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人常去的危山藏了什么秘密?又有着什么样的传说?

危山圣井的传说

相传明代李开先所做的《章丘八景诗》,首句便是“高耸危山圣井澄”,把危山尊为章丘八景之首,这一座俊秀的山丘便成为名扬遐迩的章丘第一名胜。古时的危山名叫无影山。相传过去在玉皇阁的东南面有一块奇石,每到夏至的午时三刻,人立石上无影,故名无影山。据《史记》载:“北宫玄武危虚,齐之分野。”危山,位于章丘市中部济王路南侧,距济南市中心36公里,危山因二十八星宿中的危星而得名。汉景帝将平陵王刘辟光安葬在危山之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危山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最著名的是铁墓顶、圣井、四贤泉、琵琶湾、一柏单二孔桥、石门夜象和怪石无影。

过去危山上有雄伟壮丽的建筑群。最早的记载见于宋神宗年代的碑记,明代曾大修两次,清代光绪年间南刘庄人刘典又募捐重修诸神庙,当年的危山殿堂毗连,气势宏伟,庙宇众多,名扬海内。

一、李开先游危山

明朝嘉靖、隆庆年间,章丘县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戏曲家李开先。他一生写了不少戏剧和散曲,《宝剑记》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佳句“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章丘东鹅庄人,曾任朝廷官员,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回乡闲居。这一年重阳佳节,秋高气爽,金风飒飒,黄花怒放。一年一度的危山庙会香火旺盛。众乡亲忙罢秋收,纷纷登山赶会,李开先多日胸中郁闷,正欲借此消遣,排解惆怅,便带上了贴身童儿前往登山。

危山是章丘境内第一名胜,山川明秀萃于岭壑。远望危山,殿宇毗连,亭阁鳞次,林木葱郁,宫观玲珑,到处雉飞莺啼,兔走雀跃,更有古木参天,碑碣夹道,曲径通幽,清泉漱玉,一派迷人景象。山腰有一眼“圣井”,龙光云气,甘冽醉人。每逢旱年,乡人垂瓶口悬于井半,虔心祈祝,即时油然作云,沛然降雨,禾稼长茂,因此名扬遐迩。不知起于何代,危山便被举为“章丘八景”之首,久负“高耸危山圣井澄”的盛名。明太祖即位之后,危山设置了庙会,每年九九重阳,远近百姓便结伴登山,进香许愿,拜佛祈福。更有商贾艺人,云集四海,搭台唱戏,居货贸易。货栈星罗棋布,遍及山麓。赶会的乡民熙熙攘攘,蚁拥蜂聚,盛会之期,日聚万人。李开先迤逦来到山下,眼前游客似海,商旅如云,日暖风清,山花怡人,不觉愁肠略解。翁童二人自北麓拾级而上,踏着汇泉长流水,跨过一柏二孔桥,行至二虎庙,看见一对威武的震山虎雄踞庙门。李开先不禁心中一震,惹起一片愁思。想自己身居京师,广交海内名士,今日隐居田园,如同这看山石狮,伺促于山林,不觉心中黯然。转过山庙,进入峡谷,缘木履石,攀援而上,出了一身透汗。两人穿过木货市、皮货市、铁货市、布袋市、扫帚市、棺材市、骡马市,走进了天齐殿。殿房高大轩敞,檐牙高啄,红砖绿瓦,金碧辉煌。正殿供奉着伏羲氏的塑像,神牌楷书:“少昊皇帝万岁万万岁”,煞是威严。出殿折入东院是齐孝王祠堂,正厅书写金字对联“赤手挽银河,公有大名垂天下;青山埋白骨,我来此地叩英雄”。李开先看罢,心中益发惨然。壮士处世立功名,齐孝王不过一方霸主,尚能显世扬名,而今华夏偌大,竟无英雄用武之地。自己十载寒窗,半世功名,反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终至遗恨千古。想到此,不禁潸然泪下。僮儿一见,连忙递过手帕,劝慰道:“老爷不要再想那些烦心事了。常言道天无绝人之路,待日后皇上纳谏尊贤,老爷东山再起,倾心报国也就是了。”李开先听了,只是摇头苦笑。说话间依次饱览了镇武庙、十王殿、观音堂、三朝殿、钟鼓楼王母宫、玉皇阁,观赏着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神像,千奇百怪的壁画,看到心虔意诚的善男信女三拜九叩,慈眉善目的僧侣瞑目诵经,心中时喜时忧,百感交集。特别是那幅描绘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大型壁画,更激起他胸中的狂涛巨澜。想当年,宋氏昏聩,奸臣弄权,忠良被污,民生涂炭。梁山好汉义聚水泊,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万民称颂,青史留名,强胜那宫廷伴驾,一世窝囊。想那林冲乃东京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本欲锄奸报国,匡扶宋氏,结果事与愿违,只落得有家难奔,有国难投,这般悲惨遭遇,与自身何其相似乃尔。如今主上不明,权臣揽政, 事将倾,百姓罹难,怎不叫人肝肠寸断,忧心如焚。一路想着登上山巅,攀上高大的铁墓顶。这座古墓,是汉代济南王刘辟光之墓,因参与“七国之乱”,兵败自杀,葬于此处。人类历史几经沧桑,齐鲁大地,旧貌依然。登高远望,旷野迷蒙,愁云低锁,西风骤起,落叶纷纷,回首西山,残阳如血。一阵秋风吹过,翻开手中的书卷,宋玉的《九辩》一首赫然映入眼帘,“悲哉!秋之为气也。”他觉得心头一锁,又一次垂下泪来。僮儿见了说:“老爷又伤心了。”李开先长叹一声说:“我虽身在乡里,仍心忧天下。前些时日为忠君报国,逆忤权相,无辜获罪,一班忠良,尽受牵连。我个人受点苦倒也罢了,只可惜了为人臣的一片苦心。如今同朝诸友天各一方,杳无音信,怎不叫人心焦。”说罢在磐石上展开文房四宝,挥笔写道:“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欲作《悲秋赋》。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书罢搁笔,叫僮儿打开随身食盒,摆下酒菜,一老一少开怀畅饮起来。少顷间,杯来箸往,已是脸红耳热,醉眼朦胧。仰望天空,鹰飞奋击,俯瞰幽谷,雾霾迷漫,忍不住仰天狂笑,放声高歌:“百丈飞腾手自攀,须臾身在白云间,醉眼模糊不知处,错把上山当下山。”歌罢拂袖而起,蹒跚前行,踉踉跄跄折向东山,越过迎身殿,翻过小泰山、绕过琵琶湾、华佗池,如同脚下生风,不多时赶到圣水井边。李开先长袖一撩,坐在石凳上乘凉。看山的道童连忙汲水煮茶殷勤待客,李开先啜了一口,感到清香馥郁,沁人肺腑,顿时心清气爽,醉意大解,精神陡震。他挨近圣井,探身望去,只见水清见底,晶莹碧透,珠花串起,氤氲时萦,连喝几杯香茶,如饮雨露甘霖,强胜那御赐琼浆。人常说:“野外之人是仙家”,真要在这清泉幽林住上几日,也不虚此一生。可怜世人只知争名逐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怎知道人世间竟也有这圣洁清净的仙境。难怪当年靖节先生弃官归去,躬耕山林,果然是天伦乐事。你看众黎民男耕女织,陶然自得,农忙过后赶山会,酌圣泉,是何等的欢娱!岂像自己逐鹿官场,蹉跎半生,屡遭不虞,换来无穷烦恼。也罢,倒不如撒手红尘,图他个六根清净,逍遥自在。正在胡思乱想之际,猛抬头,看见井沿上立着一座古碑。细细看去,碑文残剥,依稀可辨,上有诗云:“齐俗相传圣井名,当年造化自生成。阴晴犹见寒泉满,金固常时石髓清。疑有龙光云气在,静无银绠辘轳声。山灵钟秀多神异,清早须臾雨泽倾。”李开先反复品味,哦吟良久,忽有所悟,随即拔剑起舞,惊得圣水井畔鹤走云飞。兴致正浓,从前山传来一阵锣鼓声,侧耳细听,却是舞台上正演出《六月飞雪斩窦娥》。李开先谛听一番,心胸豁然开朗,脑海中倏地出现关汉卿那飒爽英姿来。恍惚中似看到关汉卿横眉立目,高举椽笔,写出一出一出戏曲来。李开先如醍醐灌顶,眼前一亮 收剑取笔,饱蘸圣水,在山崖上狂书了三个大字:“宝剑记”然后向僮儿猛一挥手,坚定地说道:“下山!”

