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土地 激昂的岁月 ——参观桂中各地红色教育基地有感

时值“七·一”党的百岁华诞即将来临之际,为探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笔者有幸与来宾市诸位网络大咖一道,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组队前往武宣象州兴宾等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1

第一站:武宣东乡。当大巴车停靠在爆发过太平天国起义的巍巍双髻山脚下,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肃穆的古建筑群,这里就是桂中第一支部旧址所在地,桂中革命火种从这里燎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先烈们使用过的武器:镰刀、锄头、抬枪、土炮……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他们就是用这些近乎原始的武器,去对抗当时以凶悍善战闻名于世的桂系军阀部队。瞻仰烈士的遗像,倾听他们的革命事迹,更是让人热泪盈眶:陈炳璋、翁尧年、潘业俊、邓拔奇、刘铁民等烈士,当年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他们的生命大都定格在二三十岁,其中陈炳璋、刘铁民烈士牺牲时连照片都没留下。虽然他们的头衔都很高,比如邓拔奇27岁就是广西省委委员,但牺牲时年仅29岁;潘业俊24岁当选武宣首任县委书记,三年后英勇就义。可见当时的党员干部没有想着当官发财的投机份子,加入了党组织,就是选择了毁家纾难,选择了九死一生!

来宾网络知名人士组团到桂中第一支部打卡

参观武宣桂中第一支部旧址

随后,为了更好体验峥嵘岁月的革命激情,我们在选择以急行军的姿态小跑前往当年的中共武宣县委旧址和韦天强烈士故居参观。青松郁郁,翠柏苍苍,映衬在绿树中的县委旧址亦是潘业俊烈士的故居,这是一栋坚固的三层碉楼,外墙厚达半米,众多射击孔环列墙上,这不是地主家的大楼吗?看罢简介,潘家确实是东乡的地主阶级,在街面上有多间商铺和米行,资产雄厚。而韦天强烈士的故居也是宽敞大气的青砖四合院,当时属于富农阶层。他们的家境比当年在双髻山里烧炭的萧朝贵好太多了,为什么地主和富农要带头起来闹革命呢?

在百年前的中国,首次传入了马列主义,犹如春雷第一声,惊醒了多少仁人志士,他们不分阶级不论出身,只为追寻革命真理,创造大同世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潘业俊从容就义后,万贯家财尽被反动派没收;而写下“黔江荡荡流何急,明日长空响巨雷”的韦天强,誓要把自己化为响彻桂中的一声惊雷,他确实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在他的影响下,其家族有十余人投身革命,三人壮烈牺牲,被誉为“一门三烈士”。

2

第二站:象县农民运动旧址。坐落在象州县城区的这座旧址与武宣县委旧址颇有相似之处,也是由一群家境优渥的象县“南街仔”发起成立的,房屋是覃智增烈士的故居。这群青年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浓浓的书生气,极擅宣传写作,使得象县当时的革命氛围异常浓厚。因为他们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比如张胆烈士是中山大学毕业的,但最突出的还是象县第一位共产党员刘策奇,他在《莽原》等进步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与鲁迅等大文豪有密切书信来往,探讨过救亡图存的法子。这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写下了不少流传至今的爱国诗词,当我们在展厅观看他的传记电影《天上歌谣》,听到那首“娃仔,娃仔,望你长大填恨海!中国恨海多,说起泪滂沱。受欺于外人,日本最可恶!先占琉球岛,后把台湾割!高丽原属我,被日强侵夺……”观影者不觉泪目,仿佛回到了那个国难当头的年代……这就是广西版的《七子之歌》,这刘先生就是我们壮族的闻一多!可惜这么伟大的爱国诗人竟被反动派押解至南宁杀害。

参观象州龙头村剿匪战役旧址

烈士已矣,光芒永照。后来有多少进步青年受到刘策奇的感召投身革命已不可考。同是象州人的广西自治区原主席韦纯束晚年回忆刘策奇烈士时仍无比敬仰:“当年我们还在象县初中求学,就是接触了刘先生等人的救亡诗词,个个愤懑难平,那届学生后来投身革命的就有好几十人。”共产党人的精神就是这样,薪火相传,激励着后来人继续前进

