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8年南宋朝廷行军路綫考论

“”

ID:zhaoshizongqin

常回家看看

投稿

编辑 | 趙英雄

关于南宋末二帝行朝之史实,陆秀夫记录甚悉,崖门海战时,书交礼部侍郎邓光荐。元大德初,光荐卒,其书存亡无所知,故海上之事,世莫得其详。

对于1278年(景炎三年、祥兴元年、至元十五年)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护卫南宋末二帝的行军路线,存在不同的说法。有些志书、文章说,宋军只在珠江口一带活动。还有人说,“趙昰死在珠江口的碙(硇)州”① 。这和笔者的印象与记忆不一样。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反复翻阅了有关的正史和志书,实地考察了新会崖山、阳江海陵岛湛江硇洲岛,以及香港九龙陆丰甲子门、汕头南澳岛等地的南宋史迹,经过细心整理、推敲、分析和研究,草拟此文,力求系统地如实地描述当年宋军的行动路线。给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正确认识这段历史的基本资料。

1278年宋廷行军路线分前后两段:前半段的主导权为陈宜中操控,目的地是占城。后半段的主导权为张世杰、陆秀夫操控,最终目的地是是新会的崖山。

碙洲的语义:碙洲与碙州不要鱼目混珠。洲与州语义不同,前者为陆洲、沙洲地名用词,后者是行政州用词及其州治地名用词。

碙洲的地理位置:碙洲既不是今天叫新会的冈州,也不可能是香港的大屿山(大奚山)。大量史料证据表明,碙洲是化州吴川的硇洲岛,即今之湛江市东海区硇洲岛。

一.史籍摘录(略,见附件一)

笔者从《宋史》、《续资治通鉴》、《趙氏族谱》、《崖山志》、《新会县志》、《吴川县志》等史志文献中,较完整地摘录了有关南宋末二帝1278年于两广沿海行军路线的资料,列于附件一。

二、1278年史志对宋军在化、雷一带行军的描述

景炎三年、祥兴元年(1278年),史志资料对南宋行朝军队在广西化州、雷州沿海一带的活动,有一些具体的描述,现引录并分析如下:

1、“景炎三年春,帝次于化之碙(硇)洲。” ②“十五年正月,张世杰遣兵攻雷州,不克”③。《崖山志》和《宋史》中写得很清楚,1278年春,南宋行朝已兵至化、雷一带。不在广东,而在广西。(南宋时化、雷、高、廉、钦、琼六州均属广西。)上为张世杰一攻雷州。

2、“三月……昰欲往居占城,不果,遂驻碙洲,遣兵取雷州。曾渊子自雷州来,以为参知政事、广西宣谕使” ③。“三月乙巳(廿二),广南西道宣慰司招降雷、化、高三州。宋都统凌震及转运判官王道夫复广州。宋主迁驻碙洲,曾渊子至自雷州,以为参知政事、广西宣谕使。时渊子起兵据雷州,元帅府谕降,不听,进兵攻之。渊子奔至碙洲,遂有是命。”④曾渊子1276年于临安曾任枢密副使,后免官赴广西;三年春,听说朝廷兵至,起兵据雷州,因元兵大军攻打,不敌而奔硇洲;后升观文殿大学士,充端宗山陵使,在崖山为端宗督造陵寝。上为张世杰二攻雷州。

3、(五月)“时碙洲粮少,乃遣人征粮于琼州,海道滩水浅急,艰于转运,别取道杏磊浦以进,雷州总管蒙古特以兵邀击之。” ④可见硇洲与琼州之距离不很远。证明史书上说的碙洲是吴川硇洲而非东莞大奚山或珠江口的碙州。如果南宋行朝是驻军于香港或珠江口一带,不可能到海南岛远道征粮。

4、“五月癸未朔,改元祥兴。乙酉(初三),升碙洲为翔龙县。遣张应科、王用取雷州,应科三战皆不利,用因降”③。“宋遣张应科、王用将兵取雷州,应科三战不利,用遂降”④。“五月初一,宋卫王趙昺即帝位于硇洲,改元祥兴,升硇洲为翔龙县,隶属化州。”⑤吴川硇洲升为翔龙县,隶属化州,合情合理。人为陧造出来的位于“珠江口的碙(硇)州”或东莞大奚山碙(硇)州不合情理,此州非彼洲。碙(硇)州更不可能是冈州,冈州只会降为翔龙县,哪来州升县的规约呢?可见所谓“珠江口的碙(硇)州”乃无稽之谈。上为张世杰三攻雷州。