二、孝子李之绅

乾隆年间,在章丘县危山脚下、九曲河畔的南栗园村,出了一位有名的孝子叫李之绅。据《章丘县志》记载:“李之绅,少孤,家贫,母多病,侍汤药,衣不解带者百五十日,不入妻室者八年。后母益衰,动履必躬亲调护,三十载如一日……”先后有好几个县令给李之绅挂匾,称他“孝子”。乾隆四年,皇帝下圣旨为他修建“孝义端廉坊”。

李之绅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孝子。他孝敬母亲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他的外祖母是毕家坡村,母亲经常住娘家。他每天上学前后,一日三次到毕家坡村向母亲问安。后来,母亲常年生病,他端水喂饭,不离身边。母亲去世以后,他守墓三年,每天向坟头添三兜土,把坟墓堆得像小山一样。几任县令都为他举孝廉,乾隆皇帝亲自召见了李之绅,封“孝子第”,赐半朝銮驾,食七品俸禄,并降旨给他修“孝子堂”、“孝子坊”。在南栗园村大街中心的“孝义端廉坊”上,刻着斗大的圣旨两字。文官路过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当地老百姓对李之绅十分崇敬,把他奉为神明。据说,有一年大雨过后,山洪暴发,人们亲眼看见“孝子爷”坐在浪尖上把洪水引走,使乡民避免了一场水患。南栗园村地处山区与平原的交界,从来没有发生过雹灾,人们也归功于“孝子爷”的神灵保佑。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崇尚孝德的美好愿望。

三、圣井的传说

“高耸危山圣井澄”。危山是章丘八景之尊,因圣井而得名。圣井在危山北坡,铁墓顶的东北方,方可三四尺,深不足丈。据明弘治二年所立的石碑记载:“古迹有圣井之名也,方遇旱年,垂瓶口悬于井半,若肯虔心祈祝,水为云满,即时作霈,然后降雨,苗稼长茂。”圣井的由来民间传说是这样的:

