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新屯乡各村庄来历

了解万全的大事小情,敬请关注万全生活圈!精品资讯,每日推送。万全生活圈关注我们。

北新屯北堡

俗称“忻家屯”。据查,原名北忻屯,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至1627年),由旧村(位于新村东北12公理处,后称北忻窑,民国版《万全县志》中尚载有此村名,在冯家窑村下附出,后渐荒废。)迁此新建屯堡,故而名北新屯。新村以河为界,分南、北两片,该村地处河北,故名北新屯北堡。《宣镇西路志》上载有村名“忻家北”,归万全右卫管辖,应确指为此村。

北新屯南堡

俗称“忻家屯”据查,原名北忻屯,位于现址东北12公里处。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至1627年)迁到此地,因是新建村庄,故名北新屯。新村以河为界,分南、北两片,该村因在河南,故名北新屯南堡。《宣镇西路志》上载有村名“忻家南”,归万全右卫管辖,应确指为此村。现为北新屯乡政府所在地。

新 河 口

西路三卫六堡之一。据《县志》记载: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建村。因村东的河为“新河”(现名古城河),村北镇河台下旧设有关口,是由坝上进长城关隘入内地的必经之地,故称“新河口”。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筑城堡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守备周堂增筑南关,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砖包。城高三丈三尺,方二里二百二十步,设一南门,名曰迎恩门。因城堡距长城关隘新河口较近,故借关称堡名新河口堡,简称新河口。原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官军八百二十二名驻守,管下边台五座,分别是水泉台、平安台、镇水台、镇边台、中寨台;边墩三十一座;烽火台九座。我区著名明代边将侯大节即为本村人,崇祯二年任新河口守备,后因功升为山西固原副总兵。有明代苏志臯诗《新河口》诗专写新河口“羌笛连山起,寒声入汉疆。疮痍伤战斗,勋业重侯王。野草经霜白,胡云近塞黄。愁看青镜里,皓首似冯唐。”

小 麻 坪

据查,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至1861年)建村。因村南有一片小平地,适宜种白麻,故名小麻坪。该村背依明长城,过长城即为张北县之镇虎台村。村东北的“”等为地质构造隆起而成,山势险峻。明代有名的“虞台岭大战”即发生于此。民国版《万全县志》中载有此村名,在大麻坪村下附出。

大 麻 坪

据查,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建村。因距小麻坪近,又比小麻坪大,故称大麻坪。村西山脉为地质构造隆起而成,山势高险峻拔,所产橄榄石为全国之最好。民国版《万全县志》中载有此村名。

庙儿沟

据查,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建村。因座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山沟里,沟北小山上又有一座山神庙,为与洗马林的庙儿沟相区别,故又名东庙儿沟。民国版《万全县志》中载有此村名,在大麻坪村下附出。

红土沟

据查,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始建。因地处一条红土沟的北坡,遂取名红土沟。现址为后迁移新址。民国版《万全县志》中载有此村名,在大麻坪村下附出。

柳 东 河

俗称“柳墩子河”。据查,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建村。因位于古城河东,村北又有一片柳林,遂起名柳东河。民国版《万全县志》中载有村名“柳墩河”,在新河口村下附出。

水 泉 沟

据查,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建村。因地处山沟,又有泉水,故而借地形取村名为水泉沟。民国版《万全县志》中载有此村名,在新河口村下附出。

豆 茬 沟

据查,该村始建于清道光末年(公元1850年)。因地处一条长满山豆苗的沟里,故得名豆茬沟。民国版《万全县志》中载有此村名,在新河口村下附出。

东 柳 林

据查,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建村。因村周围原有一片柳林,且又位于西柳林村的东面,故取名东柳林。民国版《万全县志》中未载有此村名,

羊 棚 庄

据查,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建村。该地草场广阔,适宜放牧,这里人们以养羊为生,到处搭有羊棚,故而得名羊棚庄。

西永丰

据查,明末始建,因村内旧有古庙一座,正殿内有佛像三尊,中为六、七尺高之铜铸弥勒佛像(文革间被毁,据说当时砸成废铜六百多年,可见佛像之巨大),为红教喇嘛庙。故借庙称村,取名红庙儿。成书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宣镇西路志》上载有村名“永丰”,归新河口堡管辖,当指此村无疑。旧有堡墙四十丈,并有南门一座,堡内仅有古庙一座,村民都在堡外居住。后为和张家口市的永丰堡相区别,改称西永丰堡。村西南河西有我区著名的景点洪慈洞,当地人俗称“红寺洞”,有“上洞不饮下洞水”的民谚,我区著名的“洪兹洞惨案”即发生于此。

