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学| 西樵山火山地质地貌考察

活动前记:

老师:我们想组织一次西樵山的考察活动。

导游:可以啊!南海观音四方竹桃花园……我们很熟的呢!(如数家珍)

老师:这些地方,我们都不去!

导游:啊!…………(蒙了)!

老师:西樵山是一座古火山呢,我们要去看火山地质遗址。

导游:那居然是一座火山啊?会爆发吗?怕怕!

西樵山是一座具有四万五千万年历史的死火山,是我国华南史前时期最大的石器制造场,形成独特的“西樵山文化”,开创了珠江文明之先河。与山西怀仁鹅毛口列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方两大石器制造场。

西樵山火山岩锥体,形成于古近纪始新世。三水盆地火山活动始于燕山运动晚期,从距今40百万年前的古近纪中期开始,逐渐增强,晚始新世最为强烈。西樵山经历了柨心组、宝月组及华涌期火山喷溢--爆发,多次反复,最终形成了以粗面岩和玄武岩火山熔岩为主的山体。

西樵山火山岩体形成之后,遭受长期的雨淋日晒、风化剥蚀,特别是西樵山火山岩体节理裂隙发育,构成“米”字状多组断层、节理,受后期断裂切割,形成陡崖。火山岩空隙多、节理裂隙发育形成了贮水空间,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充沛的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流水长年累月沿节理裂隙面冲刷侵蚀和下切、较大落差的适宜地形、及岩块沿陡立的断裂面崩塌,最终形成了西樵山美丽的奇谷、怪石瀑泉飞泻地貌景观。

——这才是我们想要的!!

这次考察,可以说是一次新形式的备考。马上我们就要复习课本中有关地质地貌的内容了,但很多同学只从课本上、图片上看过褶皱、断层、岩浆岩……,这次考察,大家完全可以理论结合实践,像一名地理工作者那样俯勘大地,触摸自然。一天下来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感受到地理工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西樵山导游图

第一站:翠岩

9:00——10:00

点位:翠岩

露头:天然露头

地质遗迹类型:断层峡谷

碧云峰西,是一个呈漏斗状的峡谷,两面峭崖壁立,林荫覆盖,寒藤摇翠,满谷青葱,树影侵云,飞泉入隙,急流归潭。翠岩的入口称为“捍门”,宽仅20cm,越过捍门,捍门后有古愚谷,谷内豁然开朗。

在碧云瀑旁侧可见到断层擦痕和阶步,说明翠岩乃一断层峡谷。

点位:翠岩区蟹眼泉

露头:天然露头

地质遗迹类型:泉眼

在琴头岗前,云梯古道东侧。山坡上有巨石隆起似蟹壳,石下左右有两地穴,穴中有清泉上涌,远望如蟹眼闪动。泉清而凉,上喷不断。此泉也属上升泉。

点位:翠岩景区

露头:天然露头

地质遗迹类型:泉眼

名称(按顺序):龙须泉、半月泉、无叶井

点位:翠岩玲珑径

露头:天然露头

地质遗迹类型:滚石、断层

玲珑径位于翠岩峡谷之中,一侧是崩塌碎裂的岩块错叠分布,在另一侧,断层面或光滑如镜,或遍布钉子状的断层擦痕。由断层擦痕判断,造成翠岩峡谷的断层为正断层,断层下盘为上升盘,上盘为下降盘。

点位:翠岩玲珑径

露头:天然露头

地质遗迹类型:断层擦痕

第二站天湖及西樵山博物馆

10:30——12:00

点位:天湖

露头:天然露头

地质遗址类型:火山口

天湖是西樵山西北面的一个火山口湖,略呈椭圆形,约120亩水面,三面青峰围抱,湖水澄碧。

天湖为古火山口,呈环状构造,发育有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是古早近纪粗面质火山喷发后,火山口陷塌而形成的。

点位:天湖东侧

露头:天然露头

地质遗迹类型:火山集块岩

粗面质火山集块岩,呈火山集块角砾结构和集块状结构。火山碎屑及角砾主要由粗面岩、透长岩、暗色矿物等岩屑和品屑组成,大小不一,角砾大于50mm的含量大于50%。火山角砾及集块多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含量大于50%,角砾中发育有环带状塑性构造。胶结物主要为火山尘及火山玻璃等,大多已胶玻化为粘土矿物。该火山集块岩为水底火山喷发作用的产物,是火山口存在的证据。也是岩石由表面至中心快速冷却的结果。