隋朝末年,天下大旱,危山一带三年不下雨,寸草不生,天地龟裂,乡人出外乞讨,饿殍遍野。一天上午,邻村的几个老人,带妇女儿童到危山求神拜佛,一时烟火缭绕,哀声阵阵。忽然,天边隐隐传来一阵仙乐,一簇彩霞从西方缓缓飘来。众人抬头观看,只见一位僧人自天而降,乡人一起拜倒在地,叩首疾呼:“求佛爷保佑。”僧人慈祥的问:“你们个个面带愁容,却是为何?”一位老者回答说:“天不作美,三年大旱,少吃无穿,老百姓都没命了。”僧人又说:“这座危山泉水旺盛,可以用来浇灌农田。”老者叹道:“荒山秃岭,哪来的清泉,别说浇地,连吃水也没有哇。”僧人问:“何不钻石打井?”老者回答:“满山都是岩石,哪能打的出水来?”他笑盈盈地说:“你们莫要忧愁,常言道,山到头,有水流,危山是群山的边沿,哪能少的了泉水。你们看——”他把手中的禅杖往脚下一杵,顷刻石破泉涌,骨突突窜出一股泉水来。众乡民欢呼雀跃,马上动手,搬石垒砌,不一会儿,山腰就出现了一眼清澈的水井。回头再谢僧人,却无影无踪了。于是众人朝天拜谢,取名叫“圣井”。从此,有了水碧如澄,用之不尽的“圣井”,危山人民引用灌溉,再也不用发愁,世世代代,安居乐业

四、危山传说故事集粹

危山自古多传说,其中既有神鬼志怪,亦有祠宇狐踪,既有名人韵事,亦有草木树石、或者人望物附迹、或者人借题沿传,云云总总,蔚成大观,其离奇之状,内容之丰,皆为章丘他处景胜传说所不及。今志之如下,以免其湮于泯灭无考云尔。

1、危山寺蛇一

济南东章丘境西有危山,山有寺曰危山寺,乃唐遗古刹。相传元朝至元年间,有僧号智度,在危山寺清修,时寺中大雄宝殿佛座之下,有一青蛇,粗如碗,长丈馀,常盘绕殿中堂柱之上,与人相安,智度每诵经礼佛,蛇则首尾摇动,如解经语,如是相伴七十余年。一日,智度语于蛇曰:“吾年近九十,尘期已满,不日圆寂,汝在此听经礼佛亦有年,将于此常住耶?或与吾同去耶?”蛇绕柱而下,盘曲于智度前,若依依恋恋之状。须臾迳出大殿,不知所终。后数日,僧果圆寂,寺僧众为其卜葬危山之阳,及墓将合,忽见风起树动,众人惊疑之间,那条青蛇啸泳而至,绕墓悲嘶,然后钻入墓,身体渐小,终于不见。寺僧感其神异,封土诵经,致以大礼。后危山寺僧再无见此巨蛇者。

2、危山寺蛇二

又相传元时危山寺有蛇,居于不知几代,时有见者,或云粗如巨木,或云粗如水桶,绝不伤人。元至正年间,有盗贼夜入寺,窃取僧物若干,背负欲出寺,刚欲逾墙,忽觉身后有光,惊回首,但见一巨蛇追至,双目如灯。贼大骇,股栗战战,惧伏于地,莫敢稍动,蛇亦不伤之,但困蟠于侧不去。及天明,寺僧洒扫禅院,发现盗贼,已昏迷于地久矣。扶救之,贼稍苏醒,具道所以,寺僧皆笑。后此盗贼竟以此洗手,于危山祝发为僧。

3、危山寺蛇三

清同治年间,有明水人李遇游危山,得一白蛇,自以为宝,浸酒中作药,及饮用之,竟全身发青至死。

4、危山青桐

危山古有青桐树,位于道院息厅之侧,枝干凌云,浓荫匝地,乃唐宋遗物。相传明嘉靖年间,释僧智渊住寺,常诵《金刚经》,每至夜半,便有物于窗外潜听,智渊知为异物,亦不惊怪,诵经不辍。

忽一夜,智渊正诵经间,蓦听得院外有人呼其名。智渊不顾,而彼物呼声不绝,智渊不耐,因应曰:“呼我何事?可入门来言也。”有物长六尺余,皂衣青面,张目巨吻,入门见僧,合手作礼,曰:“吾听汝诵经数十年,汝竟置若无闻,大非主人之道。”僧曰:“既称吾为主人,何吾闭门之后,夜夜入我道院潜听,而为不速之客,此为宾礼乎?”物不能对,嚅嚅有惭颜,智渊熟视良久,谓曰:“尔寒乎?就此向火。”物乃就坐,智渊但念经,至五更,物为火醉,因闭目开口,据炉而鼾。智渊观之,乃以火匙举灰炭,置其口中,物大呼而起,出门消逝无踪。

天明,智渊寻其迹,见炭灰在厅侧青桐一树疤洞内,知为树怪,恐为所忌害,乃持斧伐之,力斫之下,树汁如血。自此后怪乃绝迹。

5、危山唐槐

危山天齐庙外,有唐槐一株,枝干苍古,密叶布荫,可蔽数亩,更为奇者,乃于树根基部,生有瘤瘿如斗瓮者数起,累累兀突,形状奇怪古特。

相传清道光年间,济南鹊山下梅花庄人乔某,素善雕镂,因游危山,见此唐槐之瘤古怪,思欲取之,人力且少,又无斧锯之属,欲约改日再采取之,然又恐人先采,乃于衣篑中,取纸数张,割为线,系之树瘤之上,示意人此乃神树,不可采伐也。