5、“六月丁巳(初五),张应科再战雷州,遂死之” ③。“六月丁巳,宋张应科收兵复战,败死。张世杰悉众围城,城中绝粮,士食草,史格漕钦、廉、高、化诸州粮以给之。世杰引还。” ④上张世杰四攻雷州。资料所述战事,表明宋军驻地与广西雷、化、高、廉、钦、琼诸州的关系,它说明宋军大本营硇洲应在广西化州而非广东珠江口。

6、(六月)“己未(初七),昺徙居崖山,升广州为翔龙府” ③。“己未(初七),宋主迁驻新会之厓山。时诸军泊雷、化犬牙处,而厓山在新会县南八十里大海中,与石山对立如两扉,故有镇戍,张世杰以为天险可守。” ④这条史料告知我们三点:第一,当时宋军驻札在雷、化犬牙之处的硇洲;第二,六月初七,宋廷从广西吴川硇洲迁往广东新会崖山;第三,宋廷升广州为翔龙府。由上可知,1278年的上半年,南宋行朝基本上是在广西沿海一带活动。其中三月至六月,在吴川硇洲建造行宫,作为大本营。

三.湛江硇洲岛南宋史迹

今天的湛江市东海区硇洲岛(两个镇:硇洲、淡水),就是当年的吴川碙(硇)洲岛。

硇洲岛今天仍有不少南宋史迹:宋皇城、宋皇井、宋皇亭、宋皇碑、宋皇村、赤马村、翔龙书院、南下誓师纪念碑。在西园、黄屋、那林、北港王安四村分别为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罗文通四人建平天、调但等祠庙,纪念和表彰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1、南下誓师纪念碑。1277年南宋景炎二年十二月末,端宗、陈宜中、张世杰一行到达吴川硇洲岛,在硇洲岛东南面的海边举行了一次继续南下的誓师大会,并竖立一座南下誓师纪念碑,今仍存遗碑(见附件二 图一,图二)。

2、宋皇城(行宫)。宋皇城遗址位于宋皇村旁,距淡水镇3.5公里。此城宽约 180米,纵深约120米,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这里曾经是南宋末二帝端宗趙昰、怀宗趙昺和杨太后的行宫。宋皇城毁于元末海寇麦福之手。今仍存城墙遗址二段:一段为北面横向,残长10米,残宽2.5米,残高0.9米,均用不规则的青石筑垒,中间填土。

3、宋皇村。宋皇村位于宋皇城旁边,今属硇洲镇宋皇管区。村民为了纪念南宋皇帝曾经驻跸于此,遂将村庄命名为宋皇村。

4、赤马村。赤马村位于宋皇城附近,今属硇洲镇宋皇管区。因当年宋帝的一匹赤棕色的座骑被圈养在这个村庄,村民为纪念这一史实,遂将村庄命名为赤马村。

5、宋皇井。宋皇井位于宋皇城南侧,旁有一棵大榕树,井为八角型,井深不到2米,井水甘美清澈,出水量不减当年。(见附件三 图三,图四,图五)

传说,南宋大军初到硇洲岛时,兵马找不到饮水,干渴难熬,境况窘迫。正在无计可施之时,宋皇的坐骑忽然在不远处仰天长嘶,人们不约而同地望过去,只见此马用蹄子不仃地刨土,不久便扒出一个小坑。这时竟有一股清泉从坑中涌流出来,于是,宋军便在此处建了一座八角型的水井。后人称之为宋皇井、八角井马蹄井。

6、宋皇亭。宋皇亭是明清时期为纪念宋皇城史迹而建造的,属于纪念性建筑。该亭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但遗迹尚存。

7、翔龙书院。1278年五月,宋帝昺即位,升硇洲为翔龙县,陆丞相给皇帝造了一间“御书院”。明清时期不断扩建,取名为翔龙书院。翔龙书院为封建王朝培养了不少文人学士,在高、雷一带颇负盛名,翔龙书院的石匾至今仍保存在硇洲镇文化站。此匾乃清代状元、吴川学子林召棠亲笔题书。

8、宋皇碑。宋皇碑位于宋皇井右上方附近的坡地上,由于经受数百年风雨侵蚀,碑文字迹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了(见附件四 图六)。另说,此碑是记载明朝万历年间重修翔龙书院实况和历史渊源的一块石碑(碑文内容可参见《高州府志》)。

