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关科举的那些牌匾

在著名景区或影视剧里,大家会看到一些古代的牌匾,其中与科举相关的较多,如“状元及第”“探花及第”“进士及第”等。对这些高端牌匾,大家也还能说出个一二来。但是,对“经魁”“文魁”“岁进士”“恩进士”等一些日常生活中在宗祠、古民居见到的古代科举牌匾,我们却知之甚少,模糊不清,甚至一无所知。

科举牌匾是古代对考生科考成功经历的记载,也是对科考成功的褒扬与赞赏,能在宗祠悬挂科举牌匾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情。

古代生员(俗称秀才)参加科举考试首先从乡试开始,然后是会试,再到殿试。一路过关斩将。过一关,就提高一级身份,就可多一块牌匾,就多一份荣耀。

乡试,在逢子、午、卯、酉年的八月进行,故俗称“秋试”“秋闱”。考试地点是各省省城,也可直接到顺天(今北京)参考。顺天乡试虽然各省人都可以参加,但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第一名解元一定属于直隶省顺天府,而南方人最多能考到第二名,称为“南元”。乡试发榜日期自康熙五十年之后形成定例,发榜在九月初五至十五之内,多选择寅、辰两天。辰属龙,寅属虎,故称“龙虎榜”。又因时值桂花飘香季节,故又称“桂榜”。正榜从第六名开始写起,写到最后一名再提上来写前五名,从第五名倒写到第一名,名为“五经魁”或“五魁首”。现在喝酒猜拳中的“五魁首”就是这么来的。乡试成功的,被称为“举人”。新科举人都会得到省财政拔付的牌坊银二十两,也有的地方干脆直接做好牌匾发给他们。第一名写“解元”,第二名写“亚元”,第三、四、五名写“经魁”,第六名及以后的写“文魁”。

清朝每个省乡试的录取名额是固定的,依据文风优劣、人口多少、赋税轻重来决定。顺治初年乡试录取名额分布为:顺天、江南160左右,江西浙江、湖广、福建100左右,其他省递减,贵州最少,40名。现在名校清华北大在湖南招生的总数每年约200人,而清代湖南的举人名额是45名,三年一次乡试,平均每年15人。古代考中举人的数字还不到现在考北大清华的十分之一,举人难考,而其被授匾褒奖也就理所当然了。

清朝会试在二月,由内阁大员担任主考官。因在春天举行,故又叫“春闱”“春试”。放榜日期在三月,乾隆十年后定为四月十五。填榜礼节跟乡试一样,榜上盖礼部大印,张挂于礼部门外。此时,杏花盛开季节,故称“杏榜”。成功者也依次赐匾,第一名写“会元”,列杏榜者“贡士”。

科举考试的最高规格是殿试,能在殿试被录取的,被称为“进士”,赐“进士”匾。在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中,科举共开112科,诞生了26848名进士,最多的是雍正庚戌科一共406名,最少的是乾隆己酉科只有96名,平均每科240名进士。每科参加会试的考生达6000多人,而进入前240名的才能成为进士。三年才开一科,所以平均每年制造进士不够100人。比今天每个省的所谓“文科状元”“理科状元”都要难考多了。科举考试中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成为进士难能可贵,而挂上“进士”匾自然是极其荣光的事情。进士又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其对应的科举牌匾则是“状元”“状元及第”“榜眼”“榜眼及第”“探花”“探花及第”“进士及第”。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其牌匾则是“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其匾牌为“同进士”“同进士出身”。如果一个考生乡试、会试、殿试都第一,连得解元、会元、状元,称为“连中三元”。会挂上“连中三元”匾牌,因为这实在是非常难得之事!在中国古代科举1300多年中,“连中三元”只有14人。其中唐代2人,宋代6人,金代1人,元代1人,明代2人,清代2人。明朝为黄观、商辂,清朝为钱棨、陈继昌。“连中三元”匾确实来之不易,贵且稀少。

从“文魁”到“进士”“状元”甚至“连中三元”,这些牌匾记录了科考的每一个脚印,也闪耀着一轮又一轮光环,给予那些科考成功者无限荣耀。自然也吸引了科考成功外的无数人企羡的眼光。

在清朝,地方上把一些出类拔萃的生员选出来进贡给中央以备选用,被称为“贡生”。贡生其实就是选拔出来的优秀秀才,总计有五类:

“岁贡”,由地方定期选送年资长久的秀才。府学一岁一人,州学三岁两人,县学一岁一人。“恩贡”,逢国家重大庆典由皇帝特殊恩赐的秀才。“拔贡”,秀才参加总督、巡抚、学政的“三院会考” ,选拔操行和成绩双优的送入京城参加“朝考”,合格后分等级录用,一等授予七品小京官或知县,二三等授外省知县或本省教谕。“优贡”,学政三年任满就本省选品学兼优的秀才报送朝廷参加朝考,然后与拔贡类似依等级授官。“例贡”,通过纳捐(也就交钱捐款)取得的贡生。这些贡生往往花钱叫地方长官或社会名流写一个山寨版“进士匾”,挂在宗祠之上以作炫耀。

为了有别于真正的进士,匾中“进士”二字前面或上面往往加上前缀,如岁贡生写作“岁进士”,恩贡生写作“恩进士”,例贡生写作“例进士”,优贡生写作“优进士”等。这些山寨版进士匾,往往进士二字放得很大,远远一看,让人肃然起敬,因为一个县很多年难出一个进士。但是,走近一看,有见识的人就能看清其秀才的身份。时代远远之后,祠堂里的山寨版“进士匾”因遭意外,或毁或损。后代子孙重修新做匾时,或有意,或无意地把上面的小字去掉,于是成了真的进士匾。现在中国乡村祠堂所悬挂的进士匾很多就是这样演化而来的。

点击阅读原文

Hash:47bee6335284eda45e4fc811170c81b3c21dee78

声明:此文由 舜峰小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