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寻趣牛山岛,一塔一世界

“千礁岛县”是外界对平潭的赞誉,

全区境内有126个岛屿

除了平潭主岛外,

许多离岛也各有特色,

天风海涛,

如诗如画,

牛山岛就是其中之一。

牛山岛是一座无人居住的离岛,

位于海坛岛东部的海域中,

南北长0.94公里,

东西宽0.23公里,

面积仅0.34平方公里,

最高海拔70.5米。

它隶属平潭澳前镇南赖村,

与海坛岛岸相距4.9海里。

因形似卧牛,故以得名。

周围水产丰富,

当地人多称之为宝山岛。

14日,带着好奇,

记者跟随福州航标处

平潭航标管理站一行

20余人踏上了探秘之旅,

一睹牛山岛的风采。

故事奇趣

--咸味海水有传说--

前往牛山岛没有船班,

一般需要包船才能抵达。

14日上午8时30分,

我们从平潭航标管理站码头出发,

乘坐巡航船,

途经竹屿口、平潭海峡大桥、

海坛海峡航道等区域。

“去牛山岛要看天气情况,

浪大的时候很难上岛。”

平潭航标管理站副站长陈红齐说。

历经3个多小时的海上漂行,

牛山岛浮现眼前。

从近海处望去,

牛山岛如同一只慵懒的“卧牛”,

盘踞在水天之间,

游弋于翻腾大海

尽情地沐浴阳光和海风。

相传,

古时候这里的海水没有咸味,

晒不成盐。

后来岛上来了个巨人,

身高数丈,力大无比,

神通广大,

踩一脚地陷三尺,

吼一声鱼龙惊逃,

人们称他“牛山王”。

巨人从山里采来许多含有咸味的野果

把果汁熬成盐粒,

三年才装满两麻袋。

这天他肩挑麻袋,

准备给渔家兄弟送盐去,

一路奔波劳累,

躺在海边睡着了。

正好东海龙王带着部下来巡江,

巨浪把盐袋卷到海里去。

牛山王醒来不见盐袋,

好生焦急,口干舌焦,

捧起海水喝了一口,

奇怪,怎么有咸味?

他断定是东海龙王偷了他的盐。

牛山王从山上折下一条树枝,

只见他朝着龙门打了三棍子。

霎时地动山摇。

海龙王惊慌失措,

赶紧赔礼谢罪,

把巡江时无意卷走盐袋之事细说一番,

表示愿意赔偿,

并和牛山王约法三章:

往后牛山岛渔家可自由使用咸海水晒盐,

要多少就晒多少,

龙宫永远不收盐税。

很多年过去了,

龙王一直信守诺言,

故事也流传至今。

风光旖旎

--远近高低各不同--

登岛后发现,

这里不仅有远离闹市的宁静,

还有温暖清澈的美景

处处闪耀着迷人的风光。

在小码头下船后,

我们沿着小道往高处走,

小道因铺设已久,

石阶上竟布满“磹花”。

沿途中,

奇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

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

这里的石头多是黛青色,

石块棱角分明,

组合成一团团矩阵,

致密坚固,显得格外气势磅礴。

经过石林再往上走,

视野越加开阔。

远眺海面,

浪涛在海中回旋,

在这一望无际的大海。

“咩咩咩……”

踌躇间,

一群膘肥体壮的山羊映入眼帘,

阵阵苍劲有力的叫声

让我们霎时间鼓起了劲。

“这些是附近的村民放养在这里,

他们用船把羊运送到岛上吃草,

自行生存,

隔段时间来看看它们。”陈红齐说。

上高处,环顾四周,

碧波连天,奇岩绕岛,

美丽的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西面,与海坛岛隔水相望;

东面,约60海里处便是宝岛台湾

或许正因牛山岛鲜有人迹,

这里保持着最原生态的环境。

据平潭旅行定制师陈坚回忆,

20年前,第一次来到牛山岛,

白天可以看到礁石上有很多海生物,

夜幕降临可以观赏到澄澈的星空。

“我当时来岛上还看到了海豚,这里是非常好的海钓场,海底下还有珊瑚海参等。”陈坚说。

历史悠久

--宏伟灯塔话沧桑--

虽说牛山岛没有常住人口,

但因岛上有一座灯塔,

常年会有守塔人在此地坚守。

说起这座灯塔,

它承载了牛山岛百年烟云浮沉,

见证着岁月和历史,

散发着牛山岛历久弥新的恒远魅力。

这座灯塔位于牛山岛的至高点

塔身高达26.4米,

台湾海峡北部主要助航标志之一,

同时也是船舶进入兴化湾水道

和海坛海峡航道的重要航标。

谈到牛山岛灯塔的历史,

1922年出版的《平潭县志》记载:

清同治十二年,

即1873年,

在牛山岛上修建灯塔,

为国际商船安全航行服务,

灯塔于当年4月10日投入使用。

历史上,

牛山岛灯塔因建筑宏伟壮丽而闻名,

采用人工石基,

铁塔身,

射程可达23海里,

号称我国沿海第三大灯塔。

围绕着对牛山岛

以及灯塔控制权的争夺,

历史上曾发生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据陈红齐介绍,

1873年,

英国出于侵略需要,

不惜斥资从牛山岛外运来材料,

首次在牛山岛建起灯塔。

当时,

灯塔由城堡式建筑群组成,

主楼用石块砌成,壁厚1米。

中国沿海灯塔志》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该岛形长而峭……

石塔甚矮,外涂黑色,

筑于岛巅,灯置于上,

灯光高出水面二百五十七尺,

同治十二年三月十四日

(1873年4月10日)

开始燃点,

原为头等透镜定光灯,

燃点植物油。”

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英国人建的牛山岛灯塔毁于战争,

成为一片废墟,

这灯一熄就是40多年。

直到1987年,

牛山岛灯塔才得以重建,

新灯塔在当年10月22日发光。

如今,

这座灯塔依旧如忠实的守望者,

矗立在牛山岛上,

为来往的船只指明方向。

来源:平潭时报

文字:记者 陈小欢

图片:融媒体记者 陈澜清

平潭传媒融媒体指挥中心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值班编辑:林小玉

值班主任:林泽强

值班编委:杨 华

Hash:2ca5d79dca5284081d0057f6410e9e813f9d6b2d

声明:此文由 平潭时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