既舍去,数日而还,大率人夫并刀斧,欲伐之。至此树侧,乃见图画形影,旁挂纸钱繁繁,复有香火醮奠之处,乔某笑曰:“村人无知信此,可惑也。”乃命斧伐之次。忽见紫衣神在旁,容色毅然,叱喝曰:“无伐此木。”乔某曰:“吾昔日过此,见此槐瘤,欲取之,因无斧锯,又恐他人采去,故权且以纸钱占护耳,何有树神之说,汝何阻我?”紫衣神曰:“始者汝以纸钱系树,人皆来求,能为祸福,相与祈祀,冥司遂以吾取受享酹,今有神也,何言无之,汝若必伐,祸则至矣。”乔某不听。紫衣人便问:“汝伐树瘤何用?”乔某曰:“要雕刻为器。”紫衣人曰:“若如此,可以善价赎之乎?”乔某曰:“可。”紫衣人便问:“汝要钱几何?”乔某曰:“百贯。”紫衣人笑曰:“易尔。汝下山,北去十五里,有坏塚,钱在其中。汝若不得,可复来。”乔某半信半疑,喏喏而去,北十五里,果有败塚,遂入取钱,数目一一如紫衣人所诺。

6、危山圣井一

相传明朝成化年间,章丘疫疠流行,药莫能治,民间死亡者甚众。邑令日夜祈祷,祝天普救,荡涤民瘼,各地百姓亦纷纷祈天禳祸。忽一日,有老翁自东乡来,语于众人曰:“吾有良药,可救灾疫。”邑令恭迎入章丘城,拜曰:“先生果能救万民,愿为立生祠。”老翁笑曰:“方亦不难,病人只饮危山圣井水,疫疠即解。”邑令疑曰:“何危山寺僧,日日饮其水,亦染疫疠?”翁讶曰:“果有此事?断然难信。”邑令遂曰:“先生不信,可前往验证。”老翁遂辞衙,将去危山,一路随行众人看客无数,邑令亦派吏员前往,并嘱其若遁逃,即缉以妖人治罪。

翁至危山,果见山僧皆病,乃语圣井曰:“圣井圣井,何德为名?枉涌千古,难救民病。今吾此来,可即显灵。如若不然,即封即涸,遗羞于永。”祝毕,耸身一跃,跳入井中,须臾不见。众人哑然失声,始知翁乃仙流,皆叩拜不已。转瞬间,圣井水爆沸如雷,趵突数尺,民皆饮之,疫病无不立愈。邑令讶其行迹,不失其言,乃于圣井之侧立祠以祀之,后沿传日久,竟成药王庙,仙翁亦被后人定为孙思邈,历来香火不断。

旧时章丘境内穷人生病,多朝危山,先拜药王,再恭取圣井之水,回家或以之熬药,或以之洗患处,病无不轻减至愈,远近称神。

7、危山圣井二

传说明朝时,北京城有一孝子,其母眼疾,久治不愈,遂废行业,专为母四处奔波求医求药,希翼其康复。不料数年下来,家业荡尽,所讨之药所请之医皆无奇功异效,不仅没有把病治好,其母双目反而给治瞎了。其母遂泣曰:“吾儿,为娘双目,断难再明,你休再四处奔波了。”孝子悲道:“娘,儿闻世间事物,皆有生克。有一病,必有一药能医,娘目不明,只是儿还未讨到真方。只要儿有一口气在,就要为母亲讨药医治。儿定要娘的双目重见光明。”母子抱头而哭。

自此之后,孝子便背着老母,一边讨要生活,一边寻访名医,真是遇佛上香,遇庙磕头,辗转千里,千辛万苦,竟来到山东章丘境内。一日,孝子听说危山庙宇众多,神明多有感应,遂背着老母朝山祈神。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终于爬到了山顶,来到了圣井旁边,累得实在走不动了,便在井畔石凳上歇息。

正在这时,忽有一位老奶奶从泰山行宫里走出来,来到他们母子身边,把他们上下打量,忽然问道:“你们从哪里来?”孝子答道:“我们从北京来。”老奶奶又问:“看你们风尘仆仆,满面烟灰,定有缘故。”孝子被说到心里,蓦然悲从中来,潸然泪下,道:“只为母亲眼疾,久治不愈,渐竟失明,千里寻医,家业荡尽,讨要至此,欲求此山神明佑护。”老奶奶点头微笑,道:“好一个孝子。老身正好略懂眼科,你若放心,可让我为你母亲看治。”孝子闻言,扑通跪倒,泣道:“但医好娘的眼,俺愿为您终身为仆,来世变牛变马,报您的大恩大德。”老奶奶笑着扶起孝子,道:“你起来,难为你这片孝心,诚感天地,让我为你母亲看来。”说着,凑上前来,为孝子之母翻拣眼皮,良久,笑道:“你母子幸而到此,又幸而遇我,只在此山,别处断然难医,虽病已久,吾却有方可治。”孝子一听,拜伏于地,叩首出血。老奶奶道:“免礼,孝子请起。你母眼疾,只用这危山圣井水一洗,自然便愈。”言讫,从怀中掏出一只小瓶,俯身向圣井中灌取井水满瓶,然后一边揉孝子之母的眼皮,一边用井水浇洗,口中犹念念有词。说来神奇,须臾之间,孝子之母双目竟豁然复明。老奶奶笑道:“好了,好了,些许微功,到底不负孝子千里来访。”言讫,便要走。孝子匍匐,跪请相随,其母亦悲喜感恩,拜倒在地,谁知老奶奶却眨眼间没了踪影。

孝子母子知是遇了神仙,一步一拜,进了泰山行宫。当拜到眼光奶奶面前时,孝子一下子便认出来:“救治母亲眼疾的就是她。”于是,孝子便请出泰山行宫的住持道人来,讲了这件事,并要求出家入道,就在这危山之上,终身侍奉泰山行宫。行宫中的道人们亦感其诚,收留了他们。后来孝子之母直活了九十余岁,无疾而终,孝子亦得高寿,终成远近闻名的有道之人。

