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湾地名故事⑩丨三个鱼弄的故事

鱼弄村,曾用名凤鸣村,始建于明朝中后期,村内的莫式洋楼建于 1936 年,列入珠海历史建筑名录。1938年,日军屠杀鱼弄村民386名。1949年,政府与华侨共同建造鱼弄“千人坟”,现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珠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灶“千人坟”在三灶岛鱼弄村村西,是 1938 年被侵华日军杀害的该村村民的墓葬,1983 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鱼弄村

整个平原上最高的拦浪山一侧是鱼弄村,处北回归线以南,刚好在北纬 22 度。南亚热带与热带过渡型海洋性气候让这里四季如春,常年 79% 的湿度孕育出了丰富的植物资源,鱼弄村就在这茂密的山林黄金海岸线之间。空中的咸味向你提示村名的由来,三灶以鱼为名的村落众多,镇下辖的四个行政村里有两个都是鱼字头:鱼林和鱼月。

依然矗立

从市区来到金湾,每个村子的黄昏似乎都有着不同的韵味。步入鱼弄村,褪去白天热气的村子,有一种静默感。比起这座村庄的历史,现在的热闹不过是过眼云烟。晚风中,看夜色渐沉,曼妙的灯影下,感觉到这个村里过往中的传奇气息正悠悠然地浮上来。在村中询问赶着回家做饭的老人村子的历史,他会告诉你,最能代表村子的是一座小洋楼。它静静矗立在凤鸣小学的斜对面,远离尘嚣。外墙脱落,黄砖裸露,加上隔壁一家小餐馆烟熏火燎,让人不敢靠近,担心它分分钟坍塌。

这就是莫氏洋楼,两层水泥结构,不要被它的外表欺骗,今天去看它内部,依然会为其设计建造技艺所折服。空间分割、组合自由流畅,功能合理,雕花、圆形穹顶、圆柱、椭圆形的阳台,这是当时最流行的折中主义风格,与会同村缉庐类似,年份也差不多,缉庐建于 1934 年,而莫氏洋楼建于 1936 年左右。尤其是同样出自莫姓手笔,不由让人联想起 150 年来的莫氏买办传奇。莫仕扬、莫藻泉、莫干生祖孙三代为太古洋行担任买办 60 余年,在会同村传帮带,带出了 100 多个经理,三灶莫氏一脉承其余荫。

大树底下好乘凉,莫氏命运类似,莫氏的楼命运大相径庭。莫氏洋楼建成不久, 1937 年 7 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广州市区炮声隆隆。离广州最近的唐家湾、会同村危如累卵,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日军在珠海第一枪居然是在三灶。孤悬海外的莫氏洋楼首当其冲,而在海湾区的莫氏大宅建筑群逃过一劫。莫氏洋楼一楼被用来作为日军的粮仓,二楼作为兵营。此后八年炮火,洋楼屹立不倒,到1945年8月15日,电台播放日本天皇“停战诏书”,投降日军一度想烧毁洋楼,使得家具器物尽毁,但房屋依然耸立。

它执着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要走到历史被正视、苦难被铭记的未来。三灶人记忆中都有这栋老建筑,小时候几乎在这里玩过,以前这是镇里公认最好的建筑。其时洋楼采用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或砖木混合结构体系,平屋面、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从邻近的澳门进口,有些还配有锡汤防水层,历经百年依然完好。若不是这样精心的建造,今天我们只能面对历史的灰烬追缅。

三个鱼弄的故事

石碑上的鱼弄

从凤鸣学校出发,沿西龙西街前行,路牌上写着“千人坟”。街道尽头如今已被修建成休闲广场,篮球场上有人正在挥洒汗水。篮球场旁边,就是 “千人坟”, 1938 年被侵华日军杀害的村民的墓葬。

1949 年由鱼弄村华侨和港澳同胞集资修建,纪念碑高 5 米,当年鱼弄乡乡长廖玉池题写阳文楷书“三灶抗敌殉难人民之墓”, 两侧写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落款“民国三十八年季夏”,墓前四根墓表分别铭文“精神不死”“浩气长存”“舍生取义永垂不朽”“鞠躬尽瘁视死如归”。在纪念碑下方嵌着一块端石碑记,记录当年日军残害鱼弄村村民的暴行和村民奋勇抗日,保卫家乡的英勇事迹。