第三站:九龙岩

13:30——14:30

点位:九龙岩

露头:天然露头

地质遗迹类型:火山岩构造

名称:气孔状构造

九龙岩在龙爪峰旁一条南北走向的断崖峡谷的东壁上。壁成九空孔,高低偃仰,婉转相通。人从外孔钻入,如在螺壳内扭动,左右上下旋行,身如蛇鼠,幽奥深渺,十分有趣,最后从内孔暗处至崖顶通天岩钻出,重见天日。

九龙岩的岩石属于火山角砾岩,岩石发育气孔构造。火山气孔经后期水蚀风化形成了婉转相连的九龙岩孔。

点位:湛子洞

露头:天然露头

地质遗迹类型:火山岩岩相岩性、断裂

名称:湛子洞,火山角砾岩

在九龙岩下,两崖交合,陡峙如门。东崖刻“湛子洞”三字,为正德年间湛甘泉的手书。

该“洞”是岩石形成后,受后期的断裂作用形成的断崖。两崖的岩石属于粗面质火山角砾岩,呈火山角砾结构,含气孔状构造。火山碎屑及角砾(集块)主要由粗面岩、透长石、暗色矿物等岩屑及晶屑组成,火山角砾及集块多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含量大于50%。胶结物主要为火山尘及火山玻璃等。火山角砾岩是火山爆发作用的产物。

点位:湛子洞往冬菇石的路途边

露头:天然露头

地质遗址类型:风化作用

名称:球状风化

几千万年前形成的火山岩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表面呈球状剥落。路上有多处类似的景观。

点位:冬菇石

露头:天然露头

地质遗迹类型:滚石

冬菇石在九曲溪下,横倒涧侧,顶圆似伞,上广下锐,腰下裙垂,形似冬菇,可避风雨

冬菇石无根,与周边岩石岩性不同,是山上火山-沉积岩(沉角砾凝灰岩)在自然力作用下滚动到溪涧,根部受到水的冲刷作用,而顶部长期受球状风化作用而形成。

点位:冬菇石旁

露头:天然露头

地质遗迹类型:壶穴、火山岩相岩性

因河水急流中常有涡流伴生,砾石便挖钻河床,河流中断层、岩性不同或是跌水的下方在水流的磨蚀作用下,往往形成很深的坑穴。由于水流中携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地貌学上称之为壶穴。

粗面质火山集块岩:呈火山角砾结构和集块状结构。火山碎屑及角砾(集块)主要由粗面岩、透长石、暗色矿物等岩屑及晶屑组成,火山角砾及集块多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含量大于50%。胶结物主要为火山尘及火山玻璃等,大多已脱玻化为粘土矿物。

火山集块岩是火山爆发作用的产物,古火山口就在附近喷发。

第四站:石燕岩

14:30——15:45

点位:石祠堂

露头:人工露头

地质遗迹类型:古代采石;粗面质火山岩相岩性

石祠堂又叫清暑岩,洞口是一条渗滴着山泉水的狭窄廊道,仅容一人进出。走进10多米,洞内豁然开阔,里面有个分三层的厅洞,洞高约30多米,高低错落,洞边低处积有泉水,成一小湖,奇特的是洞内有齐刷刷的石墙,有粗大的石柱伸到洞顶,极像乡间的祠堂,故名。

石祠堂为古代采石遗迹。洞西北有一斜井通至山腰,留下一个洞口,通风透气。此洞口为古代采石的通风口。晴天中午,洞口会泄出一缕阳光,凉风阵阵,清凉可人,故又称清暑岩。

洞内岩石为粗面质沉角砾凝灰岩和粗面质凝灰岩。岩石具凝灰质砂状、粉砂状结构、含砾砂状结构。碎屑及砾石成分复杂。呈棱角状、不规则状、阶梯状等,大小多小于2mm,部分大于10mm,少数达20~100mm以上。大小混杂,成分变化大,含量50-70%不等。胶结物或杂基主要为火山尘、粘土矿物、玻屑等。玻屑及火山灰已脱玻化为粘土矿物。岩石属于火山碎屑—沉积岩类,局部发育有斜层理。是由火山喷发物落在水体中经沉积胶结而成,属于火山喷发—沉积产物。

