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溪八景之五-[“双坑鱼跃”跳龙门 ]

安溪西北部安南永交界处,群山拥抱间,有一处约二十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古称安溪县崇善里东溪乡。现为美洋、东洋、深洋、洋中、溪榜五个行政村的大乡社,名曰:东溪。

发源于西北部深山的三条溪流环绕东溪在水尾宫口汇合,清澈的溪水一路欢歌,向南冲出水尾宫口,经九曲回转二公里处,又和官岭溪汇合,交汇处河床平缓,奇石多姿,青山绿水狮山回眸,象山雄踞,俗称“狮象锁水口”。站在交汇处,眼前满目青山,树木葱茏,清流不见去处,溪底白云蓝天,游鱼穿梭其间。这就是先贤指点的东溪八景之一,“双坑鱼跃”。

阳春三月,春雨水丰,汇流处丅字形溪口水流倒灌,自然生成一夹长浅潭,官岭溪水奔涌而下,交汇处滚浪飞花,声和韵美,游鱼穿梭其间,引得路人驻足围观。在潭崛头村民用米箩架在水面,游鱼溯流而上,正是鱼跃龙门。一跃而起的鱼儿又被水流倒冲跃在箩上,活蹦乱跳几下就翻出鱼肚白不动了。俗云:鱼儿离不开水,浅箩水花还可保住鱼的鲜活生命。据说发山洪浊水之日,还逮到二斤多重的珍稀溪鳗。而这处架箩而渔的所有权,约定俗成归官岭人所有。实乃近水楼台先得鱼也!

在东溪未通公路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社员到佛口(金谷)购买农资、化肥、农药全靠壮年劳力担担,一付“扁担布袋”赶早出门。沿溪边古道走到双坑口天刚蒙蒙亮,听老宗伯讲述,晨曦下深潭大鱼跃出水面,长达七尺,估重百斤。也听说过双坑口深潭游鱼化龙,群龙共舞,激浪排空的壮丽美景。据说只有忠孝之人才有缘得见的神仙故事。

沿溪边山道弯弯,双坑口是东溪人世代不灭的记忆。溪边有一避雨亭可供路人歇息。据传说,古代州官府尹大人,都识地理重礼教,看双坑口的狮象镇地灵异,都纷纷下轿步行,才敢入东溪圣地。就近现代东溪都英才辈出,有官至副国级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致公党中央原主席罗豪才;国民革命军少将陈铮;中共安溪县第一个党员、党团支部书记陈体;老革命家、著名军旅女作家莫耶等等。印证了东溪地灵人杰。

还有有一真人真事值得一提,上世纪七十年代,东溪一少年宗叔农忙时到山外亲戚家帮工,血气方刚的魁梧少年和邻家花季少女李姑娘一见钟情,姑娘家父母嫌东溪山区坚决拒绝,无奈两少年一往情深,两情相悦,铁心相伴终生,约定某日黄昏在双坑口避雨亭相会,姑娘倾情义无反顾嫁入东溪,男恩女爱,白手起家共创和美家庭,至今成为美谈。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等十多位少年到蓬莱求学,学校离家四十里,一头番薯一头米,周六下午赶回家,周日午后回校急。双坑口避雨亭是我们这些山村少年必经的第一驿站。在此歇息,山风拂面,气爽神怡,喝东溪甘泉,看“洛阳”撒网,侃“陈三五娘”,谈人生理想。至今乃记忆犹新。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除了能吃饱稀饭、粗粮已算“大康”。想吃肉要凭票,唯独捉鱼算山民“自力更生”。时值农闲,父辈们就相约下溪捉鱼,双坑口有溪流分叉的地理优势,来个筑水引流,从上而下通溪洗,收获满满!曾记得能收获锦鲤、石斑、土鳖、赤鲫、光鱼,还有会叮人的黄公鱼。

随着时代的发展,1973年开通沿村公路。是一个时代的跨越,古道已日渐隐去。双坑口的地貌变迁,左有水力发电厂一座,右是雄伟的机砖工厂,田园已成“茶叶大观园”。青山依然绿,“鱼跃”成记忆。沿东溪更是难觅鱼族踪影!

有几种说法:东溪多处筑坝引流发电,大落差阻断鱼儿溯源繁衍;一说农药过量致水生鱼虾绝育;也有议因过度开发、基建开山炸石导致水土流失,泥石抬高河床,环境不适鱼族生息。

我想是这些鱼儿毅然惜别故土,带一片乡情,顺东溪清流入晋江大海。这就是新时代的“游鱼化龙”吧!

2020.6.14日陈清木写于福建泉州

备注:

洛阳撒网:东溪有一渔夫,名叫洛阳,经常在双坑口网鱼。

Hash:8f81478788863877243ca103bfe26acdaa8778e9

声明:此文由 东溪资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