9、陆秀夫庙。在硇洲镇北港管区黄屋村,有一座颇具规模的神庙“调蒙(读粉)宫”。这是硇洲群众为纪念南宋丞相陆秀夫所建的庙宇——陆秀夫庙。

陆秀夫庙屡破屡修,屡塌屡建。1986年,黄屋村群众第三次集资重建了陆秀夫庙,这充分反映了硇洲人民对陆秀夫的无比崇敬和真心爱戴。走近陆秀夫庙,庙门口刻着一副醒目的对联:

亘古忠贞昭宋史 于今泽德着硇洲

进入庙堂,又有一副歌颂陆秀夫赤胆忠心的对联:

节气凌霜万古长思大宋 丹心贯日千秋未灭孤忠

庙堂正中的陆秀夫塑象,神采奕奕,正气凛然,令人肃然起敬。

另外,在西园村有文天祥庙,在那林村有张世杰庙,在北港王安村,有罗文通庙。硇洲人民以他们的特有方式,永远悼念南宋的英烈!

四.寻回和复原当年宋廷的行军路线

景炎二年(1277)十一月末,端宗一行自东莞秀山往南退至香山沙涌,暂宫于马南宝家。十二月壬申(十八),刘深追至,世杰拒退之。丙子(廿二),端宗至井澳(横琴岛),狂风坏舟,几溺死,遂成疾。丁丑(廿三),刘深追昰至七州洋(高栏列岛一带?),执俞如珪以归。陈宜中带领宋军沿海边往南撤退,过新会、阳江、电白,约于十二月末或正月初到达吴川硇洲。

稍事休整,陈宜中决计南下赴占城,乃于硇洲岛东南海边召开南下誓师大会,并在海边立了一座《南下誓师纪念碑》。

1278年景炎三年戊寅虎年正月,宋军南下占城前,世杰佯攻一下雷州,以乱敌辨。接着,宜中、世杰奉端宗沿海边继续南行,次谢女峡(琼州海峡),复入海,至七里洋(北部湾),欲往占城(交址国南、真腊国北,今北越、老挝之地),不果。

在七里洋,宋廷出现了战略性分歧:陈宜中要把宋军带到占城,而“宁可死在国土,不愿生在外邦”的广大热血官兵拒绝南行。于是乎,陈宜中托名请救兵先往占城谕意;张世杰、陆秀夫于海上等了一段时间后,不见宜中回来,就领着大部队回师返航。

三月乙巳(廿二),……张世杰迁端宗驻跸吴川硇洲,建行宫。曾渊子自雷州至,授为参知政事、广西宣谕使。

此前(二月左右),曾渊子听说宋军到来,起兵占据了雷州,后又被元兵攻陷,再打听到端宗的驻地,转至硇洲。(南宋时高、化、雷、廉、钦、琼六州属广南西路)

得到曾渊子的情报,张世杰遣兵二攻雷州。端宗病情日重。

四月戊辰(十五),端宗殂于硇洲,年十一。庚午(十七),众又立卫王昺为帝,以陆秀夫为左丞相、端明殿大学士、枢密使,文天祥为右丞相,张世杰为太傅、枢密副使。

五月癸未朔,改元祥兴。乙酉(初三),升硇洲为翔龙县。

时硇洲粮少,乃遣人征粮于琼州,海道滩水浅急,艰于转运,别取道杏磊浦以进,元雷州总管蒙古特以兵邀击之。

世杰遣张应科、王用三攻雷州,应科三战皆不利,王用降元。

六月丁巳(初五),张应科收兵四攻雷州,败死。张世杰悉众围城,城中绝粮,士食草,元史格漕钦、廉、高、化诸州粮以给之。世杰引还。

南宋行朝驻跸硇洲前后约四个月(三月下旬-六月上旬),另说六个月(1-6)。

己未(初七),帝昺徙居崖山(有资料说,初七离开硇洲,廿三到达崖山),升广州为翔龙府。此时官民兵尚有二十余万。世杰遣士卒入山伐木,筑军房三千余间,行宫三十所,名其正殿曰“慈元殿”,杨太后与帝昺居之。造舟楫,制器械,行草市。秀夫正色立朝,尚书大学章句训导幼帝。时四处义士豪杰,举义回应崖山,大群数万,小群数千,忠心卫国,誓保宋室江山。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作者赵英雄。