有墓、纪念碑、栏杆、祭台,1982 年建凉亭两座,占地面积 900 平方米。1983 年,这些与三灶“万人坟”一起,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 3 月,这些与其他 7 处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一起,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灶人从未停止过对侵略的反击,担任过日军翻译的罗时雍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过,1938 年 4 月,游击队袭击盘古庙哨所,先干掉哨兵,切断军用电话线,接着向屋内扫射,几乎全歼一支派遣队,缴获全部武器弹药。游击队长叫吴发仔,是日军侵略时去而复返的三灶人。有部分学者甚至认为,定家湾盘古庙的这声枪响是“华南抗日第一枪”,时间早于 1938 年 10 月 19 日发生在增城中国守军与日军正面的交锋。

日军的报复非常残暴,农历三月十二日,日军首先扑向了鱼弄村。翻译说要发放良民证,要求所有村民返村。村民聚集到乡公所之后,日军突然变脸,装上刺刀,要求村民分成 3 组,分别是男人、妇女、小孩,并用绳子将男人10人一组串在一起,妇女和小孩则被关在村子里。此时他们已经挖下一个 3 丈多宽、7 尺多深的大坑。下午 6 点多,日军把村民 5 个一串、10 个一排地拉到坑边,用铁丝网围住,先是用木棍打头,一脚踢到坑里,后来干脆用机关枪扫射。两挺机枪疯狂扫射,共惨杀三灶村民 386 人。

鱼弄村少有人逃过那一劫,蔡槐那一年 26 岁,被绑进 10 人一串的死亡队列之中,他已经知道大事不好,根本没想过有生还的希望。幸运的是他的手脚没有被绑紧,所处位置又在人群之中,日军扫射之时是乡亲用血肉之躯为他挡下子弹,他趁乱逃进了芦苇荡,带着乡亲的血挣扎求生就是为了揭露日军惨无人道的作为。年逾百岁的蔡槐现在依然清楚记得,农历三月十二日晚日军施暴的恶行。

很长一段时间内,1938 年这次扫荡遇难人数一直是个谜。2014 年年底机密战报《三灶岛特报》首次发现并公开,特报称:“事变前岛上约有 12,000 名住民,自帝国海军占领后,大部分岛民逃亡大陆,再加上 4 月中旬在北部地区进行扫荡后,现在南部居民残余约 1800 名。”侵略者曾向三灶移民,移民全部来自日本冲绳,其中冲绳名护市史有记载,岛上最初有 2 万多人,后只剩 1500—2000 人。

歌声中的鱼弄

长歌当哭。三灶,尤其是鱼弄村,素来有歌咏的传统。自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来一直繁盛的三灶人耕种历史,充满了与天地的斗争,自然是苦多于乐。但这里的人们从来不会被悲伤和痛苦打败,他们有着自己的坚韧,这种生命力在富有岛屿特点的歌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清光绪年间的《香山县志》记载:“元宵灯火装演故事游戏通衢,舞者击鼓以三为节,歌者击鼓以七为节,又春宵结队彼此酬福,曰唱灯歌,又曰唱鹤歌。”鹤歌是伴随鹤舞而演唱的歌曲,从歌唱白鹤开始,比兴歌颂家乡。古鹤歌独唱歌词为9句,对唱每人歌词 2 句。新腔鹤歌主要是独唱,歌词有 4 句式、5 句式和多句式。此外三灶民歌还有山歌、白采莲、哭嫁歌等曲调。山歌抒情悠扬,白采莲尾音拉长,哭嫁歌独唱哀叹,都是心情寄托,最能体现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

传说中三灶民歌起源于刘伯温,民间传说中的这位布衣神相也有乾隆江南的游历神话,他以风水大师的身份周游全国,到珠江三角洲,即兴歌咏,这首歌就是三灶第一首主打歌。当时三灶分为八个堡,因此这种民歌被称为八堡歌。八堡歌一般每一句歌词都写入一两个地名,从上表村和下表村唱起,概括三灶、珠海乃至广东的地名,由此可以看出,八堡歌主要是为了普及地理知识。原因很简单,三灶是一个孤岛,与周围地区几无联系,只能通过歌曲来了解家乡,认识世界。这种现象不只出现于三灶,南水、高栏、小林等海岛都有自己的民歌。

