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桥古迹述略

———————————————古镇平桥,素有厚重的政治遗存、素有显豁的交通轨迹、素有丰厚的人文底蕴、素有繁盛的商贾积淀。认识平桥,从翻阅《平桥史话》开始。让我们捧读《平桥史话》,见证这座千年古镇的古迹遗胜。

一、迎龙亭遗址。

属于清代的古遗址,位于平桥大营遗址偏南。据记载,乾隆皇帝下江南驻跸平桥,乡绅林百万建迎龙亭迎驾,以鲫鱼脑、鸡汁制作豆腐羹款待皇上,平桥豆腐因此得名且扬名。原迎龙亭早毁,现亭为1992年在原遗址附近复建。

二、平桥大营遗址。

位于大平桥、小平桥之间,当年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平桥时曾建有行宫,清末光绪年间还驻有新胜虎字营四哨,驻有170名官兵,设千总官,有准确记载的千总官曾有邓有功、周秉魁等。

三、兜土庵遗址。

清代古遗址,位于平桥居委会平南组境内。清道光年间,七洞村人李缘为建东圣院捐出所有家财,并用衣角兜土填塘建庵,平桥人群起响应。原庵占地20亩,大殿3间,厢房等若干。建国后遗留房屋曾作平桥小学用,平桥中心小学搬迁后被拆毁,仅存遗址,现在遗址东侧百米处新建东圣寺。

四、沈翼墓遗址。

天启《淮安府志》卷二十三丛纪志、乾隆《山阳县志》卷十七《丛志 古迹》“丘墓”均记载:“沈翼墓,户部尚书,在治南四十里平河桥,东去岸四华里许,有翁仲碑表。”沈翼墓址就是现今平桥居委会平桥组东侧,距离运河四里左右,与史书中的记载完全相符。墓地处于两条河流交汇之处的高地之上(当地百姓称之为“大滩”)。墓地风水绝佳,有翁仲碑表。现在墓地地表石刻无存,有一石龟埋于地下,一石龟移至西侧东圣寺,亦被埋地下。墓地现为该组的公共墓地,占地1000平方米。如今,已经被列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常吸引着游客前来访古探幽。

五、圆通寺遗址

圆通寺遗址,在原平桥农具厂厂址位置,今得月楼即建于在其遗址上。原为明代建筑,清代香火鼎盛,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平桥时,曾御题“圆通寺”匾额。据《续纂山阳县志》载,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8),邑人吴寿恩等筹办初等小学,宣统三年(公元1911)增设高等初小,即以圆通寺拨出房屋办学,并拨租二十石奎文加租一百二十千为常年经费。公元1939年4月上旬的一天,三架日机窜到平桥上空轰炸,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当时的圆通寺被彻底炸毁,乾隆皇帝为圆通寺御题匾额也被炸无存。平桥沦陷后,鬼子又拆除残房材料,在集镇北端的古“平桥大营”(圆通寺遗址北面)建炮楼。后剩残破禅房三间,由最后一任住持元定和尚(俗名管原定)居住。元定和尚1916年出生,1925年九岁时到河西西圣寺出家,1941年到被炸后残存的圆通寺任住持。1966年文革中寺庙彻底被毁,于1967还俗在平桥大队居民点,并娶妻生子,1976年无疾而终,享年61岁。圆通寺遗址被平桥农具厂占用。

六、九涵洞遗址。

九涵洞又名潘宅风水涵洞,位于平桥镇九洞村。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建造,一说康熙三十三年建造。涵洞宽二尺,下接木洞长八丈六尺四寸 下通溪河,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木为石。嘉庆十年(1805年)修理,道光七年1827年)改造石洞长八丈六尺四寸。民国二十年实测洞底高程3.613米。建国后堵塞,现有遗迹尚存。

七、十涵洞遗址。

十涵洞即三浅二洞石洞,位于平桥镇十洞村,系明代建造。宽二尺四寸,下通溪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十年,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九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俱修理,民国二十年实测洞底高程3.636米。建国后因洞身损坏漏水于1977年堵塞,现有遗迹尚存。

八、望子楼。

位于平桥粮管所院内,原为平桥镇杨柳村大地主于民国年间所建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建国后被改建成功能用房,现尚有建筑残存的遗构。

九、张庙遗址

位于平桥镇张庙村境内,本为该地区张姓捐建的东岳庙,似乎应该是《山阳县志》中记载的“泾河东岳庙”。现庙已被毁,遗址尚存,有庙产碑一方藏于张庙村村民家中。

十、林氏园遗址。

现在的平桥食品站所在,至今有一排面南的四间连砌的房子。正房三间,套房一间。房子很大,正厅里依然完好地保持着原来的面貌,宽大的房梁和立柱都是整木构架。门口青条石台阶。林家败落后,这所院子后来转到管姓手里,解放前是平桥地方乡约管箫廷家开办的鼎昌粮行,建国初期曾是平桥区公所驻地。

来 源:《平桥史话》

出 版 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主 编:张志友

副 主 编:徐爱明 吴 磊

执行编辑:叶占鳌

END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载须注明出处)

淮安文史网∣淮安 历史 文化

Hash:ebc355008860c40d927b7949164549363db3d810

声明:此文由 淮安文史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