己巳(十七),有大星东南流坠海中,小星千余随之,声如雷,数刻乃已。

己卯(廿七),元遣都元帅张弘范、副帅李恒南下征崖山。

八月己巳(十八),诏加文天祥少保、信国公,张世杰越国公。壬申(廿一),以姚良臣为右丞相,夏士林参知政事,王德同知枢密院事。

端宗灵柩还殡于香山马南宝家庙,以观文殿大学士曾渊子充山陵使,于崖山建造陵寝。

九月壬午朔,(另说,闰十一月?),葬端宗于崖山寿星塘永福陵(今殁其址)。

行军路线对比:

史书 井澳→谢女峡─→七里洋───(占城)──→吴川碙(硇)洲→厓山

正  横琴→琼州海峡→北部湾───(北越南部)→湛江硇洲──→崖山

误  横琴→香港九龙→澳门七洲洋─(石岐)──→珠江口碙州─→崖山

注释:

①《宋末皇帝趙昰死在哪里?--读新会志书引起的疑问》伦海滨;载于《新会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辑

②《崖山志》,明万历卅五年(1607年)新会黄淳纂

③《宋史·卷47·本纪47》

④《续资治通鉴·卷183、184》

⑤《吴川县志·大事记》

参考文献:

⑴《宋史·卷47·本纪47》

⑵《续资治通鉴·卷183、184》

⑶《崖山志》明万历卅五年黄淳纂

⑷《新会县志》清康熙廿九年贾雒英纂

⑸《崖门水域宋元沉船的初步考察》陈智超《宋史研究论文集》1992年年会编刊

⑹《宋史》文天祥传 陆秀夫传 张世杰传 刘鼎孙传等

附件一:史籍摘录

附件二:图一 图二 硇洲南宋史迹:南下誓师纪念碑

附件三:图三 图四 图五 硇洲南宋史迹:宋皇井

附件四:图六 硇洲南宋史迹:宋皇碑

附件五:附古人诗二首

附件一:史籍摘录

(一)、《宋史·卷47·本纪47》

[补:十二月壬申(十八),“刘深袭井澳,世杰却之。”先胜后负。]

(1277年)“十二月丙子,昰至井澳,飓风坏舟,几溺死,遂成疾。旬余,诸兵士始稍稍来集,死者十四。丁丑,刘深追昰至七州洋,执俞如珪以归。”

(1278年)“十五年正月,大军夷广州城。张世杰遣兵攻雷州,不克。”

“三月,文天祥取惠州,广州都统凌震、转运判官王道夫取广州。昰欲往居占城,不果,遂驻碙洲,遣兵取雷州。曾渊子自雷州来,以为参知政事、广西宣谕使。”

“四月戊辰,昰殂于碙洲,其臣号之曰端宗。庚午,众又立卫王昺为主,以陆秀夫为左丞相。”

“五月癸未朔,改元祥兴。乙酉,升碙洲为翔龙县。遣张应科、王用取雷州,应科三战皆不利,用因降。”

“六月丁巳,张应科再战雷州,遂死之。知高州李象祖降。己未,昺徙居崖山,升广州为翔龙府。”己巳,有大星东南流坠海中,小星千余随之,声如雷,数刻乃已。己卯,都元帅张弘范、李恒征崖山。

(二)、《续资治通鉴·卷183、184》

(1277年)“十二月丙子,宋主至井澳,飓风大作,舟败,几溺。宋主惊悸成疾。旬余,诸军士稍集,死者过半。刘深攻井澳,宋主奔谢女峡,复入海。深追至七里洋,击败之,获宋主之舅俞如珪。宋主欲往占城,不果。” “时陈宜中入占城,日候其还朝,竟不至。”

“三月乙巳,广南西道宣慰司招降雷、化、高三州。宋都统凌震及转运判官王道夫复广州。宋主迁驻碙洲,曾渊子至自雷州,以为参知政事、广西宣谕使。时渊子起兵据雷州,元帅府谕降,不听,进兵攻之。渊子奔至碙洲,遂有是命。”

“夏四月戊辰,宋主殂于碙(硇)州,年十一。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以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郡?”乃与众共立卫王昺,年八岁矣。上前主谥曰裕文昭武愍孝皇帝,庙号端宗”。 时陈宜中入占城,日候其还朝,竟不至。