岩石呈块状,质地坚硬,抗压程度高,为良好的天然建筑材料。

点位:石燕岩

露头:人工露头

地质遗迹类型:古代采石场;粗面质火山岩相岩性

石燕岩是西樵山最有名的岩洞,因栖息一种像蝙蝠样的动物而得名。它的洞口扁如唇,内进宽广,分内、外两洞。仅外洞就是一个宽阔的大厅,有四丈多高,可容上千人在这里歌舞。洞顶怪石嶙峋,细看险中有奇。一堵石嶂里边,还有一个宽阔的内洞,十分幽暗,且已储水成湖,湖水发蓝,隐约见底。内洞湖中有两块巨石,一露出水面,形似汽车,人称“水上汽车”;另一巨石沉在水中,状似牌坊,人称“七彩牌坊”。其造型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水洞水道幽深,洞中有洞,天外有天,许多水道至今仍未探明,最奇的是每当骤雨初歇,洞内弥漫着一层白雾,愈发使人感到幽深神奇。

石燕岩是明代人工开凿石块留下的遗迹。洞内尚有采石遗留下来的石块。洞内的两巨石均为采石残留下来的。岩石属于粗面质沉角砾主要由粗面岩、透长石、石英等岩屑及晶屑组成,大小不一,多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含量大于50%。胶结物主要为火山尘及火山玻璃等。岩石成块状,质地坚硬,抗压程度高,为良好的天然建筑材料。

点位:石燕岩洞口

露头:人工露头

地质遗迹类型:节理、黄色蚀变

名称:天上黄河

在石燕岩洞口往洞顶观察,可以发现一条横贯洞顶的黄色条带,其时而平直,时而弯曲似河曲,又隐约可见河心滩等图案,形似河流,此次调查将之命名为“天上黄河”,实为壮观。

“天上黄河”是火山岩形成之后,受后期的构造动力作用而形成的节理,沿节理面发生粘土化等黄色后期蚀变作用。其地质成因与石屏风的节理类似。

点位:石屏风

露头:人工露头

地质遗迹类型:节理;粗面质火山岩相岩性;蚀变作用;蜂窝状风化

石屏风岩石属于粗面质沉角砾凝灰岩,具凝灰质砂状、含砾砂状结构。碎屑及砾石成分复杂,以粗面岩岩屑为主。胶结物或杂基主要为火山尘、粘土矿物、玻屑等。玻屑及火山灰已脱玻化为粘土矿物。

——石屏风上的蜂窝状风化

石屏风是岩石形成之后,受后期的构造动力作用而形成的一组陡立的节理,节理面平直,沿节理面发生粘土化等蚀化变作用。自然界中很多矿产都与类似的地质作用有关,石屏风岩石表面长期出露,发生蜂窝状风化。

点位:天窗格及路边

露头:人工露头

地质遗址类型:明代人工采石遗址

天窗格是明代采石留下的透光、通风井。附近出露的岩石为粗面质沉角砾凝灰岩,是古火山喷发--沉积形成的。

点位:景良亭旁侧

露头:人工露头

地质遗迹类型:明代人工采石遗迹

名称:人工采石岩壁

在景良亭旁侧,为约40多米深,10米宽的峡谷,峡谷一侧为明代采石遗留下的岩壁。岩壁陡峭,几于直立,采石遗址错落有致,壮观而雄浑。

点位:景良亭旁侧

露头:人工露头

地址遗迹类型:粗面质火山岩相岩性

名称:粗面质沉角砾凝灰岩

主要岩性由粗面质沉角砾凝灰岩、粗面质复成分凝灰质砂岩等。岩石具凝灰质砂状、含砾砂状结构。碎屑及砾石成分复杂,主要有粗面岩岩屑、硅质岩屑等。呈棱角状、不规则状、阶梯状等,碎屑多小于2mm,部分大于10mm,少数达20-100mm以上。大小混杂,成分变化大,含量50-70%不等。胶结物或杂基主要为火山尘、粘土矿物、玻屑等。玻屑及火山灰已脱玻化为粘土矿物。岩石有火山喷发物落在水体中胶结而成,属于火山喷发—沉积产物。说明这里就是古火山喷发口附近。

节理:岩石中发育北东向节理,是由于后来的构造运动形成的。

考察后记:

地理西樵山考察给予我新奇又独特的爬山体验。眼前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自有其形成的原因。火山喷发后的火成岩形成于古近纪,经过搬运,沉积,侵蚀,成为我们所看的的样子。甚至在我们看到的那一刻,也还在发生着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这是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与亲眼看到的直接经验的融合,也启示我们用所学知识分析与思考这个世界种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学生

来源 华南师大附中

Hash:150c436d397dd892a0598bcdf5080837ddedc06e

声明:此文由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