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融合!宜春这个地方活力无穷...

孟秋时节

记者一行走进万载县仙源乡仙源村

不时看到游客在红色景点驻足、游览

启用不久的红旗广场

标志牌前、展览馆里

游客瞻仰革命遗迹

不时拍照留念

该村是全市唯一被列为

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的试点村

也是江西省红色名村之一

村干部告诉记者

作为红色名村

仙源地处集镇

占着天时、地利、人和

近年来发展活力大大增强

行走在小康路上

信心、劲头都更足

红色历史历久弥新

仙源村是仙源乡机关所在地,辖18个村民小组共546户1946人。全村有革命旧址7处、革命遗址1处,曾经的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等重要机关驻扎在此。

1932年4月,为执行中央向东南发展的指示,巩固修(水)铜(鼓)万(载)根据地,积极向东南袁水和樟树发展,使之与湘赣苏区打成一片,和中央苏区取得密切联系,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等首脑机关从修水上衫迁驻小源(现称仙源),在此领导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交界地区30余县范围的革命斗争,牵制了国民党60多个团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在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仙源一度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有“小莫斯科”之称。

据史料记载,早在1926年,仙源就有了革命活动;1928年平江起义后,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率领红五军在这里开仓济贫、发动群众;1929年,王首道等带领湘鄂赣边特委进行活动,这些都在仙源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至1932年8月,全省“党的组织扩大了两万多人”,共有党员5万多人。据当时的少共湘鄂赣省委出版的《列宁青年》载,仙源“扩大红军是平江万载第一等”“万载超过一半以上”,仙源区仅三天就有数百青年报名参军。

当时,省苏维埃政府设有财政部、国民经济部、劳动部、裁判部、工农检察部、内务部、文化部、卫生部等。时至今日,书写在旧址两端照枋上的“马克思路”“列宁之路”等字样依然清晰可见。

距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不远的王家祠,是《红旗》报社旧址。1932年4月15日,中共湘鄂赣省委机关报——《红旗》在此诞生。这张油印的党报为旬刊,每期4开2版,设有“国内外消息”“省区要闻”“红军简讯”等栏目。报社还编印了临时性的《红旗小报》《政治消息报》和理论性的《转变月刊》,承印部分党政文件、识字课本、宣传材料等。

1933年下半年,由于“左倾”路线干扰,湘鄂赣苏区面临严重困难。1934年1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仙源。敌众我寡,形势危急,省委及省级机关撤出仙源。

红色产业显山露水

岁月如梭。数十年来,仙源人民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砥砺前行,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这里是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房子坐西朝东,背靠青山,面向稻田……”年过六旬的党员宋火生正在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革命旧址的故事。退伍返乡后,他脱下军装,主动当起义务讲解员,为游客讲解仙源的红色历史。

不远处的红旗广场,一座带有再现当年革命场景浮雕的巨大红旗雕塑熠熠生辉。“仙源村获评红色美丽村庄后,县、乡两级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韩文平告诉记者。

蜿蜒起伏的沥青路,整齐划一的店铺招牌……通过实施外墙立面改造、完善标识标牌等措施,村子街道面貌焕然一新。如今,仙源村组组通公路,12个村民小组共安装了140盏太阳能路灯。“以前有车不能进,现在出行方便多了。”

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催生了红色产业的蓬勃发展。记者采访当天,来自南昌大学的驻村工作队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余克弟正与村里洽谈合作。南昌大学计划投资120万元,在仙源村建设集餐饮、住宿、培训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同时,投资120万元建设一个矿泉水厂,预计每年将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0多万元收入。

来自万载县城的10余名夏令营学生在试营业的“人民公社宿舍”已经居住了半个月。“人民公社宿舍”由仙源乡新市村人廖锦波租用一幢老房子,投资40多万元改造而成。红色旅游始兴起时,他仅仅做租赁红军服的生意,随着红色研学热度的持续攀升,今年4月,他开起了源遇农产品作坊,帮助当地脱贫户销售农产品。“一个旅游团,我们最高的销售额有1800多元。”廖锦波说,“今年以来,我们已经为脱贫户增收了6000多元。下一步,我们计划打造仙源特色小吃,让来的人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住得舒心。”

“发展红色旅游,当前我们最急迫的是要解决吃住和培训场所的问题。”韩文平表示,在发动30户村民将闲置房子改造成民宿的同时,村里争取资金60多万元,将以前一栋具有苏联风格的废旧医院改造成红色教育研学培训基地,一次性可以接待60人。

看到商机的村民纷纷做起了餐饮生意。张正秀一家投资10万元添置厨房、桌椅等设施,办起了“红军食堂”,可接待100人同时就餐。“下一步,我们计划将7个房间改造成民宿。”张正秀对未来充满憧憬。家住红旗广场旁的吴包根,夫妻俩身体不是很好,家里经济不宽裕,在乡村干部的帮助下,今年5月办起了农家乐。“最多的时候一次接待了6桌客人。”吴包根笑着说,今年的营业额已经有2万多元了。

据不完全统计,从4月份到7月底,该村已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

绿色经济生机勃发

地处大山深处的仙源村

有水田2660多亩,山地1.3万多亩

绿色经济底蕴深厚

46岁的陈啟荣,每天早上忙完家里的事后,就骑摩托车上山到他的脐橙基地,除草、剪枝……一待就是一整天。6年前,在外打工学到技术的他,回到家乡先后投入20多万元种了30亩脐橙。“去年已经卖了几万元,明年进入丰产期。”为了保证脐橙品质,陈 啟荣坚持绿色种植,不打除草剂,还搞起了立体养殖,“每天割两担草给羊吃。我养了本地黑山羊40多只,多的时候100多只。”不仅如此,养蜂、养鸡、种无花果……陈 啟荣的绿色产业越做越大。

“靠着日益发展的旅游,农户种养不愁销路,村里种菜、养殖的人越来越多。”韩文平介绍,“如今养兔的近10户,养羊的3户,我们还种植了100多亩青皮豆。”

金黄色的稻子,被微风吹过,涌起金色的波浪。“山里气温偏低,种植水稻成本高,村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300亩土地,种植生态稻。”韩文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成本每公斤10元,市场可以卖到每公斤30元到40元,农户的收益大大提高。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仙源村以“红绿”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产业振兴、农户增收。据统计,去年,全村49户147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

韩文平欣喜地展望,随着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仙源村的“红色+绿色”,将焕发无穷的活力。

(来源: 记者 辛冬妹 黄龙 龙姣/文 、记者袁亦张/图)

(编辑:龙姣 实习生姚嘉欣 ;编审:杨娟;监制:熊妍华)

小布想和你交朋友,微信号:zhangfang309

大家都在看

➯明日处暑!宜春未来一周的天气竟是…

➯最新!宜春一地发布风险提示

➯宜春家长速看!中心城区小升初录取结果公布!

Hash:9b0ab1c905a4da12c93e5e643429cf7beb02bca2

声明:此文由 东南沿海消息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