“五月癸未朔,宋改元祥兴。时碙洲粮少,乃遣人征粮于琼州,海道滩水浅急,艰于转运,别取道杏磊浦以进,雷州总管蒙古特以兵邀击之。” “宋升碙洲为翔龙县”。

“宋遣张应科、王用将兵取雷州,应科三战不利,用遂降。”

“六月丁巳,宋张应科收兵复战,败死。张世杰悉众围城,城中绝粮,士食草,史格漕钦、廉、高、化诸州粮以给之。世杰引还。”

“己未,宋主迁驻新会之厓山。时诸军泊雷、化犬牙处,而厓山在新会县南八十里大海中,与石山对立如两扉,故有镇戍,张世杰以为天险可守,乃遣人入山伐木,造行宫三十间,军屋三千间。正殿曰慈元,杨太妃居之。升广州为翔龙府。时官、民兵尚二十余万,多居于舟,资粮取办于广右诸郡、海外四州,复刷人匠,造舟楫,制器械,至十月始罢。”。

八月己巳,宋加文天祥少保,封信国公,张世杰封越国公。壬申,宋以姚良臣为右丞相,夏士林参知政事,王德同知枢密院事。“九月壬午朔,宋葬前主于永福陵。”

(三)、谱志资料

1、三江趙锡年编《趙氏族谱》载:“世杰复迁帝于碙(硇)州(吴川县南海中),帝病日重,竟崩于碙(硇)州行宫。”

2、明万历卅五年(1607年)新会黄淳纂《崖山志》载:“景炎三年春,帝次于化之碙(硇)州。”

3、年《吴川县志》载:至元十五年(1278),西道宣慰司遣管军总管崔永、千户刘潭、王德用等招降雷、化、高三州,崔永等镇守其地。三月,宋端宗益王趙昰迁吴川硇洲(今属湛江市)。   宋曾渊子起兵据雷州,元军劝降,被进攻,奔硇洲。授参知政事、广西宣谕使。四月,趙昰病死于硇洲。五月初一,宋卫王趙昺即帝位于硇洲,改元祥兴,升硇洲为翔龙县,隶属化州。六月,宋帝昺自硇洲迁往新会崖山。

4、1992年《新会县志》载:“南宋末年,宋二王(益王帝)被元兵南追,经浙闽沿海至广东,于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帝舟抵达硇洲。四月,景炎帝(趙昰)病逝,趙昺即帝位,改元祥兴。……六月,宋太傅、枢密副使张世杰以高、雷两州失守,硇州不能立足,乃率军船奉帝昺移驻新会县崖门海内的崖山,……”

5、清康熙廿九年(1690年)冬贾雒英纂《新会县志》载:“(宋)端宗航海至广州,元兵已毁州城,乃奔高凉,次于碙(硇)州(原注:碙(硇)州在化州吴川县,屹立海中,当南北道,乃雷、化犬牙处),四月戊辰帝崩。”

6、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林星章纂《新会县志》却说:“(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宋端宗)由海道再回广州,寻次于碙(硇)州--碙(硇)州属广之东莞县,与州治相对,第隔一水。四月戊辰,帝崩于碙(硇)州,殡于马南宝家。”

7、清光绪卅四年(1908年)谭镳纂《新会乡土志》则说:“三年二月,(宋端宗)次于碙(硇)州--碙(硇)州,即大奚山,在香港西,与州治对隔一水。四月戊辰,帝崩于碙(硇)州,殡于香山县人马南宝家庙。”

附件二:图一 图二 硇洲南宋史迹:南下誓师纪念碑

图一

图二

附件三:图三 图四 图五 硇洲南宋史迹:宋皇井

图三

图四

图五

附件四:图六 硇洲南宋史迹:宋皇碑

圖六

附件五:附古人诗二首

硇洲怀古

明高州郡守 吴国伦

一旅南巡瘴海边,孤洲丛樾系楼船。

从容卷土天难定,急难防元地屡迁。

丹凤未传行在所,黄龙虚兆改初年。

当时血战潮痕在,长使英雄泪黯然。

泊硇洲

清 陈铭圭《荔庄诗存》

故垒平沙乱石浮,征衫惆怅海中洲。

萋萋丛草荒行殿,淡淡轻烟散蜃楼。

块肉早从鱼腹化,孤村却为赵家留。①

停舟不尽兴亡感,四顾苍茫立鹢头。

①洲上有宋王村,又有石垒行殿,遗址尚存。

这里

Hash:088f6c15821776308d847a8bd03525d25b9fee54

声明:此文由 赵氏宗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