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区首部地方历史文化系列视频短片《千年古镇洗马林》 第一集“古镇史悠悠”制作完成

万全生活圈

用视觉艺术展示厚重历史人文

——万全区首部地方历史文化系列视频短片《千年古镇洗马林》第一集“古镇史悠悠”制作完成

文/陶为民

古镇洗马林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为使广大观众较为清晰地了解洗马林的历史渊源、古老文化和民俗风情,“东方云涵影视工作室”汇聚万全历史文化研究人士和影片拍摄、制作爱好者组成业余制片团队,不忘初心,凝神聚力,敢于探索,奋力拼搏,经数月实地拍摄和编辑、整理、制作,地方历史文化系列视频短片《千年古镇洗马林》第一集“古镇史悠悠”于日前制作完成,今天将与观众见面。

拍摄、制作地方历史文化系列视频 短片《千年古镇洗马林》的初衷和使命是:“厚积薄发,奋力追求,不断探索,广辟路径,繁荣文艺,助推文旅”,本片拟制作“古镇史悠悠”“金锦纳石失”“御敌建城堡”“要冲忆战事”“陆路大商埠”“倌车走库伦”“巍峨玉皇阁”“寺庙涌胜景”“印记闻墨客”“史记录名人”“民间留美食”“艺苑彩缤纷”等共计十余集。本着制作完成一集不定期向社会推出一集的原则,力争用一到两年时间完成这部系列视频短片的全部制作任务,全面展示古镇的悠久历史和厚重人文,记录洗马林千百年来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历史变迁的脉络,力求用视觉艺术展示地方历史文化。

此部地方历史文化系列视频 短片非专业制作,纯粹业余“草根”团队探索性推出。由于设备简陋、投入不足、史料以及影视资料匮乏,再加上制作水平所限,难免有疏漏之处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恳请广大观众观看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千年古镇洗马林》第一集“古镇史悠悠”

作者简介

陶为民,喜文史,爱创作。万全区作协会员,万全地方历史文化系列视频短片《千年古镇洗马林》总撰稿人、《万全右卫史话》责任编辑,万全区政协文史通讯员张家口市政协文史通讯员,万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千年古镇洗马林

(地方历史文化系列视频短片)

撰稿:陶为民

片 头

第一集 古镇史悠悠

画外音诗朗诵(配字幕):

浩荡山川气象开,氛清多倚将臣才。

平生不解谈孙武,也到荨麻塞上来。

渺渺良畴岁岁丰,清山清水澹兼浓。

世人只说边州苦,不识边州乐趣同。

画外音:这是明代仁宗时期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到洗马林附近荨麻岭考察军务时,有感于大明将士坚守边关的豪迈气质和雄伟壮丽的秀美山川所赋《过荨麻岭》的赞美诗句。

大学士以饱满的热情,讴歌了驻扎在荨麻岭的大明英武将士和山野美景,并告诫后人,这里并不清苦,也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乐趣;广阔秀美的山川,呈现出无限美丽的景色;百姓倚仗驻扎在这里的英武将士,生活安定而祥和;将士们一生研读孙武兵法,是运筹帷幄的将帅良才,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来到塞外北疆,镇守边关。这里有广袤的良田,年年五谷丰登;青山秀水静静地掩映在浓浓的绿色之中,显示出勃勃生机。人们都说边塞清苦,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这里也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乐趣。

杨士奇是个文人,到荨麻岭参与边事,不辞其苦,而且以苦为乐,其行可嘉。可惜他的诗没有对当时的荨麻岭作出更多描述,但是,“荨麻岭”这个地名大概是早就有了。

荨麻岭,位于万全境域西部,也就是现在张家口市万全区洗马林西部的山岭。1992年版《万全县志》有如下记载:“洗马林城西北前水关50米处,西北缘距30米为沙河,长30米,宽20米,面积为600平方米......,地表采集有泥质灰陶片,素面较多,少量有暗纹,属汉代以后遗物;又采集到石斧一件,属新石器时代遗物,暂鉴定为汉代遗址。”这就充分说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乃至汉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且有部分人群部落形成,有明显“红山文化”特征。当年,这里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环境迷人,也是各类动物繁衍生息的天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变迁,人口也逐渐增加,并开始向山底平缓的地带下迁。我们摄制组一行到此地拍摄,恰遇洗马林镇牧羊人杜兴恩,他向我们介绍了荨麻岭遗址的一些情况。

(插入采访录像剪辑)

杜兴恩:“我每天在这里放羊,你看这山上竟是灰坑,有红陶,就好像是石器时代的东西,我捡了好多石斧,你看这里有城墙,石头堵着的城墙,我怀疑就好像石器时代的东西,咱们不懂得,不知道是不是,這一片全是,我放羊几乎每天来这里,可多了,你看看这灰坑可多了。”