根据历史记载,三灶民歌起源于清道光年间,不过它的兴盛并不在人们传统印象里的古代,而在近现代,清末民国初年, 1879 年至 1958 年,是三灶民歌的兴盛期。当时已经达到村村有歌手的地步,人们从小学唱、创作,连恋爱婚嫁都靠对歌,三灶还与南水、高栏展开民歌交流。鱼弄村民蔡柳森经历过歌声飞扬的日子,1949 年前后,她身边的老人几乎人人会唱,当时的人不管什么想法都能用歌唱出来。七八岁时,她从母亲关彩金处学得三灶民歌, “出门遇到别人唱歌调侃,不知道怎么回应,回家问妈妈,就这么学会了”。

三灶的语言是香山话、新会话与客家话的混合体,尾声长,较柔软,讲话如唱歌。由此发展为拿唱歌当说话是顺理成章,人们在对歌中学会唱歌,在比拼中交流感情,曾经有互不通婚的村庄因为对歌上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当然最后是喜剧结局。

“阿哥呀,九十九笼鸡,笼笼十九个,个个十九两,两两卖银十九文,你唔使算盘能打着,一口话来我跟你返归。”会唱这些歌的人都已老去。而作为珠海三大民歌之一,三灶民歌的 180 年历史已经渐近尾声,如今在金湾区,真正能唱出三五首三灶民歌的人仅约 25 人。

浪花中的鱼弄

依然有人在为传承而奔忙。洋楼可能被拆除,但传统永远不会消逝。鹤舞、醒狮、龙舟时隔多年之后,又活跃在三灶的地面和水上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对面那片海是鱼弄村的龙舟练习场。2015 年端午节,三灶镇 12 千米海上龙舟赛就在这里举行,这是金湾区时隔 13 年再次举办这项民俗传统活动。事实上,龙舟赛不止一次停办, 1938 年之前这里也是每年一届坚持着,再次恢复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但到 1959 年,“大跃进”开始再度停办。1961 年比赛恢复后没几年,1964 年左右开始,龙舟赛又长期让位给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运动,再恢复已经是 20 世纪 80 年代。重整旗鼓第一届比赛在莲塘湾,万人空巷,三灶村民走两三个小时山路去看比赛,中午看完比赛一路呼喊着回家,到家 3 点多开始做饭,5 点多全村露天开饭,这叫龙舟饭。端午节比过年还热闹,孩子们最期盼这一天。

现在的比赛地点是笔直的海岸线,赛道总长 12 千米是世界纪录,比当年漂亮多了。渔民们终于可以在这里一展自己的看家本领,追逐浪花的爱好已经写在三灶人的血液里。

三灶民歌在 1949 年前后的兴盛,源于经济发展和华侨的资助。有钱了,歌会才能频繁举行,而春节元宵的醒狮、舞鹤等巡游表演才能盛大,端午的龙舟赛才能花样迭出。如今龙舟醒狮恢复正当其时,鱼弄村村民关振团是三灶社区醒狮队的负责人,2015 年那场龙舟赛,他是鱼弄村22位队员之一。醒狮团里的年轻人多得多, 20 多人里面就有 8 个是大学生,这得感谢黄飞鸿、方世玉。

三灶醒狮的传统兴起也在香港电影里描述的那个年代,佛山江门这些富庶之地人才济济,舞狮技术高超,而三灶人胜在好学。鱼弄村民为了引进醒狮,挑着稻谷到江门拜师,这份毅力就让人肃然起敬。学成归来之后,鱼弄村的七声鼓遂成三灶一绝。

亦歌咏,亦竞速,亦腾跃,鱼弄乃至整个三灶席卷在历史飓风的呼啸与震荡之中,一脉绵延,总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向上生长,这生命的秘密,就在斑驳的砖墙里、墓表铭文中、悠扬的曲调里以及船头浪花中。

福利时间

看到这里,

对于鱼弄村,

你有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评论区用一句话

评价一下鱼弄村!

截至8月12日晚上10点,

赞数前3名将分别获得

《山海间回眸百年——金湾地名故事》1本。

来源:《山海间回眸百年——金湾地名故事》

文:安排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林颖欣

RECOMMEND

Hash:68d85901f8e3349ed6fabfa2d98098c50bf6f259

声明:此文由 珠海生活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