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汉年故居:革命精神永不忘

央广网无锡8月16日消息 宜兴市新街街道陆平村是宜兴市最早的农民运动重要据点之一,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潘汉年的老家。潘汉年故居就坐落在陆平村永思桥附近。随着岁月的更迭,如今,潘汉年故居已成为宜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潘汉年故居呈三进五开间。踏进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潘汉年半身铜像,只见他身穿西装,戴着一副眼镜,面容和蔼,深邃的眼睛里放射出炯炯有神的目光。潘汉年故居倾圮部分于1999年修缮,当时,还在原址上重建5间平房,同时塑潘汉年半身铜像1座。1906年,潘汉年出生于宜兴市,他年仅19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党隐蔽战线、文化战线和统一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潘汉年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忠实执行并多次出色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故居内,主要陈列有“潘汉年生平事迹展”,包括潘汉年任职时期的一些批文和诗稿等。近200幅图文,展示了潘汉年的一生。陆平村党总支书记袁伯军说,潘姓在陆平村是一个大家族,且宜兴早期革命者中,潘家就走出3个,即潘汉年、潘梓年、潘菽,人称“三潘”。陆平村潘氏一族的家训是耕读世家,不入仕途。潘汉年的父亲潘莘华是光绪后期的秀才,他重视教育,思想开明,对潘汉年的文学平和日后走向革命道路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第一进屋子的墙上,详细展示了潘汉年是如何迈向革命道路的。初中毕业,潘汉年通过堂兄潘梓年的介绍,到上海的华中书局去做学徒工。在华中书局,他接触到了很多书刊报刊,也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在上海期间,潘汉年参加了五四运动,也向陆平村传寄《新青年》《新潮》《和平报》等进步周刊,以唤起家乡人民的革命思想。据陆平村村民、《陆平村志》主编傅福堂介绍,潘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党中央的指派,回到陆平村开展革命工作。他利用村内一个茶馆作为掩护,开展农民运动,宣传党的思想,成立农民协会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宣传,他为宜兴的农民秋收暴动,发展了一支以陆平村村民为主的100多人力量。在秋收暴动的影响下,陆平村农协会斗争地主取得了胜利,潘汉年与潘梓年决定在村里建造同乐堂,取“与民同乐,大家共享福”的意思。当时,由潘梓年撰文立下碑记。时代变迁,现在同乐堂已成为陆平村老年活动室,当年先辈们“与民同乐”的理想,早已实现。

走进第三进屋子,墙上悬挂了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怀念潘汉年的手稿复印件,这是对潘汉年在隐蔽战线工作中,靠智慧和勇敢为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肯定。1931年,中共领导考虑到潘汉年对上海环境熟悉,颇有人脉,决定安排他到上海,担任中央特科领导。在转入隐蔽战线工作后,潘汉年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为了保护家人,他甚至切断了与老家的联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潘汉年主要从事上层统战、国共谈判、民主党派、国民党起义投诚等统战工作。陈展在屋内的资料,详细介绍了他所作的功绩:1933年10月,潘汉年作为中央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代表,到福建与十九路军谈判,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934年10月,潘汉年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1936年,潘汉年根据中央指示,以“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外交人民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在莫斯科与国民政府驻苏武官邓文仪进行接触,表明红军联合抗日主张,拉开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的序幕。西安事变前后,潘汉年以我党联络员和谈判代表的身份,到南京、上海等地沟通联络,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作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时期,潘汉年辗转在上海、香港等地领导对日伪情报工作。1949年春,潘汉年组织策动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起义,使大批技术人员、资产和档案资料被完整地保护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潘汉年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和中共上海市委社会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等职,为建设新中国同样立下了汗马功劳……

红色精神一路传承。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潘汉年故居一直以来是宜兴市中小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地点,每一年都会吸引诸多学生前来参观学习。为进一步传承潘汉年的革命精神、缅怀他的历史功绩,2016年,宜兴市还在潘汉年故居举行了书法作品展,以潘汉年的诗词、信件等手稿为依据进行书法创作,并将社会各界创作的作品陈列于潘汉年故居中。如今,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不少党员同志还纷纷前往潘汉年故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言等,铭记光荣历史,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刘思俊)

Hash:0fac459c54a72b62a8d7d03a61791f82feca920c

声明:此文由 央广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