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境内竟然存在这么多的青铜时代城址

古代的两河流域、古埃及中国印度,在公元前4 000—公元前3 000年之间都进入铜石并用时代。人类的阶级社会代替了原始氏族社会,拉开了文明时代的帷幕。盖州发现的青铜时代城址多在山地丘陵,似乎那地方适合那一时期人类的生存,适合人们的藏匿与游击,至少山城和墓葬的遗址很多都留在那里。

饽饽山在盖州的归州镇。浮渡河流过山脚,古人喜欢选择山体的缓坡临近河流的地方居住。饽饽山是一处青铜时代的遗址,三面环山,开口向西,面向西海。在这个周围环山的高台平地遗址发现了红褐色夹砂陶片和素面的平底陶器,发现有石斧、石矛和石的棍棒头。通体磨光的石斧是磨制石器的代表器:青石短身扁体,两面磨刃。石矛也是通体磨光,两面正中磨成柱脊,矛刃薄而且锐利。棍棒头虽有残破,但可看出当初磨制的很细致。棍棒头周身圆形,外刃锋利,中间有孔,孔径陡直光滑。

团山遗址位于九垅地乡正红旗村,这里的陶罐和陶鬲均为夹砂红褐色或黑色。陶鬲这种古代炊器在新石器时代出现,在青铜时代也继续流行。形状是侈口、圆腹,底部为三个袋状足,使用时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鬲多为夹砂陶,胎质坚硬器壁较厚。而陈屯乡义勇村遗址出土的陶罐多是夹滑石或者夹细砂的褐陶。器物的口沿处施堆纹,器身也是素面,器形多以筒形罐为主,当是处于商周到春秋时期的器物。

盖州青铜时代的城址与居住址是紧密联系的,有时它们是一体的,有时,居住址要游离出城址,大多是在认为比较安定的时期游离。游离出的人们不会走的太远,他们怕被群体抛弃,战火不断的年代谁都需要群体,没有群体将一事无成。

山城是依山设险的建筑,山地是首选。牌坊村那处被叫做高丽城山的城址,并不是高句?丽山城,而是青铜时代的城址。城址在什字街乡的一个山巅。山城的山高,所以视野就开阔。城内有一口井,是城内人的生活保障。有一条支流叫侯家河,从山北静静流入碧流河,城的生气油然而生。城内的面积为东西长50米,南北宽25米,城西高于城东,但城内相对平坦。城西的石崖陡峭似壁,高几十米,这省略了城墙的砌筑,北面虽然也有陡壁,但却有石筑的城墙设险,与东南两面石筑城墙连接。为了加强东面的防守,外面又加筑了两道城墙,第一道城墙长约70米,高2.5米,基宽3.6米,上宽1.6米;第二道墙长45米,宽与高都为2.5米。整个石墙全部为花岗岩自然石块与人工稍有加工的石块混合砌筑而成。砌筑城墙的石块一般为长1米,宽40厘米,高20厘米。石城建有一门,向东开在东南角上,门宽1.3米,现残高也有1.3米,顶部已不存,故无法知道门的形状。城内原有用砾石铺的坡状地面,在土层中发现了与牌坊村石棚中相似的夹砂红陶和夹砂褐陶陶片。在城的北角、东南角上各建有一圆形瞭望台,便于瞭望。山城秀美与雄伟、险峻与清幽,一切都那么自然地交融。天地悠悠,苍劲辽远。即便这局部坍塌、局部湮没在杂草树丛中的古城残垣,还是自然真实,也更有着沧桑的韵味。那残破、古旧的石块绵延于崇山峻岭山巅之上,荒凉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更叫人感受到那金戈铁马的千年不屈风骨。

石城是用加工过的石块砌筑而成,很难想象得出加工的过程是多么繁重。在那个缺少金属的年代,加工过程只能靠群体的体力,用一块石块撞击另一块石块。加工一块石块要付出巨大的体力,而付出的体力是为了在战争中使生命得以保障,财产不受到损失。把这些石块垒砌起来,中间没有粘合的物质,只填充一些碎小的石片,力图使它们牢固地叠压在一起而不松散,以此来划分出城内与城外。

人们选择在陡峭的山巅之上建筑山城,这与上古时期人的社会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私有制社会出现,强悍的部族为了更多的占有社会财富,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就要掠夺其他部族的土地、人口和物资财富来壮大自己,战争就势必成为了这种欲求的手段。人们为了防御这样时常发生的战乱,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山城就成为了最好的防御体系。在这样的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山城面前,许多战乱掠夺都可以使抵御变得轻松,所以山城就成了山地民族的不二选择。当然,那时的人们也不总是常年生活在山城中和平时期还是生产、生活在地势较平坦并临近水源的山下,只是战争来临时才会进入山城防御。盖州青铜时代的城址与居住址是紧密联系的,山城和居住址是一个群体两处不同地点的居住地。

鹤阳寺山山城位于盖州西团山乡境内,西去渤海辽东湾仅数里之遥,在一马平川平原之上,鹤羊山犹显突兀耸立。山的顶部有用大块的巨石围建的城墙,环绕着整座山巅,城内发现有夹砂红陶片、石斧、石箭镞等遗物。虽然经几千年的风雨和后来人的破坏,大部分城墙都以坍塌,但巨大城墙石上厚厚的苔藓、巨大的石磨盘、被风雨侵蚀的人工凿就的石臼窝,都在述说着那个时代的沧桑。

Hash:cbc17ec002d26334818d5f86affbd35802424bfd

声明:此文由 鲅鱼圈华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