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南门里,曾有一座明清建筑“赵家大院”,有人凭记忆把他样子画出来了!

(本图与内容无关)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我们每个人带来超想象力的便捷。过去拜年走家串户,程控电话的发展我们打一个电话拜年,如今在家脸对脸的拜年,嘘寒问暖、颜容面演尽谈慢聊。我们遇上了科技飞速进步的一个好时代。

(80年代末的南门裡街口)

自从搬迁分别与原新建二路与龙泉街相交的南门裡街后,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都很难面见。今年借互联网优势给我妻堂叔见节。叙长问短、情真意切、不免有些东西回忆感慨。南门裡过去的院落,街道的变化引出堂叔的话题,旧情新感把他在72岁凭刻在脑海里的记载,手指上的技艺笔落纸被,描绘出风云变幻前的古宅庭堂——赵家大院。用互联网技术传与我。

无尽脑海翻清浪,

问谁提笔画匆忙。

怎言昔别何等匆,

相思落纸忆旧房。

看到画稿思绪万千,那些明清建筑风格的宅院荡然无存了 ,这些带走我们成长岁月情怀老屋旧宅,在脑海翻滚。是那设计者留给我们的痛。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博山城里的人文建筑风格精华留不住吗?但社会也不能守旧不发展呀,这是一篇难写的文章,当时缺有一个雄才大略的高人。

(早前赵家在县前街的词堂,对面是石家大院

(八十年代初的县前街东首)

( 县前街西首)

望院生思旧、临图更远情。这座建筑建于19世纪末。赵万增先生家族其曾祖父作粮食加工生意,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守业,规模逐渐做大,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祖训,家丁兴旺,积德遗子孙、忠厚待人、邻里睦居、勤于管理、薄己厚邻灵活的经营方式逐渐有了积蓄,家境殷实。看到前院一姓夏侯人家急于转让房产随机盘手,接手破败后的院宅,重新请也在南门裡街李家胡同住的李昌建仙崇以地势由北低南高顺势而设计监工建造,在一中主线上,两柱二门三天井四合院。风格二门一启、过堂门打开一眼望到南院、筑厢房数间作坊碾棚等,设有两处大门,正门在东门裡街,侧门在南门裡街。拆迁前大门与机关卫生所斜对面,左有赵执信故宅之灵气,右有东门裡之旭日,前有辘轳把井,井井有序。借宗祖之蔽荫。其建筑规模之长约占南门裡街近一半。建筑形式宏大,前门转弯屋过去的经营门面,建国后曾做过储蓄所、卖过早点。上世纪六十年代扩路缩去了碾棚作坊。80年代初从这里走出来两名大学生,其后代更耀祖荣宗一名留英硕士、一名旅居美国高局博士后。其建筑在90年代初急匆匆的风倒屋倾院散消失殆尽,成考院学校操场。

赵先生把珍藏的画稿传于我在想有义务传出去,让大家去了解早前县前街、昔日的那些建筑格局庙祠风采,南门裡、丽影尽象的精华。互联网他拉进了亲朋好友的距离,乡居邻亲话情绵绵流畅……'

原址现在的建筑境象

(照片部分取自网络)

Hash:c76e7417538bec4576fbf9539fafec90730b77d9

声明:此文由 博山大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