8、危山圣井三

传说危山圣井之水能治病,故自古以来,朝山着莫不以能得其水为重。到了清康熙年间,危山东岳庙主持道人主持危山僧道事务,见香客取水者众多,遂与各山僧众道约商,欲于井畔设一当值道人,凡有朝山香客取井水者,皆收钱。其下僧道亦有同意的,亦有反对的,亦有不置可否的,正议论纷纷不决,忽听圣井一带人声喧闹,众人忙出来看时,只见好端端流水的圣井,突然间干涸了。诸僧道十分惊讶,都怪那东岳庙主持不该提出这样的馊点子来,纷纷指责他,那道人亦暗自惊骇,称罪不迭,并指天指地,赌咒发誓永不为此事。说也奇怪,随着合山僧道的忏悔,那圣井水竟然复涌如初。自此,不论僧道官府,再无人轻议卖圣井之水的话题。

9、赵孟頫

元朝的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本湖州人,他博学多才,凡博古、音律、书法、绘事,皆居海内一流。元至正二十九年,他来到山东做官,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

民间传说,有一日,赵子昂视察章丘,因慕危山胜境,便率诸侍从吏员在章丘县令的陪同下登临,游览之间,忽觉四下景致依稀,便时时驻足自语曰:“何风物如此熟悉,怪哉,怪哉。”渐至山顶,忽笑谓众人曰:“吾断乎来过此山。”众人皆惊其语,愕然相顾,赵子昂又曰:“非止来过,吾并常年驻过此山。”因指点山中名胜、祠宇、冢墓、名木,名称方位分毫不差。诸人听得面面相觑,暗暗惊骇,莫敢接语。赵子昂见大家惊疑,笑道:“吾说前生矣,汝等不信……”因遥指前方道:“那便是危山寺。吾前生曾为寺僧。大殿内有石龛,吾曾于内藏经三部,一部《金刚经》,一部《华严经》,一部《法华经》,外以泥砌,未知今尚在否?”众人大奇,随同入寺,知会主持,叩壁寻龛,果得之,三部经皆完好如初,赵子昂并指点某经曾做某批注,某经刊印于何年,某经手抄于何年,一一如所言。众始惊异信服。

10、危山二僧

相传古时,危山寺有二老僧,师兄法号圆空,师弟法号圆净,因遇战乱年荒,寺院渐渐荒败,二僧入世化缘,意欲重修之,谁知世道艰难,募化稀少,难以完成大愿。世人见寺已成败相,便出家也不奔此,因此寺里的香火亦渐渐断绝。

一日,圆空圆净聚在一起,议论寺之前途,师兄圆空道:“师弟,我想,若危山寺败在我们手里,那可是天大的罪过。”圆净道:“那有什么办法?时下募缘艰难,世道兵乱,人心惶惶,咱们失了布施,又化不来缘,又没徒弟来投师……只好眼睁睁看着这寺败下去罢了,便是你我,朝夕亦难测……”

圆空道:“师弟太过悲观,为兄倒有个计较,咱师兄两个还得把寺修起来。”圆净讶道:“怎么修法?我可想不出。”圆空正色道:“我想投生转世,将胸中修行转为一世才学,将来博个世间前途,回头来修寺。”圆净惊跳起来,道:“师兄妄语。”圆空道:“吾绝非虚言,只是有一点,我走之后,恐有隔世之迷,故需要你活下去,到时能点化我。”圆净迟疑道:“为弟却实实无此把握。”圆空道:“师弟放心,你到时断然是个上寿的高僧。”圆净道:“即便如此,到时我怎识辨你?”圆空道:“佛法无边,真空妙有。吾愿燃指供佛,以成此志,将来转世,吾有一指焦黑,汝自然指示我,我必惊悟。”圆净默然。于是,圆空便于佛前灯上,燃点左手中指,口中念经不住,指燃之后,既然入灭。圆净悲之,将其体封于一经室之内。自此之后,苦修禅定,以待师兄。

圆净在寺里等了一年又一年,可转世的师兄杳无音讯,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他已一百余岁,世上改朝换代,国家又现太平,危山寺虽然已破败不堪,可圆净以上寿老僧,却是名传齐鲁,誉播海内,不断有全国各地的人前来探望他,香客们见危山寺荒凉的样子,纷纷出钱捐资,寺渐渐有了新气象。

一日,圆净正在院中花木间默坐,忽然心血来潮,耳热眼跳,那株古银杏树上喜鹊频频喧噪,圆净惊道:“寂定多年,何事动心,扰我如此?”转即恍然,自笑道:“莫非师兄回来了?一隔三十年,不知师兄何状,可识故人否?”

