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年东街之天后宫的故事

傍晚,行走在百年东街,华灯初上,看浈江滔滔不绝。扶栏遐想: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城市,诞生了张九龄、余靖等历史人物,2100多年的建城史留下了无数的人文典故和历史故事。

原来的东街吊脚楼

我们休闲的百年东街,不就是一部历史故事集吗?

东街为什么会建有天后宫

韶关(旧称“曲江”)建于西汉高帝年间,“始卜东河,继迁西河”,后因“不胜水患”,五代后梁乾化元年,录事李光册迁城中州(今市区);后唐天成元年,刺史梁裴开始筑建韶州城墙。

韶州府署建在北城隅(今市政府),韶州府署前的青石街东出口是相江门,凡有来韶的京都官员,大多乘坐官船沿浈江走水路,停泊相江门码头登岸。韶州知府和官员则前往相江门的城门口恭敬地迎接。所谓“皇恩浩荡”,后将相江门改名为“迎恩门”。

《百年老街》现东街原址。摄于上世纪20年代

咸丰年间,迎恩门码头建造了一座天后宫,改叫“天后码头”。天后码头是东街最古老、最大的一个码头,宽有七八米,约有60多级步阶,是用厚实坚固的青石板块铺筑,故而能够上百年保持完好,过去除了官船停泊,较大的运输商船也都停泊在那里装卸货物。

粤汉铁路开通之前,北江水系是南北交通的主要干线。韶关东堤沿浈江上游,北跨珠玑巷、梅关,入赣江、长江水系,再过京杭大运河,可沟通中原;沿浈江下游,南连北江、珠江,直抵珠三角腹地。清朝直到民初,这里的江面上千帆竞发,沿岸商贸活动十分繁忙,是粤湘赣三省交界处最繁华的商贸场所,开设的货庄、商行有上百家之多。这些商行、货庄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靠河的一面都是 “吊脚楼”。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货船可以直接驶入吊脚楼下,而楼下装有一扇活动门,可以很方便地将船上的货物吊到楼上再转运至陆地其他地方。

天后是船民的保护神

韶关学院王焰安教授在《北江流域水神崇拜的考察》中考证:广东与中原的政治与经济交往早在先秦乃至先秦前就开始了,在没有公路和铁路等现代运输设施的年代,人员的流动、物资的运输主要是靠北江水运。凡北上的物资和人员先经水运到大庾岭脚下,再由人挑抬而翻过大庾岭;而南下广东的物资则由人挑抬到大庾岭南麓,再由北江运输到珠江三角洲。大庾岭梅关古道开通后,随着海上贸易的进一步拓展,北江的运输更为繁忙,一大批原在珠江三角洲从事海上捕鱼的船民,见运输比捕鱼更有利润,便转而从事运输。

据清光绪元年《曲江县志》记载:韶州古代有天后宫,“天后宫在城北凤翅角,咸丰四年红匪(太平天国红巾军)穿扰,官绅诣庙奉神行像于北门城楼,贼每见串楼中有神来往,指挥遂奔溃。事平卜请回庙,不协,遂因城楼立龛以祀。今春秋二祀在本宫致祭,圣诞在城楼行台致祭。又庙在湘江门外,咸丰年、同治年迭次重修。”清代诗人欧樾华写有《北城天后元君圣诞疏》,据载:“天后神庙每岁春秋仲月上祭日致祭。”

由此可见:天后原本是珠江三角洲从事海上捕鱼的船民的保护神。江上运输虽比海上捕鱼相对安全一些,但风险依然很大,经常也会遇到风浪和土匪的威胁,于是,他们就带着他们的天后保护神,来到了北江流域从事水上运输,久而久之,他们将天后的神像由船上移到岸上,建起了天后庙,天后信仰也由船民而泛化到北江流域的普通民众,天后的神职也从海神变为了江神。

据地方文献记载,光是清代的韶州城就有两座天后宫或天后行宫,烧香膜拜的人络绎不绝。

天后宫的踪迹已无处寻找,但百姓向往国泰民安的祈求是代代相传的。

“粤康码”使用指南

↓↓↓

↑↑民法典公益宣传片↑↑

文字: 秋实

图片:资料图片

编辑:肖声扬 校对:李新有

责编:张艳萍

Hash:fac418f45ca41d65b56f4b0a2c9ede83cd26f017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广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