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型帮共体助力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融媒体新闻行动④ ║三门篇

低收入农户增收增幅全省第一背后的故事

——26县帮共体三门团组帮扶见闻

三门县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三门湾畔,是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州沿海产业带的重要节点。在由省审计厅为牵头单位的帮共体三门团组的帮扶助力下,三门县抓住裂变发展机遇,努力实现后发赶超。近日,记者走进这个背山面海的滨海小城,探访帮扶故事。

整合资源建品牌 抱团发展显活力

漫步在三门县沙柳街道船帮里村,一幢幢农家小院栽红植绿,一幅幅生动的墙绘让人移不开眼。在村文化广场前,村民们闲话家常;不远处的一方方养殖塘里,养殖户们正在埋头作业,俨然是个农、渔、文、旅多产融合发展的美丽渔村。

船帮里村,2018年由原外黎、大周、东头、卢加塘等4个村调整合并而成。刚并村的时候,村“两委”班子成员调整较多,村内事务很多都一团乱麻。“好在这一年,省里新一轮结对帮扶工作团组来到了我们村。”船帮里村党总支书记周德溪说。

“我刚来村里那会,村里刚完成行政村调整,组织工作很不顺畅,加之前几年村子负债运行,是个典型的空壳村。”省审计厅派驻帮扶干部、沙柳街道党委副书记张仁欢是船帮里村的驻村指导员,他告诉记者,四个村同依一座山、共傍一座港,地缘相亲,产业相似,若是“单打独斗”,竞争力有限。“如何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实现优势互补?是当时村里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张仁欢说。

并村前,各村种植白枇杷、养小海鲜,但自产自销、各自为战,形不成气候。帮扶团组花费了近2个月走访调查,与村里多番商议,最终决定成立“船帮里”公司。“我们希望通过对村庄建设进行重新布局,改变以往‘散兵作战’的模式,对农产品等进行统一包装销售,并着力打造全域美丽田园综合体。”张仁焕告诉记者,依托“船帮里”这一品牌,村里先后谋划了村办农家乐旅游接待中心等多个建设项目,并将村民的枇杷青蟹等农产品统一销售,同时开拓线上市场,迈出了“改头换面”的第一步。

“原来我们的海鲜、枇杷都是等批发商上门收购,利润微薄。现在好了,通过村公司统一销售,我们赚的多多了。”村民周俊说。

帮扶团组了解到当地枇杷皮薄多汁,成熟期常常供不应求,可因资金欠缺等原因,村里有大片山地无法开垦的情况后,多方争取资金,帮助村民开垦荒山,种植优质枇杷树,建立了“扶贫枇杷园”。枇杷园占地60余亩,每年能为每户低收入农户增收2万余元。

美丽经济巧转化 集体经济破百万

船帮里村除了发展农、渔产业外,在帮扶团组的帮助下,当地还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笔架山步道、巡检司古城墙等基础设施项目先后落成。

“今年暑期,许多上海江苏过来的游客,来我们这里体验渔家生活,自己捕捞,自己烹饪,还可以在笔架山上徒步登山,在观景平台上看日出日落。”船帮里村党总支委员周德官告诉记者,目前,村内的旅游接待中心——鲜甜坊已基本建成,全村共有20余家民宿150多个床位。

与笔架山隔山相望的“栖心谷”景区,是船帮里村精心打造的乡村旅游景点,而出入这里必经的一座桥,由于年久失修,大车无法通行。驻村指导员张仁欢在了解情况后,多次向交通运输部门反映情况,协调勘测部门设计研究,完成了修缮立项工作。“工程总投资580万元,我们争取到专项补助资金260万元。”张仁欢告诉记者,目前,大桥的基础建设已初步完成,修缮完成后,将大大方便车辆出“栖心谷”景区。

近3年来,船帮里村以全域旅游为导向,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深入挖掘船帮文化、海防文化和小海鲜文化,依托海洋文化礼堂、海洋文化长廊等载体,举办了蒸笼宴、生态运动会、文化节等文体活动,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

如今,随着“船帮里”品牌的逐渐打响,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已然蝶变成了年集体经济收入近百万元的富足村,一个集民宿、餐饮、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中国美丽渔村”也已脱颖而出。

十二单位齐发力 各显神通促增收

船帮里村的“脱胎换骨”,是帮共体三门团组实施系列帮扶行动的一个缩影。

团组成员浙江海事局根据结对村三门县沙柳街道板樟山村的资源要素和优势,帮助实施竹林土鸡生态养殖项目,利用村里20亩集体竹林资源,发展竹林土鸡生态养殖,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8万元,建成5个鸡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低收入农户每人获得1000元以上分红。

团组成员省交通运输厅依托厅属媒体平台,为三门农产品带货直播,对当地旅游、土特产进行宣传推广,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10万余人。

“今年,我们还争取到了6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全县的养殖塘升级改造,以及相关数字化养殖试点建设。目前第一批资金已到位。”张仁欢告诉记者。

三门鸿嘉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在船帮里村经营一个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该基地是2019年由帮扶团组对接引进的。“我当时在全县辗转多地,为新基地选址,很感谢帮扶团组领导的牵线,让找找到了这块地方,这里的水质和环境都很好,租金又合理,可遇不可求的。”公司负责人杨治表示,今年基地共投苗600多万尾,7月第一批产量达到5万多公斤,创收近300万元。

该项目的落地,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近20万元的收入,还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养殖技术与优质种苗,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

据统计,自帮扶团组成立以来,12个成员单位共启动帮扶项目21个,落实资金1227.7万元;协调省级帮扶项目10个,落实资金1595.88万元;帮扶低收入农户218户。

去年,三门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2052元,同比增长18.8%,增幅居全省第一。

记  者:杨 怡

本期编辑:郑亚楚

Hash:f43059a522a859daace8b62ac7c77a79c4a14cda

声明:此文由 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