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邙山,堪称“东方金字塔”!

说起邙山,对于孟津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邙山因大部分处于孟津县境内,故有学者称“孟津山”,邙山无卧牛之地,历史上在此埋葬的帝王将相众多,堪称“东方金字塔”。

邙山位于河南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100 多公里。狭义的邙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邙山海拔300 米左右。邙山为黄土丘陵地,是洛阳北部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最高峰为翠云峰,在今市区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庙。

相传老子曾在邙山炼丹山上建有上清观以奉祀老子。附近还有道教寺观吕祖庵武则天避暑行宫、中清宫、下清宫古建筑。唐宋时期,每逢重阳佳节,上邙山游览者络绎不绝。唐朝诗人张籍诗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邙山晚眺”被誉为“洛阳八景”之一。自古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谚语,为我国的历史名山之一。

邙山是历代争夺洛阳的要隘。洛阳史称十三朝古都,在长达数千年的建都史中,战争频繁,得失常演。尤其在历朝兴替之时,凡欲守卫洛阳,必须据有北邙,拒敌于黄河北岸,方能稍缓都城之危,凡欲攻取済阳,亦必须首战北邙,扼控三关( 函谷、伊阙、虎牢) 而后兵临城下, 方能稳操胜券。因此,邙山成了洛阳北部的屏障。

邙山是历代帝王将相的陵墓要地。自东汉以来,这里先后埋葬了24 位皇帝,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 座,东汉帝陵5 座,曹魏帝陵1 座,西晋帝陵5 座,北魏帝陵4 座,五代后唐帝陵1 座,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广舆记》称: “东汉诸陵及唐宋名墓均在邙山上。”邙山陵墓之多,确实惊人,存孟津县境的邙山段有数万座,这是今人难以想象的。据有关史料载,仅葬在北邙的帝王后妃、将相名人,近二百座。明薛暄有诗云“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富贵只今何处是,断碑零碎野人耕。清施闰章诗云“黄河渡口人,北邙山下路。但见冢累累,无地栽松树。”这些诗句都形象的反映了邙山陵墓群众多的景象。

站在邙山之巅,北望黄河奔流,南瞰洛阳故城,感叹逝者如斯,在号称“孟津山”的历史热土上,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迎着新时代的曙光,邙山正以飞龙横卧的姿态,用浓墨重彩的华章书写着新时代的瑰丽画卷。

本文由厚重孟津公众号编辑整理

Hash:15401f1d3403bf80cd57c2a0c1d5780550ac7003

声明:此文由 文化影响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