正想着,猛听山下鼓乐声张,排军喝道,不多时,许多吏员拥护着一员大官进寺来,那官生的面目白皙,目如点漆,唇若施朱,身材健壮,神清气和,态度雍容安娴,浑身冠服严整显明,透出一种尊贵气象。

乃有一陪从见老僧垂目打坐于院,便上前道:“老法师,便是那危山寺主持老方丈么?今有新任济南府知府顾大人前来看你,快起迎接。”圆净得言,微睁双目,但颔首而笑,暗道:“是了,是了,师兄来了。”口中却不答言。那知府笑容满面,前行几步,作礼道:“扰了老法师禅定,本府来得唐突了。久闻法师年高德著,名称有道,故来拜謁。本府顾知光有理了。”言毕揖拱。圆净老和尚笑曰:“法师知府,别来无恙,阎浮提旅游滋味足否?”顾知府愕然道:“老方丈何出此言,本府幼长上京,出身富贵,读书致仕,科第隆身,何曾为法师?况本府首次来危山,何有别来无恙之语?老法师称呼,一何乖谬。”圆净喝曰:“汝不忆修《法华》于此寺乎?”顾知府茫然无对,其下吏隶笑劝道:“老方丈糊涂了,我家顾大人盘桓京师,未曾来山东,又何与你同寺之说。”圆净乃起,微微颔首,唱诗道:“云归深山鹤回林,游子迷忘法华身。误入尘网三十年,且来旧地觅知音。”

顾知府听他话语之中大含玄机,不由心生纳罕,讷讷笑道:“本府俗人,愿听老法师指点迷津。”圆净哈哈大笑,道:“法师知府,汝将旧事全忘了,汝不忆当年燃指供佛,危山相别乎?汝可知左手中指为何生而焦黑耶?”顾知府听得心头大震怖,暗道:“吾左手中指,生而焦黑,他如何得知?”心里虽惊疑不定,面上却不动声色,道:“老法师此言何意?”圆净更不答言,转身竟入大殿。众人相随,皆不知其欲何为。但见圆净礼佛,脸上悲喜交集,目中老泪流下,一时礼毕,跌坐于佛座之前,以左手中指沾佛灯中油,就焰上点燃,对顾知府喝道:“圆空师兄,回首是岸。”顾知府见景闻声,如被霹雳一样,蓦然惊呆了,顷刻乃悟,泪潸然而下,双膝一屈,拜倒佛前,伏地大恸,难做一语,一时前生故事,如梦如幻,一一毕现心境,良久乃道:“圆净师弟,三十年守寺辛苦了。”于是屏退众人,二人禅堂方丈中相叙感慨。圆净又为之开当年圆空禅室,顾大人见了当年旧物,并己身前世骷髅,更不胜唏嘘。

顾知府回到济南之后,就倡议重修章丘危山寺,一时济南俯下四州二十六县人物纷纷前来,或捐以钱物,或助以义工,不上三年,将危山寺重修一新,金碧辉煌,无美不备,顿成名闻海内的上刹。

在最后竣工那日,佛殿圣僧开光,惊动了当朝皇帝,御赐幡盖匾书。金经玉藏。一时礼毕,午时三刻,老僧圆净、济南知府顾大人,二人面带微笑,牵手跌坐于佛前,寂然而化,成为轰动中国佛教界的大事。皇帝亦感其异,勒旨地方为之建塔,其塔双峰齐并,解放前犹存。皇帝度敕令章丘县,时时维持危山,着意修缮,这使危山从此之后,代代香烟旺盛,长盛而不衰。

亦有人说那和尚圆空转世之后,不为顾大人,而是叫刘典。考《章丘县志》,章丘自宋元之后,共有三刘典,未知孰是。

11、海印和尚

相传明朝海印和尚,未知何乡人,落发章丘危山,住危山大佛寺,年八十余岁,平时受明水李御史家供养,屡到其宅。

一日,李御史笑而戏言曰:“和尚后世能来弟子家中托生否?”海印和尚竟微笑而诺之。及其归寺,即得疾不起,奄奄于禅床上,数日而化。其迁化日,李家得一女。时明水隆泉寺住持端云法师闻其事,往访之,女子方满月,抱出一见便笑。端云法师失口曰:“海印,汝错了也。”彼女闻言,哭数声化去。

12、危山蘖镜

相传危山古时有地藏庵,地藏菩萨前,有铜镜圆三尺,置于架上,本名蘖镜,俗呼为照妖镜,相传人没之后,照临此镜,其生前之事,纤毫毕现无隐。

清康熙年间,龙山人马某,因游危山,入拜地藏王菩萨,忽见镜面大放光明,内中有十八地狱之象,自己母亲以大衍在狱中辗转受苦,其状惨不忍睹。马某大不能忍受,仓促而起,以头撞镜,人死而镜裂。

地藏庵中僧人,并马某家人,驰报章丘县,邑令钟某,亲自前往,备问细节,乃责令苦主自行掩葬,同时废去蘖镜之设。清乾隆中,又复恢复,但已改铜镜为石镜,民国时犹在。

13、圣泉池

危山有华佗洞,洞前有圣泉池,池乃泉水涓涓流注而成,清波粼粼,甜美甘冽。忽一日,池中有一赤鲤,悠闲游动。相传华佗洞当值道人号冲虚,见而奇之,恐人伤害,乃于华佗洞内凿一小池,汲水养之。后经月余,忽见云兴雾起,遮洞前左右,其赤鲤即在池中腾跃,逡巡之间,乃渐升入云,至夜,复回洞池如故,危山道皆以为妖。冲虚恐为其害,遂语鲤曰:“我本惜尔性命,容尔生,尔何欲祸我也?”其鲤俯伏,如知聆状,须臾之间,从池中跃起,云起风从,破洞而出,即杳渺升天,唯空中遗下一珠如弹丸,光晶射人。