在交址村韦纯束故居,我们瞻仰了这位自治区老主席的风采。当年他退休回乡后,收获了无数殊荣,各级领导各路媒体来看望采访,盛赞他是广西的好领导,壮族人民的好儿子。每念及此,韦老总是动情的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那些早早就牺牲了的烈士,才是真英雄,才是壮族人民最优秀的儿女!”多么高风亮节的革命者情怀。我们难以体会,当他的老师刘策奇、同事潘业俊、学生韦天强,全都在革命年代慷慨就义,侥幸活到胜利之日的革命者们会是怎样的悲恸而奋发,加倍努力建设这来之不易的新社会。所以英雄从不自称英雄,只说自己与英雄并肩战斗过。

3

第三站:兴宾区大湾镇天马运输行。在民国时期有“小香港”之称的大湾镇,这里是柳州、来宾、象县交界处,当年又通水路公路铁路交通发达,共产党人目光独到的把一座重要的地下交通站——天马运输行开设于此,并派遣省工委组织委员黄彰主持工作。交通站承担着掩护省工委机关、组织通讯联络、筹集党的活动经费等重要任务。

参观大湾镇天马运输行旧址

当时反动派采取白色恐怖高压政策,全广西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活动。黄彰在大湾及柳江板塘村隐蔽期间,也不忘给当地群众讲述革命道理,帮助穷苦人民,和当地群众建立起了血肉深情。让人不禁感叹当年的每位党员都是一台活的播种机,走到哪里就把革命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当地人民也为掩护革命活动作出了很大贡献,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反动派侦知在板塘村隐藏着一位共产党的“大官”,立即派几百人前去清乡。群众立刻把黄彰、高天梅夫妇乔装打扮后转移,而来不及转移的群众却被抓走十多人,押解到柳江严刑拷打逼问,甚至将已暴露的党员莫正真当场杀害以杀一儆百,但所有群众并未被吓倒,全都咬紧牙关不透露一个字。

正是有了如此稳固的群众基础,天马交通站得以维持运转,很多重要的情报从这里传递出去,策划出多次计划周密、震动全省的起义,如古思起义、中秋起义等。搞得反动当局顾此失彼,焦头烂额,调回大军镇压,有力的策应了全国的解放斗争。气得白崇禧拍桌大骂心腹爱将黄旭初:“你不是说七九事件后全省十年内没有共党组织吗?这一拔拔的暴动,多如牛毛的游击队,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广西的共产党人就是这样以弱敌强、不屈不挠的坚持斗争,直至迎来了全国解放。

4

在返程途中,我一直思索着当年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首脑们也曾苦苦思索而不得解的问题:“为什么历朝历代最富有反抗精神的广西各族人民,就这么义无反顾的跟共产党走呢?”要详细论述起来,得写一部鸿篇巨制。笔者学力尚浅,仅从历史渊源和民族性格作浅显分析吧。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得益于我们党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和广大党员干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政策执行力。作为一名修编整理过历代古县志的文化工作者,我惊诧的发现明清等朝县志中,壮、瑶等民族称谓均带有反犬旁,写成“獞”“猺”。这种已经绝迹的字在辞海的解释为:封建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蔑称。这样的字眼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官方典籍中,可见当时的民族矛盾有多深,压迫和反抗达到了何等激烈的程度。

广西在明朝发生过延绵两百余年的大藤峡瑶民起义,清朝又发生了横扫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起义。历代封建王朝对待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就是征服,广西各民族的对策就是反抗。当武力征服不了就在史籍中抹黑:说这些蛮族野性难驯、愚昧不化,却只字不提朝廷如何横征暴敛导致官逼民反。

