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石头上留下了陆游、米芾、郑板桥的名字

大字,即毛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摊开四尺宣纸,伴着一砚墨香

提笔落墨,努力临摹碑帖的一丝神韵

尽管我们都曾或多或少写过大字

书法还算了解

可小编在上网冲浪时

还是经历了如下情况

写过大字吗~

当然写过啦,虽然写出来的字很丑,但当年也是拿着毛笔,一笔一划地认真尝试过写大字哒!

那你知道“大字之祖”《瘗鹤铭》吗?

啥?啥鹤铭?那字怎么读Σ(っ°Д°;)っ

今日份笔记1:瘗

瘗:【yì】掩埋,埋葬之意。

赶快同小编一起补补课,了解一下

堪称“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吧!

在素称“书法之山”的江苏镇江市的焦山

历代书法家的碑刻甚多

被称作“江南第一碑林”的焦山碑林

在全国的“碑林”中

藏品数量仅次于西安碑林,居第二位

1988年成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切都是因为它的存在

《瘗鹤铭》↓

《瘗鹤铭》原在焦山西崖滨水的石壁上

是一个标准的大字摩崖石刻作品

现存有清代发现五块残石(也就是上图这五块!)

和近些年发现的五个残字

今日份笔记2:摩崖石刻

“摩,研也。”——《说文》

“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 ——冯云鹏《金石索》

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

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焦山碑林摩崖石刻△

《瘗鹤铭》本身是一篇哀悼亡鹤的纪念文章

应是作者在掩埋了故去的宠鹤后所作

其内容虽不足为奇,但书法却非同一般

吸引了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

前来拜谒临摹,题名留字

其中也包括了众多如雷贯耳的名字

例如陆游、米芾、郑板桥等等

北宋·米芾 观《瘗鹤铭》题刻△

随着前来探访《瘗鹤铭》的文人越来越多

焦山西麓的陡岩峭壁上

逐渐布满了大大小小历代名人

题诗、题词的石刻

焦山也逐渐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书法之山

焦山峭壁上布满的摩崖石刻▽

■ ■■■■

那么《瘗鹤铭》的书法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概括其书法特点应用“兼”与“贯”二字

它是中国书法字体演变过程的见证

书体整体采用楷书

却也带有明显的隶书、行书意趣

甚至还渗入了篆书的中锋用笔

《瘗鹤铭》部分文字拓片△

此外文字大小也不拘于定式

于摩崖之上挥洒自如

前承魏晋,后启隋唐

源自篆隶,归于行楷

可谓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杰作

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对《瘗鹤铭》推崇备至,

作诗赞美到:“大字无过瘗鹤铭”

自此“大字之祖”的美誉传扬天下

《瘗鹤铭》五石整拓本,清中期拓,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然而这样一个名扬天下的书中极品

不仅“身世”扑朔迷离

命运也跌宕多舛

身世之谜

首先它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原碑上只留下“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

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款识,未署真名

人们只得根据其书法特点做出各种推测

但千年来莫衷一是,至今没有定论

其次关于其年代

铭文中只写了亡鹤之时的干支纪年,

不列朝代,更未著撰书的年月

我们只知道在唐代已有了对《瘗鹤铭》的著录

故而其成书时间应在唐代及唐以前

但其具体年代至今仍是无解之谜

命运多舛

身世成谜也就罢了

《瘗鹤铭》竟还惨遭雷击

四分五裂,数次坠江

北宋熙宁年间

焦山岛水域修建运河,疏浚水道

疏掏工人在江摊上发现带字的断石

《瘗鹤铭》第一次重见天日

断石的发现在北宋书法界引起了轰动

无数人摹拓流传,更有甚者凿石取字而去……

这还不算完

明洪武年间

山上的残碑竟再次消失了

一说是由于风化再次跌落江水

另一说是被痴迷的文人盗走

就这样《瘗鹤铭》又消失了七百余年

直到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

痴迷于金石研究的苏州知府陈鹏年

斥巨资招募工人寻找打捞《瘗鹤铭》

终于在距焦山下游三里处

发现了它的五块残石

建了一歇山顶小亭保护了起来

(现在还在哦~)

并作了《重立瘗鹤铭碑记》

藏有瘗鹤铭残石的宝墨轩△

比起《瘗鹤铭》在书法上的极高价值

作者为何许人也的千古谜团

其实更引起考古专业小编兴趣的是——

古人们究竟是如何在漫漫江水中

发现并打捞出残存碑刻的?

事实上,今天的我们也展开过

数次水下考古工作寻找《瘗鹤铭》的残石

还被《探索·发现》节目进行了跟踪报道

我们动用了现代化的GPS技术

超声波技术、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技术

去年还请来了自重万吨的“勇士号”大型浮吊船

共计打捞出上千块坠石,有的甚至重达800余吨

最终又找到《瘗鹤铭》的四小块残石

上有“鹤”“化”等五个残字

可没有机械之力相助的古人们

是如何打捞起上百吨重的坠石的?

前代的具体打捞情况,我们不得而知

但这毫无疑问算是一个奇迹

不知这能否算作是古人的“水下考古”工作

算作是中国现代水下考古的前身

使水下考古学的发展史追溯到更早的时代……

收回我们已飞远的思绪

回到今日的主人公《瘗鹤铭》

山因书法而增秀

石因书法而生情

我们追溯过去探寻历史的考古工作

也因此旷世奇作的存在

含有了一丝丝墨韵。

文编/ 简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请联系

Hash:0841fd4248ec6d4fa8e392a8912b5e5d6c153129

声明:此文由 文物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