺,城门曾被毁,前几年修复。城门有联:“楼伫蟾光先人座,山随龙势远穿城”。

大南门:明代称朝京门,清代称迎恩门,这是通往贵州南部惠水长顺罗甸等地古驿道必经之地。在今大南门南明桥北转盘处,旧境不见,前几年改建为大南街心花园,塑兰花城雕。

次南门:明代称德化门,清代称广济门。城门在今都司路西端,原古城墙上建有回龙寺、关帝庙,解放后寺庙改建,墙长杂草,一片荒凉。因居南偏西,名曰次南。次南门有联:“排闼双峰青对峙,绕城二水翠交流”。

大西门:明代称圣泉门,清代称振武门。在今交通街与瑞金中路交汇处。旧时门外多为菜地,市西一带只有几户人家,河岸皆为稻田,城门不很热闹,但到市西的桂月寺、华家松山、后期的慈母园等都要由此经过。有门联:“近听河声宜洗马,远窥山意欲搏狮”。

北门:明代称柔远门,明代称布德门。在今喷水池,是旧城新城的分界线,也是连接旧城和新城通道。1927年周西成主政贵州,修城内马路,城门被拆除,南北遂贯通。1929年毛光翔在此筑台塑周西成铜像一座,俗称“铜像台”,解放后改建为街心花园,如今成为各民族节日的庆典场所。有联曰:“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

威清门:俗称威西门,在今威清路,即黔灵西路上端。因此门可通威清卫(即今之清镇县。清镇系由威清卫、镇西卫各取一字合称得名),有门联:“蜂挺狮形争巽位,岭穿龙脉演乾爻”。

六广门:在今中华北路与白鹭巷交汇处。此路是明代贵阳通水西的要道,由此出门可通龙场(今修文)六广河,城门因此得名。

洪边门:也称红边门,在今普陀路与豆腐巷交汇处,因此门可通洪边十二码头(即今开阳)而得名。城门联为:“隔岭田耕乌党近,插云山拥鹿疃高”。

小东门:也称新东门,在今黔灵东路与余家巷交汇处,因次于城内之东门而得名。城门有联:“谷播元辰农待雨,花探上巳女如云”。写出了城门的田园景色。

民国时代的大南门

次南门遗址

老东门现址

1997年的大西门城墙残段(陈钢摄)

贵阳北门老照片

威清门内侧照片

老照片上的六广门

新东门老照片

洪边门老照片

■“四阁”

文昌阁:在东门月城上,贵阳内城的最东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清代数次重修,阁上层祀奎星,中层祀文昌、下层祀武安关羽。解放以后一度成为文昌小学,“文化大革命”中神像、壁画被毁,1983年后经政府拨款重修,1988年对外开放,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阁:原位于今城基路东侧,处于贵阳外城的西端。始建于明末清初(又一说建于清康熙时),又名永福观,原有文昌殿在其内,解放后成为城基路小学。

灵官阁:原位于普陀路建国巷18~20号,处于贵阳外城的东北角。清代建,祀王善(俗称王灵官),三进四院土墙木架歇山式建筑,解放后被毁。

皇经阁:在省府路上,清代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设官立第一初等小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改名贵州公学分校,民国2年(1913年)又改名南明第二分校,民国12年(1923年)设志道小学于此,解放后成为省府路小学。

文昌阁现状

玉皇阁旧照

19世纪老照片上的灵官阁

《筑城旧貌》沙盘上的皇经阁

随着历史的变近, 一些“贵阳八景”的具体位置无从确认;贵阳老城墙和“九门”更是淹没在时光的尘埃中,“四阁”仅余文昌阁静置于东门一段残垣之上,文化遗产亟待保护、修缮、恢复。

在提案中,民革贵阳市委员会建议,首先应在综合“明代、清代、民国贵阳八景”等24景现状的基础上,选出尚存且最有代表性的八景,作为“贵阳八景”来恢复、打造,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恢复。同时,加强对现存文物景观周边环境的整治,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其次,针对“贵阳八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整治方式。

文章来源:贵州影视文艺、个人图书馆(ID: 陆安桥1871)、黔州王华

整理:小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Hash:11a5e0a468e72cb5a0c16f624af2c2ac7081e46b

声明:此文由 筑民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