永 安 堡

据查,该村地处山梁嘴上,明末(公元1644年),民族英雄侯富江之妹侯英,在此与其兄共同抵御外族侵略,立下功劳。因侯英生前爱弹琵琶,当地人为了纪念她,取名琵琶嘴。《宣镇西路志》上载有村名“永安”,归新河口堡管辖,当指此村无疑。旧说“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至1820年)因该村位于古城河两支流的汇合处,屡遭洪水侵袭,为保平安,改名永安堡”与史实不符,仅是传说。村分南窑北窑,相隔一小沙河,北窑为新建村。

刘 虎 庄

据传,山西移民黄氏兄弟二人到万全定居,在乐田湾西山梁上分手,哥俩一东一西,各建立一村,都叫“黄家堡”,后为区分,分别称做“东黄家堡”、“西黄家堡”。据解放后第一版《万全县志》(1949—2005)载,该村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宣镇西路志》上载有村名“刘虎”,归新河口堡管辖,当指此村无疑。原传“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至1820年),因该村刘虎中举,刘家为扬其名,遂改称刘虎庄”之说当仅是传说,与史实不合。

西 柳 林

据传,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建村。因该地柳树成林,又位于东柳林西,故得名西柳林。《宣镇西路志》上载有村名“柳林”,归新河口管辖,应确指为此村。为与后建的东柳林村相区别,故在前加方位西而称西柳林。

宋 家 窑

据查,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有怀安一位姓宋的手艺人于此定居建村,因村民多住窑洞,借此冠以姓氏得名宋家窑。《宣镇西路志》上未载有此村名,当时或别有所称。乾隆十年《万全县志》上载有“宋家窑 距县二十五里”当确指此村。

罗 全 洼

据查,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至1627年),一个叫罗全的人到此耕种定居,后渐成村落,因地势低洼,故取名罗全洼。《宣镇西路志》上未载有此村名,当时或别有所称。

秦 家 窑

据查,明泰昌年间(公元1620年),由西腰站堡迁来一家姓秦的到此建村居住,后渐成村落,因村民多住窑洞,故得名秦家窑。《宣镇西路志》上载有村名“秦家”,归万全右卫管辖,应确指为此村。

何 显 庄

据传,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何氏由山西洪洞县逃荒于此定居,后渐成村落,因该地位置突出明显,故名何显庄。《宣镇西路志》上未载有此村名,当时或别有所称。

戴 家 房

据查,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至1861年),有秦家窑一戴姓人家代为耕种方便迁此定居,后渐成村落,故名戴家房。现村中仍以戴姓为多。民国版《万全县志》上载有村名“戴家窑”,而地图上标为戴家房,当确指此村。

马 连 滩

据查,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建村。该地原是长满马莲的一片滩地,故借此称庄,取名马莲滩。后因莲与连同音,改称马连滩。民国版《万全县志》上未载有此村名,而地图上有标注。

乐 田 湾

据查,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至1661年),第八屯一户姓孙的迁此山湾定居,因全家辛勤劳动和睦相处,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故得名乐田湾。乾隆十年《万全县志》上载有“乐田湾 距县三十里”当确指此村。

温 北 沟

俗称“温北家沟”。据查,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山西温氏移民到此开荒定居,渐成村落,因地处北山沟,故称温北沟。现址为2000年新迁。乾隆十年《万全县志》上载有“温北家沟 距县十八里”当确指此村。

窑 儿 湾

据查,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陈家沟有几户人家迁此山湾筑窑定居,故取名窑儿湾。《宣镇西路志》及其后乾隆十年《万全县志》上均未载有此村名,当时或别有所称;民国版《万全县志》上载有此村名,在顾家沟下附出。

顾 家 沟

据查,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万全城一顾姓人家到此山沟租种定居,渐成村落,遂冠以姓氏取名顾家沟。《宣镇西路志》上载有村名“顾家沟”,归万全右卫管辖,应确指为此村。

红旗扬沟

俗称“黑其牙沟”。据查,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至1861年),有个叫郝起羊的人从万全城到此山沟开垦谋生,故名郝起羊沟。后因郝起羊与黑其牙相讹,称为黑其牙沟。文革期间,称“要革命红旗,不要反革命的黑旗”,1966年经县批准,更名为红旗扬沟。民国版《万全县志》上载有村名“黑其牙沟”,在北忻屯下附出。但书中附地图中所标注位置与现村庄地址差异很大。

Hash:bc3f067c04642fe3cac422290ea60056fc280bce

声明:此文由 万全生活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