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一把葵扇,传递家乡情怀

本月21、22日,来自省内20名大V以及近10家新闻单位记者,参加了由江门市委网信办、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大V走侨乡,感受江门红”活动,大V们打卡新会葵博园,体验新会葵艺传统文化

“新会素有‘葵乡’之誉,在20世纪70年代,新会葵扇风行全国,人们拿着一把葵扇,在家门口乘凉,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新会葵博园是反映葵乡新会葵文化的主题公园,走进新会葵博园,讲解员介绍了新会葵扇的历史,勾起了大V们儿时的回忆。

大V“花小姐”在生活日志微博中写道:“一把葵扇,是多少广东孩子的童年回忆,忆苦思甜,当有葵扇一席之地;童年的夏天,家里就靠这一把把的葵扇散热降温;走访新会葵博园的时候,看到葵扇编织、合扇、烙火画的过程,蓦然想起从前的时光,村里的奶奶们坐在村口,扇着这一把葵扇。”

大V“天意人心”在微博中写道:“小时候,长辈们常常一手扇着葵扇,一边哄着儿时的我们睡觉。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葵扇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知道何时已经消失了。”

新会葵扇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凝结新会人民智慧的葵艺品,如今却发扬光大。在新会葵博园,一把把精美绝伦的葵艺品,融汇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于一体。这些具有高超造型艺术和精湛编织技巧的艺术品,寄托了新会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深受各地游客的欢迎,并漂洋过海,传递家乡的情怀。

据了解,新会葵扇制作技艺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由于新会产的葵叶大而不开裂,色泽光洁,体质轻盈,因此便于能工巧匠们在扇面绘图、烙诗等。过去,新会有30多家葵艺厂。1958年,周恩来总理到新会葵艺厂视察,称赞“火扇葵画是优秀的传统工艺”。“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愈鬼斧,巧夺天工”是郭沫若先生对新会葵艺的赞誉。如今,饱经千年沧桑的葵扇工艺得到保护和继承,并焕发出迷人的神采。

在新会葵博园,90后青年余惠云向大V们表演火扇葵画技艺,她手持特制的电热笔,在葵扇上制作一幅“小鸟天堂”画作。在薄如纸的葵扇面上,余惠云用烙画笔勾勒出一条条焦黄色的线条,烧得通红的铜笔尖所烙之处,冒起丝丝轻烟。随着火笔的不断游走,不久后,在葵扇表面逐渐显露出一幅“小岛天堂”山水画。

据了解,余惠云是新会高级技工学校葵艺专业的首批学生,余惠云毕业后选择留校担任葵艺专业教师,成长为新会葵艺制作技艺传承人。2018年10月,余惠云创办了葵匠文化传播中心,正式入驻葵博园,并担任传承工作,开设葵艺系统培训,从2018年至今,共有3万多名学生接触、体验到了葵艺的魅力,其中有几十人更是长期坚持进行葵艺学习。

“我的梦想就是希望葵艺一直传承下去,我愿意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而不断努力奋斗,我坚信葵艺是我们需要的优秀文化,肯定葵艺、珍惜葵艺,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余惠云说。她表示要让葵艺走入更多人的生活,焕发葵艺的生命力。

新会葵艺制作技艺引起大V们的感叹!大V“天意人心”在微博中写道:“来到新会葵博园,得以重新认识这种工艺。新会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在传统的葵艺创作中不断开拓创新,丰富葵艺品种,使葵制品由单一的葵扇发展到葵篮、葵帽、葵席、葵坐垫等多个品种,葵扇也由原来的玻璃扇、火画扇、漂白绣花扇等100多个品种,创新发展达500多个品种,为新会赢得‘葵乡’的美誉,带动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文生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文生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王其琪

Hash:47c446561787de24a9b9aa01bc50dcd3aaba90fb

声明:此文由 广州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