后五年,冲虚子患病欲亡,意想卖珠求医,其珠忽化为丹丸,冲虚子服之,病遂痊愈,后无疾高寿而终。

14、危山芝

危山之东部峰岭被林木,俗呼为小泰山,古时常有芝生。清康熙中,章丘城高大观游山,于此获芝三枚,皆紫茎俞尺,光彩如华盖,因持归贡县,县令嘉之。

15、玛瑙

危山天齐庙内,有一玛瑙瓮,高三尺,径三尺,其上雕有花果藤枝,盛以甘露供神,乃危山镇山之宝。

咸丰中,有外国传教士获知此事,多次上山,欲高价购买,都被道人拒绝。后传教士买通官府,阴谋逼勒之,住持道人恐不能守,于是秘密埋藏,谎称失盗。官府恼羞成怒,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将住持道众尽皆捕去入狱,严刑拷打,至死者十数人,住持道首亦未幸免于难。后因其知情者皆死,玛瑙瓮再未出世,究竟不知其埋于何处。

16、相思木

危山之阳,有一异树曰相思树,枝叶茂密。相传乃隋朝之时,危山之阳有民从炀帝征高丽,一去不返,其妻思之而卒,既葬,冢上生此树。因枝叶皆向高丽方向而生,故土人谓其名曰相思木。其树立千年,粗可数围,每夏日开黄花,香飘数里,秋未有实,而采种之不发芽。清末宣统二年,章丘大风为灾,此木竟为大风摧折,此后绝不复出,世遂失其种类。

17、无影石

传说元末,危山无影石曾大呼:“世值大明,天下太平。”呼声百里皆闻。

18危山雹

明崇祯年间,章丘人李克似归隐泉林下,因游危山,值大暑,忽然暴风雷至,天雨雹,乃有一大雹大如屋,下于危山寺中,高与殿齐,入地可数尺。倾之雨止,则炎风赫日。经日,雹乃消尽。

19、危山牛

相传明天启年间,危山下有村童牧牛,洗所着汗衫,曝晒于草上而假寐,及醒失衣,唯一邻儿在傍,以为窃去,因相喧竞。邻儿父见之,怒曰:“生儿为盗,将安用之?!”即缢之死,邻儿死而复苏,大哭呼冤,如此四缢,其死不成。俄而危山顶上忽起一云,顷之雷声大震,暴雨下,霹雳击牛死,汗衫自牛口中呕出,儿乃得免。

20、危山夜市

危山常有幻市蜃楼呈象,或于白天,或于黑夜,白天者名“山市”;夜晚者为“夜市”,又称为“鬼市”、“魔城”,往往突然之间,平地出城,或出名山古刹,其中人物往来,楼阁亭台,历历清晰,与世无二。

相传古时,有一莱芜人暮行,因过危山,欲往山上寺中求宿。正行之间,忽见前有一路,直通一城,心中纳罕,异之,乃缘路而行,移时入城,但见星月在天,清风肃肃,而市里车水马龙,人物辐辏,灯烛辉煌。因觅客店,有店主、伙计恭迎之入内,置酒相待,莱芜人欣然与话旧,夜半方寝,是夜遂宿店中。

及天明拂晓,莱芜人醒来,但见城市已无,人境全消,自己则卧在一荒冢草丛之中,大惧,询问土人,才知此乃危山夜市,又名鬼市,常弄路人也。

21、危山观音

危山古有观音院,内塑观世音菩萨像。传说明嘉靖年间,章丘李官庄人李照患疮,久治未愈,身烂将死,忽一日梦一菩萨摩其疮曰:“我在危山寺。”李照惊觉汗流,数日而愈。因朝山寻检,至危山寺观音院,见观音像,一如梦中所睹。倾县百姓闻其异,皆来瞻礼。李照遂卖家业田产之半,为观音像贴金。并重修观音院,后工竣,立碑为记,民国时碑犹在,细载此事。

22、危山寺主

明章丘危山寺,住有僧人数百,因大斋会,寺主会群僧,一时依礼主次皆坐定。忽有一小僧,自外后至,已无所坐,唯寺主下旷一位,小僧欲坐,寺主辄叱之,如是数次。后小僧恐斋失时,竟来就坐。寺主怒甚,依柱而坐,以掌掴之。方欲举手,大袖竟为大柱所压,不得下,合掌惊骇。小僧惭沮,不斋而还房。众议恐是小僧道德所致,寺主遂与众同礼小僧,小僧惶惧,自言无道德,不敢滥受大德之礼。因问平生作何行业,云:“二十年惟持《金刚经》。”人皆赞叹,谓其得金刚护持之力。便于柱前焚香顶礼,咒云:“若是金刚神力,当还此衣。”于是寺主衣袖随手而出。

23、刘辟光

西汉济南王刘辟光,都于平陵城,时出郊游,因爱危山秀容孤起,山光泉影、嘉木有荫,遂时时盘桓,每酒酣之际,往往指山语侍从曰:“吾死后,必葬此地。”后至汉景三年,刘辟光参与七国之乱,兵败自杀,果葬危山之巅。

24、危山道士

危山天齐庙中有道士,明崇祯年间,住持道人法号灵和,精于卜筮之法,断人吉凶休咎、生死祸福,其应验如神。时普集有儒生刘步禹,自恃才高博于释道,因游危山,见进出东岳天齐庙香客如云,便往庙里来,及见灵和道人为人卜筮,笑道:“道士亦懂易学。”灵和见是一儒生,倨势于前,谦道:“不过略涉皮毛而已,何敢言懂。”刘步禹笑道:“道士既言能卜,能为我卜否?你看我死于何时何地?”道士把他上下审量一番,笑道:“先生即求,于吾无不应,只是先生莫怪吾铁口无遮:吾断先生当死于三日之内,为猪所吃。”刘步禹先是一愕,继而大笑道:“好好好!权由你言,若三日不准如何?”道士道:“若三日不准,我永离章丘危山,终生不言占卜之事。”刘步禹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三日之后,我来为你送行。”言讫,大笑而去。乃有人谓道士灵和曰:“世上何有猪吃人?仙长言输了。”道士道:“此人相定如此,三日后必不复来矣。”