(插入录像剪辑)

在荨麻岭新石器时期遗址南面一个小山沟内接近于沟口的巨石上,我们还意外发现了一幅岩画,这幅岩画有明显人工雕刻的痕迹。岩画什么年代形成?为何人雕刻?画面体现了什么含义?不得而知。对于它的发现,起码使我们了解到早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2006年出版的《张家口历史文化丛书》之七——《张家口厚重的古城堡》一书中这样写道:“洗马林建于唐代,因人多村大,最早称‘万家村’”。“万家村”遗址內撒落的遗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內有秦砖汉瓦残片,有人还曾经发现过武则天当朝时的开元通宝制钱和元朝忽必烈的至元通宝制钱。

有资料对“万家村”作了如下描述(加字幕):“村居山湾,背靠北山,面向南川,土地肥沃,水利方便,物产丰富,士农工商集聚而来,形成农、牧、商行业交易中心,是塞外农牧产品集散地,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段记载显然不仅仅说的是唐代的洗马林,而是对千百年来洗马林历史一个总的描述和概括,当然,所谓“万家”也不可能是个确数,但是从这段记述的字里行间我们仍旧可以看出洗马林这座千年古镇曾经拥有过的繁荣。

元代,村西的荨麻岭常年驻扎着元军。为了增强皇室补给,朝廷下旨在荨麻林组建纳石失局。据《万全县志》1992年版“大事记”记载,元代南宋绍定六年,元太宗五年,也就是1233年,元河儿浑军及回族部居荨麻林,命哈撒纳祛烈亦氏统之,这就使荨麻林形成了三千户回回工匠聚集为朝野制作金锦服饰的繁华城镇。

因荨麻林西山上长满荨麻草,明洪武二年,也就是1369年,因当地人的习惯称呼,村名又称作“荨麻岭”了。

洗马林建城筑堡,始于明宣德十年,也就是1435年。初为土城,明隆庆五年,也就是1571年增修、砖包。清乾隆六年,也就是1741年,万全知县左承业重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地方绅士、大户募款重修。经两次修葺,由此形成到现在的规模。

洗马林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镇,原来的城址在北面,现在的北城墙居于原城池的南城墙部位,这与洗马林名称的演变有关。唐代时称“万家村”,后来,当地人又习惯再称“荨麻林(岭)”,最后南移现址,明代时才叫“洗马林”。

关于“洗马林”这一名称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其中流传最盛的是说明正德皇帝到边关巡岁,行至荨麻岭下的一片树林中休息避暑,所乘坐骑不堪炎热,奋蹄刨地以至清泉涌出,人得以痛饮,马得以洗浴。正德皇帝喜而赞之曰:“此林真乃洗马胜地”,因而得名“洗马林”。

但有研究者考证,历史上正德皇帝并未曾到过荨麻岭。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去过洗马林的皇帝只有宣德帝朱瞻基,分别是1430年宣德五年和1434年宣德九年两次去过洗马林巡边视察。据《宣化府志》卷之十四“塞垣”记载:“明永乐十年(1412年)八月,敕边将于长安岭、野狐岭及兴和以西至洗马林凡关外险要之地,皆崇石垣,深壕塹,以防虏寇”。这是明朝公文中首次提到洗马林名字的时间。这很可能是其名字由荨麻林到洗马林转变的开始。再据伯希和撰写的《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三编》一书中关于“荨麻林”一章中提到过“洗马林”,这个词收录在《明史》的年限是在1434年,也就是宣德九年,而正德皇帝朱厚照生于1491年,也就是说,朱厚照在其还未出生的50至70多年前“荨麻林”已经改为“洗马林”了。由此可见,传说中的年代和人物与史书上的记载有很多矛盾之处。所以,这些传说是否准确?有待于以后由有关专家、学者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还有另外一种传说: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过荨麻岭,见军汉于林中洗马,归而绘制恢弘巨作《洗马图》,遂成传世佳作,洗马林也由此得名。

但《元史》中还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元朝时期,受汉语影响的蒙古人又将生产荨麻的“锡玛琳”翻译为“荨麻林”。

从前水关新石器时期聚集部落到唐代万家村,从荨麻岭(林)再到洗马林,传说也罢,御赐也罢,文字记载也罢,只不过是名字的更替而已,但古镇的悠久历史和厚重人文印记了洗马林千百年来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历史变迁的痕迹。

来源:万全文联

本平台部分文章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众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平台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平台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Hash:9b58e81a3a412a59859c6df4568be7742cb7a215

声明:此文由 万全生活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