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一个古老而美好的传说(中)

作者:张树云

清末史洁珵编著的启蒙读物《德育古鉴》(又名《感应类钞》),是一部为青少年编写的教材,书中收录了大量美德故事,“种石得玉”也在其中。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不同版本的“种玉”故事存在着诸多差异。主人公的姓氏有阳、杨、羊三种写法;名字有的写作伯雍,有的写作雍伯,有的写作翁伯,还有的单名一个雍字;故事情节也不是完全一样,有的说种下的是石子,有的说种下的是菜籽,有的说他只是“义浆济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种玉”传说流传地域极广,流传时间极长,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种种演绎。

“种石得玉”的故事还曾受到道教信仰者的青睐。但在他们的笔下,主人公阳翁伯的结局不再是娶“美妇”做大官之类,而是升入天宫坐享神仙之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曾经当过道士的后蜀宰相杜仙庭所著《仙传拾遗》一书,书中的“阳翁伯”因常做“义浆济人”之类的好事而得道成仙,所以后世多有誉称阳翁伯为“仙翁”者。

解读“古人种玉处”,绝不能完全局限在美丽的传说当中。因为义浆济人、种石得玉的主人公是其原型的,其原型乃是春秋末期为避战乱、从洛阳远徙无终的翁伯。

翁伯这个人物最早现身于三国时期的著作《水经》,书中写道:“翁伯,周末避乱适无终山。山前有泉水甚清,夏尝澡浴,得玉澡架一双于泉侧。”

对翁伯其人记述较为详细的是北魏著名文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此书在“鲍丘水”(今名蓟运河,其上游自玉田县北不远处流过)条目下不但引述了《搜神记》中的有关传说,还摘录了《阳氏谱叙》中的一段文字:“《阳氏谱叙》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爱仁博施,天祚玉田。”以此为据,郦道元称阳翁伯为“玉田阳”。后世之所以将《搜神记》中的杨伯雍改写为阳伯雍、阳雍伯等等,是因为这个人物的原型乃是阳翁伯。

可是“种玉人”的原型是翁伯。翁伯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周景王之孙,原姓姬,为避战乱迁徙至无终,改姓为阳。他是无终阳氏(或称北平阳氏)的始祖,也是有名有姓又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玉田人;因为他的到来,玉田一带较早地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

修复后的“古人种玉处”碑

足以让阳翁伯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后裔一度成为蜚声华夏的名门望族,仅 “二十四史”为之立传的阳氏后裔就达10多位。其中,阳鹜跻身于前燕的决策层,官至尚书令、太尉等职;阳固曾在北魏任侍御史、前军将军等职;阳休之曾在北齐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监等职,封燕郡王;阳斐在北齐曾任廷尉卿、卫大将军兼都官尚书等职……正如清代编修的《玉田县志》所云:“邑内望族,阳氏为首”“阳氏至晋而显,至北朝而盛。”

阳翁伯的后裔中也不乏才高八斗、享誉文坛的丈人和学者,譬如,阳承庆著有《字统》——这是北朝一部代表性辞书;阳固著有《阳固集》,集中三篇作品被选入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阳休之著有《韵略》《幽州人物志》等,时人誉之为“能诗能赋阳休之”;阳炫之著有《洛阳伽蓝记》,成为北朝四大名著之一……对此,近代著名校勘学家、古典文献学家周祖谟先生在自已的著述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北朝以文学通显者皆北平阳氏”!

对于翁伯的“爱仁博施,天祚玉田”,直到数百年后,阳氏后裔仍然引以为豪,并津津乐道。这一点从几方墓志铭中可窥一斑,这里仅举一例:《齐冠军将军青州高阳郡守阳君墓志铭并序》写道:“君讳昕,字元景,北平无终人也。惟开基之系,封邑之源,出於轩辕,肇自姬姓。景王少子,食采阳樊,因地命氏,斯为茂族。或霓裳鹤驾,贻贶玉田;或棘署槐庭,书功金册。大德不泯,风流逾劭。”

Hash:1ea4ba0a2711b61d665748d1d1ea971efcb0c7dc

声明:此文由 玉田生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