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简牍述中国故事 甘肃简牍博物馆干货满满

12月18日,由甘肃简牍博物馆

新华甘肃频道主办的

“简述中国故事——《悬泉汉简》

玉门关汉简》成果发布会

暨甘肃简牍博物馆未来发展思享会”

兰州举行

百余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

碰撞观点,交流研讨

为推进甘肃简牍的

保护研究贡献智慧

简牍: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甘肃作为简牍大省

自1907年以来出土8万多枚

其中汉简总量达7万多枚

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0%以上

《悬泉汉简》

由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合作整理完成。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出版发行的《悬泉汉简(壹)》,将为学术界研究两汉、西北丝绸之路等专题提供高水准的原始材料。

玉门关汉简》

由甘肃简牍博物馆与相关单位合作整理完成,目前,两本著作均已出版发行。这是甘肃简牍博物馆继《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甘肃秦汉简牍集释》等之后的最新学术成果,将为“一带一路”的历史研究带来新的学术视角,为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玉门关汉简》收录了历年来敦煌地区各烽隧遗址出土并且收藏于敦煌市博物馆的全部汉晋简牍729枚,此次重新整理后对研究敦煌郡、玉门关在丝绸之路上的功能地位等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简牍博物馆与新华网甘肃频道

在兰州签署合作备忘录

甘肃省古老的简牍文化

借助新华网的数字技术、创意以及传播力

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八项合作内容

甘肃简牍数字展馆的设计建设 简牍研究成果新华网数字化、融媒体独家首发 文物数据数字化整合信息研究平台 衍生产品市场开发 博物馆多渠道内容营销 打造核心IP库 共建国内首个5G时代数字文物保护与传承联合实验室

甘肃简牍博物馆选址马滩

于7月31日开建

预计2021年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

甘肃简牍博物馆里会藏点啥“宝贝”?

让我们先睹为快,饱饱眼福

张掖都尉棨信

↓ ↓↓

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长21厘米、宽16厘米,红色织物,上边有系,正面墨书“张掖都尉棨信”六字。为西汉晚期遗物。棨信又称“幡信”或“信幡”,是古代启闭关门的信物。此件棨信文字虽篆意很浓,但每个笔划都有屈曲,故作蜿蜒,为鸟虫书体,新莽六书,“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这件棨信的发现,为研究两汉时期的棨信种类和书写形式提供了实物数据。

塞上烽火品约

↓↓↓

1974年8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16号房址内。共17枚,松木,每简长39厘米、宽1.5厘米、厚0.2厘米。计610多字。内容主要是居延地区殄北塞、卅井塞、甲渠塞遇到匈奴来犯时,根据不同情况发出不同的警报信号的规定。该简册对研究汉代边塞地区的烽火报警系统和防御设施具有重要价值。

隧长焦永死驹劾状

↓↓↓

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22号房址内。共16简,木质,长21.2-23厘米、宽0.9-1.1厘米。除一枚略有残蚀外,其余各简均清晰如初。全篇章草,一气呵成,潇洒飘逸,既是一篇重要文献,又是一幅书法珍品。可释读者409字。文义连贯,内容完整。第一枚为题签,第二简以下为正文,简背有书吏之签署。内容是一份追查死驹责任的文书。该册书具体生动,宛然一幅戍边士卒月夜巡行图。册书内容对研究汉代的马政、边塞行檄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都有重要价值。简文书法,是研究汉代章草的典范之作。

阳朔二年传车亶轝簿

↓↓↓

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木简10枚,松木,前9简中两简完整,长23厘米、宽1厘米。最后1牍宽2厘米。两道编绳尚完好。存字106个,主要记载悬泉置传车和亶轝的完好敝损情况。该册书在形制上较为完整,不仅为研究悬泉置的车辆种类和配备情况提供了原始记录,同时为研究册书形制和书体变迁提供了实物数据。

新莽征西域文书

↓↓↓

1979年出土于敦煌马圈湾汉代烽隧遗址。木质,总计200余枚,为王莽时期五威将王骏等率军队征伐西域叛乱诸国时的上报战况的文书副本。对探讨西汉末期西域诸国的政治状况有极大帮助,通过该文书档案的记载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王莽时期的民族政策以及此次征伐西域的具体过程。对史籍记载具有证史、补史、纠史之用。

劳边使者过界中费

↓↓↓

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全册9简,编绳两道,完好无缺。简长约23厘米、宽1厘米。内容是朝廷派使者慰问边地吏卒途经肩水金关时的费用记录。该册的出土为研究汉人的饮食构成、接待习俗、劳边制度以及册书编联形式提供了实物依据。

元致子方书

↓↓↓

1990年出土于悬泉置遗址。出土时折成16折,受潮后墨迹浸洇,正体字下可看出浸染的反体字影。帛书长34.5厘米、宽10厘米。黄色绢帛,墨书隶体,共322字。抬头一行6字,落款一行18字;正文8行,每行29-43字不等。是两汉地下出土帛书对象中保存最完整、字数最多的私人信件。

相利善剑册

↓↓↓

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共6简,每简长22.3厘米、宽1.2厘米,木质,每简一行。原有编绳三道,编绳处右侧有契口,编绳已朽毁不存。六简容字210个。规整隶书,墨色如新。内容主要是辨识宝剑的标准和方法,提出鉴定善剑四条标标准、鉴定敝剑六条标准以及辨识善剑敝剑纹饰的四条标准。对研究汉代的金属冶炼和兵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怎么样?

甘肃简牍博物馆里是不是干货满满?

让我们一同期待甘肃简牍博物馆开馆吧!

来源:中国兰州网全媒体中心、兰州晨报

记者:刘淑萍 李楠 陈花玲 高贵祥

公益展播

时代楷模

END

Hash:a59976858ece8187a29cbd90f3a1bd6b605e4a86

声明:此文由 发现甘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