三日后,刘步禹未来,乃有好事者前往探听,果其已死。先是,刘步禹回家,语及家人,家人亦引为笑谈。其圈中恰有大猪,步禹笑谓曰:“道士谓猪吃我,我却言我吃猪,其言何妄也。”一日,二日,至三日无事,晚上,刘步禹如厕大便,忽脱肛,其猪噬之,曳肠而出。刘生及家人回救无及,遂痛倒粪中而死。

刘步禹有兄为进士,在朝中为官,及知其详大怒,给危山道士灵和加了个妖言惑众,妖术害人的罪名,命地方抓捕之。章丘县令亲自带捕快上危山,而灵和道士早已不知去向了。

五、腊月高粱

传说很久以前,危山东面的孟家阿村有一个姓孟的,名字叫孟兆良,家中有父母妻小,日子过得很贫寒。这一年春天,他和父母妻子商量,要上东北找点事干。启程这天,妻子送到村口,嘱他无论如何腊月要来家过年,他也嘱妻子种好山上那点薄地,伺候好父母。妻子挥泪告别,孟兆良走了。

哪知道天下乌鸦一般黑,到处没有穷人的活路,这一年,他给人家种过地,也种过菜,还伐过木头。下大雪了,庄稼地里没了活,他就上山打柴卖柴,可是到头来一点钱也没剩下。腊月二十几了,他想起了父母妻子的嘱咐决定回家去,第二天他就要着饭回家了。他白天也走,晚上也走,走累了就歇一歇再走。

这天傍晚,他出了一个庄,隐隐约约看见前面有一座山,他仔细一看,这不是危山吗?西面那不是铁墓顶?是啊!到家了,他加快了脚步一个劲的向前走,不多时就上了山。可是他觉得太累了,他想:翻过山去就是村,没有几里路了,歇一歇再走吧。他坐在堰根一块大石上,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不多时迷迷糊糊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阵凉风把他吹醒,他一睁眼,啊!我这是来到了什么地方,近处是一片高粱地,高粱头又大又红,远处是黄澄澄的谷子,那边还有玉米、豆子,蝈蝈一个劲的叫,他站起来看见这籽粒饱满的高粱头,心想,我扯下半穗明年做个种不好吗?说着他就扯下了半穗装在了口袋里,顿时觉得身上也不累了,也暖和了,他顺着小道继续向前走,不一会功夫他就下了山,进了离别一年的村庄。

他妻子在家也不容易,粮食打得很少,她让老人家吃粮食做的干粮,自己整天吃糠咽菜,进了腊月,她天天盼着丈夫回来,还有一两天就过年了,他莫非不来了,或者在外边生病了……她越想心里越不安。这天晚上她翻来覆去睡不着,忽然听到有人叫门的声音,一听是她的丈夫,赶忙起来去开门,一见丈夫衣裳褴褛,眼泪扑簌簌落下来。父母听见儿子来了,也点上灯开开屋门,把儿子让到屋里。儿子把在外的情景一一说给老人听,母亲说:“挣不着钱不要紧,只要你平平安安的回来我就放心了。明年不出去了,在家安心种地吧。”儿子一听种地俩字,猛然想起口袋里的高粱种,忙说:“爹,我来到危山时,看见一片高粱长得很好,我扯了半穗,明年咱做种吧。”父亲一听“高粱种”,忙问:“胡说,腊月里哪来的高粱,我看一看。”儿子一听父亲要看,连忙掏口袋,口袋里装的哪里是高粱种?是半口袋珍珠,全家无不喜欢。

孟兆良就这样过了一个团圆年,第二年卖了珍珠买了地,盖了房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越过越好。

六、沈大力

在很久以前,有位姓沈的小伙子,家中生活十分贫困。有一日,他来到危山寺,觉得很疲乏了,就在寺里睡了一觉。恍惚觉得一位圆头圆脑,十分胖大的老者对他说道:“小伙子,不要睡了,我耳朵很痒,过来给我搔一下。”这样连喊了三次。小伙子睡醒了,发现大佛的头部有一蜂窝。他站起来,爬上大佛的肩部,用锄头把蜂窝锄了下来。忽听得大殿里有个声音说:“你这小伙子,也没有什么大福分,给你点力气混碗饭吃吧!”不一会儿,他觉得自己的衣服小了许多,个子也长高了,这才知道是菩萨显灵了。

不久,他因交不起官银,被锁上链子抓走了。行至寨子村,正是夏季,天气十分热,两位差衙到店里吃东西,凉快一下再走,他们把沈锁在了附近的一个大石狮子上,就到店里去了。沈觉得太阳晒得太热了,你们饿了,我也饿,不如先回家吃点东西。于是站起身来提着石狮子就回了家。两位县役吃饱喝足后,出来一看,吓了一跳,怎么人和狮子都没有了?于是两个匆匆顺原路回去查找,到了沈家大门前,只见小伙子正拿着个大盆吃野菜呢,二人吓得膛目结舌,忙问:“你怎么把石狮子拿来的?”沈答道:“我这不用手提来的吗!”二人听了,吓得灰溜溜的走了。从此,人们便称姓沈的小伙子为“沈大力”。

本文来源:章丘区文化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让更多人获取需要的咨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Hash:df83d2884caf6ff65e5c8196086cf6ebcf0ca33a

声明:此文由 章丘广播电视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