到了近代,受到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潮的影响,民国初期的县志,终于出现了加单人旁的“僮、傜”等民族称谓,但这种平等意识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在民国那个军阀割据的年代,广西偏偏出了一支以凶悍黩武著称的桂系军阀,经常以一省之力与整个民国政府争衡。当时广西看似风头无两,但要消耗这个山区省份多少人力物力就可想而知了,不知多少劳苦大众生灵涂炭,而受压迫最深的还是那些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所以民国以及日寇入侵时期,广西各民族起义依旧风起云涌,哪怕是用原始武器去硬抗快枪快炮的近代化军队以致死伤枕藉也在所不惜。不是广西人不惜命,而是把尊严和民权看得比生命重要。

直到共产党的出现。广西人从未见过这样的队伍:他们满怀激情的宣传着共产主义,但绝不是口惠而实不至。平时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民同耕同织,这就已经与蝗虫过境般的旧军队有了天壤之别。共产党军队是从不抓壮丁,不打骂士兵,打仗时多是党员军官带头冲锋,视死如归,而打下来的土地和钱粮又实实在在的均分给穷人。

广西各族人民终于看清:苦等了多少代,真正能够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平等的队伍终于来了!无不箪食壶浆,赢粮景从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所以旧军阀们想不通:为什么各族群众都跟着共产党,山民把党的方针和事迹编成山歌四处传唱,游击武装中出现了全部由少数民族组成的瑶民大队;还有大量的知识分子自愿成为共产主义的宣传利器;甚至有许多地主和富农也散尽家财投身革命。

党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在广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在象州牛头村的桂中剿匪战役旧址记录着:巨匪韦仕德妄想在附近几个山头长期据守。解放军前来剿匪的部队人数并不多,但得益于象州人民的全力支持,大量的民兵和革命群众把据点围了个水泄不通,使土匪最擅长的逃遁无法施展,被悉数全歼。李宗仁曾哀叹的“广西无处无山,无山无洞,无洞无匪”的匪患问题,在新生政权军队和人民同仇敌忾的打击下,被迅速解决了。

不难看出,广西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格并不复杂:耿直而重义,只要被一视同仁的平等相待,就能和你亲如兄弟。春天你送他一袋种子,秋天他还你一旦粮食。在象州寺村韦大卫故居,也记录了一个义薄云天的故事:韦大卫矢志报国加入中国空军,稀里糊涂被胁迫到了台湾。之后他靠实力成长为王牌飞行员,但他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回归大陆做准备。1956年找准机会的他终于驾驶着蒋纬国的专机“塞斯纳”号飞回大陆,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多么勇敢耿直的壮乡儿子,高官厚禄他不要,一心只要回故土。

在建国后的七十余年岁月里,广西再也没有爆发过一起因民族、宗教而引发的大规模群体事件。民国时以军事称雄的“模范省”,今日成为民族团结的模范自治区。因为广西各族人民真切感受到中央政府的关怀与扶持,在教育、医疗、基建、扶贫等方面,中央对广西的支持一直很到位还多有政策倾斜。比如修建高铁高速公路等设施时,从费效比来看,广西大都是山川丘陵地带,修建一条高铁成本是平原省份的好几倍,而这里的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也比不了发达地区,任何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组织都会掂量再三。

但我们的党是一诺千金言出必行的党,是与各民族休戚与共肝胆相照的党。我们的制度是最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各民族平等、人人享有发展成果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国家搞建设,是不会计较眼前利益的。所以现在的广西,高铁通到了每一个地级市高速路通到了每一个县城。在大石山区,哪怕是只有十几户贫困家庭的村屯,也要把道路修到那里,水电接到那里,实现“八有一超”全面脱贫摘帽。诚如习总书记今年在考察广西时给予的高度评价:“广西这些年发展进步很大,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了。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是算数的。”正是有了这样的领袖,这样的政党,广西各族人民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加油,努力,再长征!

作 者:李 军

编 辑:范安 民

审 核:黄良忻

欢迎投稿

lbfb001@163.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学习

Hash:25870b41faf82698a81307a0fafc826bbce59be0

声明:此文由 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